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邑
摘 要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氣”的內涵是不斷豐富、發展的,在這一過程中,莊子的氣論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莊子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意涵。首先,他認為“氣”是產生萬物的源泉,對認識世界有重要意義;同時,他又從“氣”出發,看透生死,活著就要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莊子主張得“道”,并且把“道”與萬物聯系起來,給人們指出修身養性的方法,如“心齋”“坐忘”等,可以使人達到逍遙的境界。
關鍵詞 莊子 氣 道 萬物 生死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識碼:A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這一范疇早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最初它是對自然事物的解釋,如《子夏易傳》中載:“陽氣生物始見于田也,稼者可以乘其時也?!边@可以看作是氣分陰陽的雛形?!秶Z》中有:“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這是伯陽父論地震的一段話,當時人們用“氣”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認為地震是天地之氣失序造成的。這是一些較早的關于“氣”的論述。
莊子作為道家學說的弘揚者,他不僅繼承了老子的學說,吸收了前哲在“氣”方面的認識,而且對其進行發揮、發展,把“氣”作為聯系“道”與萬物的紐帶,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關于“氣”的理論。可以說,“到莊子之后才出現氣化論來作為道和萬物之間的承接物”。下面試從三個方面簡要分析《莊子》之“氣”。
1“氣”:生命的源泉
“氣”是《莊子》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莊子理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氣”在《莊子》一書中一共出現了43次,其中單獨出現17次,作為復合詞出現26次,另外還以“陰陽”表“氣”的方式出現20次,以“一”表“氣”的方式出現13次。
綜觀這些關于“氣”的論述,首先可以看到莊子認為萬物由氣而生。比如:“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保ā肚f子?至樂》)在這里,氣產生于芒芴之間,繼而有形有生,產生了萬物。當然自然萬物中也包括人,莊子就曾著重指出氣也是人的生命本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莊子·秋水》)。人與其他動植物不同,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氣也可以表現、調節人的內心。比如:“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保ā肚f子?盜跖》)這里用孔子的“不能出氣”表現了他的學說被盜跖批判后的沮喪心理??傊?,氣對于萬物是十分重要的。
2“氣”:聯系“道”與萬物的紐帶
《老子》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崩献犹岢隽恕暗馈钡母拍睿⑶覍Α暗馈边M行了解釋與概括??梢哉f,老子的思想就是在求道、問道。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中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莊子繼承了道家學說的思想,在《大宗師》中,他認為“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從中可以看出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他們都認為道是高深杳遠無所不能的。然而莊子又發展了老子的學說,使道的內涵又發展了一層。在老子的眼中,道至高無上,超乎自然萬物,令人難以企及。而莊子的道似乎揭下了那層神秘的面紗。莊子在《知北游》中說:“(道)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意即光明產生于幽暗,有形生于無形,精神誕生于道,形體最初是從精氣中萌生的,萬物則是以各種形態相互變化而生的??梢娺@里的道與自然萬物聯系起來,這中間的介質就是“氣”。莊子把氣作為聯系道與萬物的紐帶是有淵源的。因為他認為氣是萬物的源泉,而《大宗師》所謂“道有情有信……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道出了“道”與“氣”的關系:伏羲氏得到道可以調和“氣母”,即道可以支配氣,可見道與氣并不是同位的概念,在氣背后還有一個道;萬物雖然有氣,但是得到道卻是近乎不可能的,那么用氣來聯系道與自然萬物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莊子》一書中有大量關于“道”的論述。如《莊子?齊物論》:“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無一?!庇帧短斓馈罚骸疤斓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痹偃纾骸兜鲁浞罚骸暗琅c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道可以無為無不為,有了道就可以成為“無待”的“至人”。而且從“道”的角度來看,一切的小草和大柱,丑女和美女,以及奇形怪狀的東西都可以相通而沒有差別。正如《莊子?知北游》所謂: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可以說有道就有氣,正如“伏羲氏得之,可以襲氣母”。道可以通過調和元氣來調和萬物,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氣進而找到道。雖然道很難企及,但是正因為這樣才值得去追求。在莊子看來,象罔有道、渾沌有道,但是象罔和渾沌的境界,常人是很難達到的,當“忘汝神氣,墮汝形骸”時,大概才走在了通向道的路上。
3《莊子》之“氣”中體現的生死觀
生死是哲人們必然要苦苦思索的一個重大問題。在老子那里有“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之孰???”的貴生思想,莊子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況他物乎?”(《莊子·讓王》)雖然天下社稷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因天下而損害自身,可見在莊子眼中人的生存更重要。綜觀《莊子》一書,有很多篇幅都是講生死的,如《養生主》、《至樂》、《達生》等。而且在《養生主》、《達生》中,莊子不惜用大量筆墨講養生之道,這不難看出他對生命的重視。在莊子筆下有“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的冥靈,“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和壽命極長的彭祖,也許可以看出莊子對生存的向往,這都體現了莊子的貴生思想。endprint
莊子貴生,然而他并不畏死,在莊子看來,死亡是很自然的事。“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達生》),而且“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人的生存不能逃避,死亡同樣也不能阻止,并且生與死是相互轉化的,有生必定有死,而死又是另一種形式的生。莊子不畏死的思想大概是從其萬物產生的道理中得到啟示的。他認為生命來源于“氣”,即“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游》),從這一角度看,生死就是很自然的了,不必強求生,當然也就不必畏懼死亡了。
當莊子看清生死之后,他就想到了活著應該追求什么的問題。在《逍遙游》中莊子提到了壽命極長的冥靈、大椿和彭祖,然而他們的生存狀態并不是真正的逍遙,都是“有所待”的,這樣的生存意義不會很大。而莊子追求的則是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那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厭惡官場生活,崇尚無為,他寧可“曳尾于途中”,也不愿涉足政壇。在精神方面,他追求“道”,通過“心齋”、“坐忘”等方法摒棄一切世俗雜念,凈化思想,達到至道的境界。這部汪洋恣肆的《莊子》,正體現著莊子對“無為無不為”的至道的孜孜以求。
4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對莊子的氣論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莊子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發展,對中國氣論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思想蘊含豐富,從人的產生到人的認知都有分析和闡述。尤為重要的是,他并未局限于對表層問題的思索,而是從“氣”出發,追求“道”,主張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梢哉f,莊子的心靈像氣一樣靈虛飄動,達到了“無為無不為”的至道境界。
參考文獻
[1] 黃柏青.莊子的氣論及其哲學意義[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2] 黃柏青,朱登武.莊子的氣論及其哲學、美學意義[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4(2).
[3] 管曙光.諸子集成[M].長春出版社,1999.
[4]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氣的思想[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6] 姚漢榮,孫小力,林建福.莊子直解[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7] 徐洪興.孟子直解[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8]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商務印書館,2003.
[9] 顏世安.莊子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0] 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M].中國傳媒出版社,2007.
[11] 支成偉.莊子校釋[M].中國書店出版社,1988.
[12] 管斌.〈莊子〉中“氣”的美學內涵[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3).
[13] 牛偉.中國哲學的“氣”與“情”[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1).
[14] 陳永杰.〈莊子〉之“氣”辨[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15] 路紅梅.論先秦至漢初“氣”范疇的演變[J].殷都學刊,199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