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王萍+王飛娟
摘 要: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由于發展時間有著自身的特點,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分工越來越明確的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現實價值。闡述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以及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針對這些問題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的內容及措施做出較為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個性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0-017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30條)中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有著明確的要求,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風建設有待加強,就業形勢嚴峻等方面存在的若干問題,都顯示出一般培養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實施過程中的種種不足。本研究在此基礎之上,新提出了“一個原則,三個適應”這種培養理念,即以因材施教為基礎,構建出適應社會需求、適應就業需求、適應學生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階段[1],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類型本科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注重應用性的尚在探索中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一種探索中的高等教育類型[2]。定位于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普通高校,基本上是2000年以來由原來的高職專科升格為本科的學校,這一類學校,基本上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上仍處于探索和試驗階段。
應用型普通本科教育概念的提法主要是要和傳統的“研究型”本科院校進行區分,突出自身辦學特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要目標[3]。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新建本科院校模仿傳統本科高校做法比較多,包括“學習照搬”傳統本科的人才培養方案等。然而,完全套用傳統本科高校的模式來進行教學管理,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教育中的各種弊端,如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學生個性發展受限、實踐能力的培養得不到強化、社會適應力不強等,由于應用型本科教育要求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培育辦學特色,這些是現行的“一刀切”“齊步走”的學年制管理模式基本無法做到的。
1.傳統教學模式強調所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忽視人才培養的能力素質要求,必修課太多,導致學生只能對這些課程有粗淺的了解,不能深入研究探索自己喜愛的研究方向,因此難以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也難以適應社會的要求。
2.高校傳統培養方式注重灌輸而忽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絕大多數課程都是教師課堂教授為主,考試以所教授內容為主,授課內容缺乏靈活性,學生掌握知識的途徑僅為死記硬背[4],缺乏獨立的思考性,步入工作崗位時缺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高校傳統的培養模式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環節。傳統的培養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綜合訓練、課程設計等環節所占教學比例不大,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動手能力大打折扣。
二、改革傳統教育模式,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全面培養
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5],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才培養要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訴求,更要適應行業的發展方向。人才的培養需要以行業為背景,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全面貫徹落實學校辦學指導思想,以區域經濟社會或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要求,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積極探索并實踐個性化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體系[6]。以專業教育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機融合為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和突破口,堅持問題導向,補齊培養短板,把解決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能力的突出問題作為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重要著力點。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有著明顯的區別,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主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通過全面加強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達到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堅持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原則,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處理好各個教學環節的關系,可通過基本技能培養平臺、專業技能培養平臺、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平臺這三個平臺進行各模塊的具體劃分,從重在實踐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要,滿足職業需求出發,通過課程的整合與重組、更新與優化,構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加大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和選擇空間,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自主發展有機結合,為學生今后多元化發展提供充分空間。
同時,依托校企合作與校內的科研平臺,及時將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實踐欲望;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通過教師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
四、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途徑
鼓勵授課教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傳統授課地點,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和行業生產一線進行實踐指導,將行業最新生產技術、實踐經驗等融入課堂教學,并通過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學習催生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實施啟發式、研討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改革考試辦法,突出考核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學生實踐式、體驗式學習。
五、建設應用型本科教育師資隊伍
1.發揮各高校“教師發展中心”作用,采取專題培訓、交流研討等形式提高廣大教師投入應用型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明確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責任,加大對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的支持力度;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和創新創業,并以科研項目帶動學生實踐能力;鼓勵教師進行有關應用型教育的研究、編寫教材和發表論文等,豐富教育理論成果。endprint
2.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思維及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積極開設創新訓練類課程,保證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開設并講授創業課程和實施專門化的創業培訓;要求經驗豐富、積極熱心的優秀教師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和參賽項目提供指導;保證專兼職教師為學生創業活動和實踐提供常態化的指導和服務,通過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選聘校外師資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選聘由企業高管、行業專家、一線工作人員組成的校外師資隊伍進行職業化教育和培訓,提高創業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所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
六、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1.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把知識水平、基本素質、實踐能力、職業能動性作為評價主要標準,進行全方位綜合性評價,構建應用型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從而改變以考試分數為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
2.將實踐能力作為重要指標納入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實踐學分并納入學業考核要求;實施學分制管理和彈性學制,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健全教育的監督、評價、反饋、改進等質量保障機制,在特長方面進行學分轉化。
七、加強校企合作,搭建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
校企結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提高辦學實力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根據企業行業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設置專業群。學校始終把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為辦學的基本目標和價值追求,在專業設置、建設與管理等方面與高校、地方、企業緊密合作,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努力依托企業行業優勢,充分利用教學與科研資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重點將應用型師資能力的培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教學團隊的組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引進行業標準、技術與設備,共建行業性實訓平臺、畢業論文(設計)指導、職業素質教育、合作技能大賽等方面建立緊密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企業辦學的特色優勢,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力度,致力培育面向一線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智維.簡析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3):257.
[2] 訾琨,彭鵬峰,龍志軍,等.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特點及實現路徑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2,(2):11-16.
[3] 陳小虎,屈華昌,邵波,等.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及其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育,2005,(2):58-60.
[4] 張德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24-26.
[5] 紀智媛.新時期法學教學改革思路[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39):88-89.
[6] 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3.
[責任編輯 李曉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