岳格妮
摘 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正經歷著向應用型轉變的過程,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了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化、培養目標過于功利化以及教學實踐環節滯后化等問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學生能力的發展性和全面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個性化發展以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從而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需求導向;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0-0155-02
2002年,教育部就明確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其人才培養是以能夠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應用型轉變的過程中,存在著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師隊伍建設不到位以及理論與實踐環節相脫節等問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應不斷優化,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
1.培養目標模糊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過程中的產物,它大多是由專科學校經過合并、重組,經教育部批準而形成的本科院校。教育部就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但多數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更多的是沿用辦學歷史較為悠久的老牌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方案中更多的是強調理論課程的價值與意義,或是片面強調某些學科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意義,而沒有挖掘基于市場需求或當地經濟需求的專業人才特征以及在課程體系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導致培養目標同質化、模糊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實際操作,最終培養方案與市場需求錯位。
2.人才目標過于功利化。在教育走向大眾化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就業率成為評判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以提高就業率來維護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利益主體的就業愿望。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提高就業率作為人才培養的終極追求,卻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忽視了學生需求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忽視了學生德育發展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提升,教育過程功利化,人才培養目標功利化。
3.教學環節滯后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是培養學生以理論知識為基礎,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者和技術創新者,因此具有實踐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教育部對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有明確的要求,文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學時不低于20%,理科類不低于25%,大部分本科院校為學生安排了一定的教學實踐課程,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實踐安排不夠及時,滯后于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結構不完善;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但實踐操作欠缺等。同時,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實踐課程重對理論知識的驗證,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及提升。
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化策略
1.突出學生能力的發展性和全面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和本質追求。在就業壓力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新建本科院校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發展性和全面性作為教育質量目標確立的標準,作為教學環節開展的方向,作為教育質量標準衡量的依據。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并根據市場需求以及國家的政策導向做出適當的調整,但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其永恒不變的主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深刻理解學生發展的內涵。首先,地方高校以國家的政策為導向,深入調研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以及對人才的需求,以學生的應用型能力培養為重點,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次,地方高校應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和校情以及學生的實際,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使得各方面的因素協調統一,才能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才能有立足之本。地方院校在堅持學生專業能力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專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現代社會發展速度極快,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很可能隨著社會發展而被淘汰,因此在能力培養上,以學生能夠勝任某種職業的職業技能為基礎,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與挖掘以及專業素養的培養,以避免“重專業、輕素養”的人才培養弊端。所以,地方院校應優化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如在師范類英語專業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與能力過程中,首先,不能用簡單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取代語言能力,同時應提高學生的語篇知識和語用能力;其次,在課程設置以及教學環節中,需培養學生具有國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文化品格,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鑒賞力,提升自己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優越感;再次,還需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最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環節,除了加強學生的英語專業知識與能力外,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
2.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個性化發展。教育活動的兩大主體就是教師和學生,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學校是開展人才培養的場所。因此,新建地方院校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堅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就是指從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出發,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式的推進均是以學生為中心,從而培養和提高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養,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人才培養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與教師處于平等對話的互動交流中,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主性,從而主動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規律,提升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這是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重要體現。以學生素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相關活動的開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認為自身的生命價值得到尊重,從而主動尋求專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結合點,這種自主式發展是自身發展的源頭之水和推動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力量,所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在尊重生命基礎上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而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結合。在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中,要將培養目標中的具體內容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相統一。學生是接受教育活動的主體,但是不同學生在相同環境、相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發展特征。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個體由于原有知識經驗的差異,導致人才培養效果不同,所以學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個性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同一個體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個體在同一學習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特點等。所以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應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協調統一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使其健康、全面地呈螺旋狀上升發展。endprint
3.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檢驗的最佳方式,同時也是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地方本科院校在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實踐經費投入不足,實踐中硬件設施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目標中規定的正常需求,同時對實踐教學的監管不到位,實踐內容與理論教學脫節,實踐環節缺乏針對性等,這些問題導致實踐效果大打折扣。針對以上問題,新建本科院校需加大對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力度,爭取通過政策扶持,引入社會資源,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硬件設施,保證其順利、有序、高效開展,實現人才培養的硬件保障。其次,加強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環節的有效連接,人才培養目標中規定的理論知識的講授要有針對性,實踐環節的展開要有的放矢,同時在實踐環節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最后,優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師隊伍建設。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期,教師隊伍建設要跟隨學校發展的需求,采用多種方式促進教師隊伍的完善,如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措施,建立專業教師企業研修機制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進入地方院校授課的有效機制,實現校企合作優勢互補。在企業建立教師研修基地,選派教師參加企業的科研與工程實際研發工作;聘請有實際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企業資深工程師,從事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的實踐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直接因素。
4.實施大類招生模式。大類招生是按學科大類招生,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大類招生是相對于按專業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實行“通才教育”的一種改革。按大類招生是高校根據我國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教學改革,并不是相近專業的簡單歸并,而是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化和發展,也是學校進行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實現學生創新型思維教育的必由之路。
大類招生以“厚基礎,寬口徑”為原則,所謂厚基礎,就是強化做人(人格素質)的基礎和強化做事(職業能力)的基礎。所謂寬口徑,就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地方、行業經濟結構變化為依據,以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重點,突破單一學科式設置模式,實行按大類專業招生,小專業(專門化)施教,設置柔性專業方向。
參考文獻:
[1] 朱海靈.社會需求導向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5,(22):32-34.
[2] 鄧敏.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7):201-215.
[3] 丁金昌.高職院校需求導向問題和改革路徑[J].教育研究,2014,(3):122-126.
[4] 鐘秉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