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當下轉變發展模式重要的研究內容,儒道哲學思想作為我國傳統的文化思想,以人類文明發展之初的角來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雖囿于歷史條件的的約束,但其思想具有的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萬物平等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在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同時也使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更加具有歷史內涵氣息。本文以傳統的儒道哲學智慧為研究對象,試分析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儒家 道家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就是指所有生物在整個環境之間的生存的狀態,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緊密的、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世間萬物的聯系方式,在這種方式下,世界萬物以自己本來的面目生活著,沒有特殊規則約束,最大的約束就是“本能”與“自然”的約束。而隨著“文明”出現與發展,生態中的萬物不再顯得那么“自然”,文明是由人創造而來,對自然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因此生態文明即是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古代先哲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儒道思想在人與自然關系中都主張“天人合一”思想,即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才能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這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中仍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一.儒道思想與生態文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使那些建立在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企業弊端漸漸顯露出來,在這些企業發展經濟的背后下,往往伴隨著環境日益惡化、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等現象發生,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日后可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站在歷史角度分析,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三大階段,在原始社會中,人類靈智初化,人隨著本能在自然界中生活,與自然矛盾沖突并不明顯,到了農業社會,人類漸漸過上了刀耕火種的生活,人類開始漸漸以自己的行為方式去改造自然,為自己營造一個更良好的生存環境,但對自然仍有一定的畏懼心理;但到了工業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產創造能力更強,改造自然的能力已達到了目前人類歷史的最高峰,對自然不再感到畏懼,使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斷地破壞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例如全球變暖、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存環境。
儒道哲學思想早在農業社會就已產生,那時候的古代先哲們就已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以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開始對自然生態與人的關系進行系統式的解讀,并嘗試觀察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為自己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例如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變化用于指導自己的農事耕種,二十四節氣起源于物候歷,根據自然現象與季節變化來確定農時,現在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大都來源于物候歷,《詩經.七月》、《夏小正》、《月令》都有對物候與農時最原始的記載,到了漢代,才漸漸演變成統一太陽歷。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漸漸變得完善、實用,也被賦予了豐富的歷史內涵,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規律的古老智慧,這或許不再適應當今形式下的時代需要,但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思想必然有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例如其中的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在今天看來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儒道思想之中包含的生態思想,對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仍有很高的哲學價值與指導意義。
二.儒家生態思想分析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作為我國的傳統思想,對當今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仍具有很大影響,然而兩家思想并不沖突,甚至在某些方面思想都是相通的,例如在生態思想方面,儒家主張|“天人合一”,肯定天地萬物的存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做到由己及人、及物,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與人文思想。道家也主張天人一體,甚至道家比儒家更加順應天道,更注重對自然生態的保持,儒家以社會生產角度出發,看待人與自然關系,而道家更超然,從人的本源出發,看待人與自然關系,但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1.儒家“不平等”仁愛思想
儒家哲學是從社會生產與生活角度出發,因此其思想與道家《齊物論》主張的“人無貴賤”理論不同,儒家是站在“人”的角度來體現仁愛思想,必有現實的一面,以《論語.鄉黨》為例,文中有這么一段話:“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段就明顯體現了“人比馬貴”這一思想,無論馬作為個體生命還是個人財產來講,其價值都不能與人相提并論的。儒家因此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人才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所在,《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中也強調“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和,抱五行之秀,其為貴孰得而加焉”,都在強調人的主導地位,但儒家的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仁愛思想并不是只關注人,對其他事物加以排斥,事實上,儒家也推崇“泛愛眾生”思想,他們也反對人的自私自利,只是這種“泛愛眾生”思想不是墨家的“兼愛眾生”,墨家主張“人人平等”,太過理想化,儒家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說到:“楊朱利己,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由此看出,儒家是多反對墨家的“兼愛眾生”了,儒家的仁愛思想雖沒有墨家思想那么有感召力,但儒家思想更加貼近于現實,而不像墨家思想太過理想化,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把每一個人都當做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的,那么對其他事物就更有“差別”了,但這種差別對待并不是毫無節制的,孟子曾提出“君子遠庖廚”,有的人認為這很虛偽,既然你“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那為什么還要吃它呢,以現在的觀念來說,確實有點“虛偽”,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恰恰是體現儒家的一種對除了人以外的其他事物的“仁”,一般來說人類食肉性是不可改變的,但對君子來說,吃肉是真的,為那些被殺的動物悲傷也是真的,二者并不相悖,體現了君子的克制性。在當今時代,人類因為自己的私欲毫無克制的去獵殺各種動物,導致地球上物種越來越少,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來說,儒家的這種“仁”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endprint
2.儒家“可持續發展”思想
儒家除了注重自身修養品行外,還要求“由己及人及物”,在以自身為基礎擴展到了他人、社會生產活動、以及熱與自然的關系上,受當時歷史條件與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其社會生產活動主要是指農業生產活動,孟子在《梁惠王·上》談到:“不違農時,谷物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種“不趕盡殺絕”、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今天仍是建設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導思想,儒家的這一思想就是要求人們制定合理的政策來順應自然規律的變化,這樣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才會使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當今時代,中國指定的“禁漁期”政策就很好體現了這一思想的精髓。
三.道家生態思想分析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與儒家思想從社會生產角度去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道家思想更加抽象,是從人類本源角度出發,其出發點與儒家“以人為貴”的角度不同,道家認為人與世間萬物沒有什么不同,從“自然”與“道”的角度去探究人類社會,因此這注定會有一些觀點與現實與實際情況不符,有些甚至是帶有消極意識避世的思想,但總的來說,道家與儒家其根本上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道家思想更加超然、純粹,在摒棄了“人”的本我意識的影響,再去看世間萬物時,就更容易探究整個宇宙的本質,這也是哲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就展現了人與自然更純粹的和諧相處之道,暗合了人類文明之初原始社會人與自然相處模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境界。
1.道生萬物道法自然
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的運作使物質從“無”到“有”,慢慢的演變成整個宇宙,道是整個宇宙的根本,人類作為宇宙的一部分,也要遵循道的規則,其規則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即順其自然,欣然接受自然的變化規律,無論好的壞的,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正是因為人的無窮欲望才導致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人的欲望卻仍沒被填滿。顯然,這種思想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具有一定的對自然盲從性,但道家思想的本質是萬物平等的,即人的價值與萬物一樣,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從這個角度來看,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也就有了它的合理性,并且人類最開始也是以這種視角看待世界,唯有站在這種視角之上,才能夠對人與自然的相處關系看得更加透徹。
2.物無貴賤各有所宜
《莊子·秋水》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老子的《道德經》也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是按照道的運行規則運轉的,與人的仁義無關,所有的這一切都只不過是道的運轉規律罷了,都是道的安排,在道與天地面前,萬物平等,這與儒家的“人貴論”有很大的不同,人在道家眼里不算什么,只不過是萬物的一部分罷了,這就是道家的“物無貴賤各有所宜”。因此在當今時代,人類也不要為目前自己所對自然的改變而沾沾自喜,放眼整個宇宙,人的改變太微不足道了。
綜上所述,儒家道家的生態思想,放在當今時代仍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仍起著不小的指導思想以及重要意義,只有明確了人類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與意義,才能夠更好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小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儒道哲學智慧[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3):66-68.
[2]夏由清.論先秦儒道哲學的環境保護觀[J].考試周刊,2009(8):59-60.
[3]李錦威.先秦儒道哲學對于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參花,2017(10).35-40.
(作者介紹:胡雁楠,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方向:科技創新與科技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