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勤
“認識本土文化是學生學習藝術、認識藝術的基礎,是他們走向世界的起點。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本土文化的美?!毙抡n程改革中,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利用成為新亮點。音樂課堂是弘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主陣地。作為音樂學科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要更有效地將這些土家族音樂應用于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我認為須從四方面去努力。
一、多種手段整合民族音樂教學資源
土家族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美麗神奇的湘西不僅是自然資源的富集地,也是人文資源的富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咚咚喹”和土家族梯瑪歌等五項音樂文化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此,土家族民間音樂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
教師要把土家族音樂融入中學音樂課堂中,就必須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做鋪墊。不同的地區、不同鄉鎮流傳下來的土家族音樂各具特色,我們需要把身邊的土家族音樂收集起來,選擇優秀教學資源,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并對有價值的土家族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建立教學資源庫,讓學生學習和自己生活最貼近的土家族音樂。這樣更利于教師開展土家族音樂教學,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吸收土家族音樂文化。
二、多媒體展現土家族民族風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識活動、新概念和知識技能的形成都是以感知開始的。如果有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器官參與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便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是符合人類認識規律的。鮮明生動的形象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音樂課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感受音樂、調動情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學生對土家族音樂文化了解甚少,特別是對他們的風土人情、服裝服飾等,如果只憑老師的解說,教學就會顯得空洞、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影像資料,幫助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與理解,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例如,在給教學土家族樂器“咚咚喹”的演奏時,我不僅讓他們欣賞了“咚咚喹”傳承人田隆信老師演奏的《山寨的清晨》,而且還把自制的“咚咚喹”帶到了課堂上,讓學生們看看,之后我開始教學生們自制“咚咚喹”,最后,學生們吹奏著自制的“咚咚喹”,個個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在讓學生們了解土家族《哭嫁歌》時,我將土家族新娘子哭嫁時的視頻播放給他們欣賞,還沒等我細說,很多學生已經可以模擬其中的哭腔唱詞了,無需我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講解。
三、多元化介紹民族音樂特色
教師要做土家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者,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將用土家語演唱的《土家迎客歌》播放給學生聽,“卡蒙嘎捏岔差呀,磨花丟喂……”或許學生完全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分句把詞意解釋給大家聽:“樹上的喜鵲叫起來了……”學生興趣馬上就上來了。教師還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土家語,同時把《土家迎客歌》教給學生。另外,教師將收集到的土家族上梁歌、土家族山歌播放給學生欣賞。通過對這些歌曲的欣賞及學唱,學生了解土家族音樂的特點和蘊含的音樂文化,如勞動歌粗獷豪邁、堅定有力;生活歌情感強烈、語言直白、愛憎分明;山歌激越豪放、悠揚婉轉、悅耳動聽;風俗歌唱法神秘、意境神秘;知識歌唱法簡潔、內涵豐富。在學習時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聆聽,讓學生自己體會和總結歌曲特點,慢慢地增加對土家族民族音樂的了解。
四、多形式增強熱愛民族音樂意識
深入挖掘土家族民族文化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將處理后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滲透到各學科教學。構建以土家族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系統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文化數字化資源的研究緊密聯系起來,使校園文化構建工作更加規范化、特色化,這必將促使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凸顯出來,使學校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家園、一個有著明顯地方特色的校園,從而激發學生愛家鄉的高尚情感。另外,教師在進行課內教學的同時,還可以考慮多開展一些關于土家族音樂文化的活動,如開設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興趣班,特別邀請當地文化局的民族音樂專家來校授課;舉行班級土家族民歌賽和擺手舞大賽、知識競賽等。開展各類活動比賽,不僅能激發學生們學習土家族音樂的興趣,還能增強他們的舞臺表現能力、協作能力等。這些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都是有益的。另外,還可利用周末時間帶學生到土家山寨采風,讓他們去聆聽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民歌,欣賞原生態的土家族擺手舞、毛古斯,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身邊的本土音樂,在玩耍的同時感受、學習土家族本土音樂。
(作者單位:湖南省龍山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