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保用
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以記敘文為主,記敘文是閱讀其他文本的基礎。在記敘文課堂教學中,對話是通過一系列設問的展開,使學生深入文本,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記敘文課堂教學的水平與質量取決于問題設計的優劣,對小學記敘文課堂教學設問的研究凸顯出必要性。那么,寫記敘文應當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呢?
關鍵詞 選材 敘述的人稱 記敘的要素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在新課程理念下,作文教學應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引導積累寫作素材,指導寫作技巧,鼓勵學生動筆勤寫,提高學生寫作質量。特別在小學高年級記敘文教學上,本人有更深的體會。那么,寫記敘文應當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呢?
1選材問題
選材對于寫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文章的成敗往往與選材有直接關系。首先要根據主題的需要來選擇材料。有的學生在寫記敘文選材時,分不清主要材料與次要材料,方方面面的材料都舍不得放棄,像記“流水賬”似的寫成記敘文,從而使文章主次不清,讀者難以理解文章中心。故此,選材要考慮主題,要突出主題,就要選擇典型材料。那么,何謂典型材料,所謂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質,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巨大說服力的材料。
例如,我在教學《我最敬佩的一個人》作文,首先要學生明白自己敬佩的人不止一個,但要選最敬佩的,既然是“最”敬佩的人,那就是首先考慮突出“最”的典型材料;反之,所寫的作文也平乏無味,突不出主題與中心。學生經我仔細點撥,多數同學寫的文章都比較符合要求。
2敘述的人稱問題
人稱是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問題。有的文章以作者當事人的身份出現,敘述時用“我”或“我們”的口氣;有的文章作者以局外的身份出現,敘述時用“他”或“他們”口氣,所有人各有長處和弱點,選擇時應酌情而定。
例如,我在教學《記一位刻苦學習的同學》作文時,開始,我在課堂上指明學生口述文章時,有的學生張口、閉口都是“我”、“我們”,使聽者不知這篇作文寫自己還是寫別人。我當即向學生進行指證,并做了假設情況,使同學從笑中領悟到了道理,后來,同學們在交給我所寫的作文時,大家都用了第三人稱,這樣寫才符合要求,使讀者一目了然,領會這篇文章是寫同學,而不是寫自己。
所以,在寫記敘作文中,敘述人稱問題要圍繞主題而定,不能隨心而欲,只有這樣,所寫出的作文才能主題鮮明,人物才能刻畫的生動、形象、逼真。
3記敘的要素
記敘文的要素一般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如果缺了這些要素,意思就不清楚,頭緒就會錯亂,文章就不完整,文章的表達效果也會受到削弱。
記得我在教學《暑假中的一件事》時,我就強調時間必須是暑假,而不是寒假,如果錯了時間,那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變化,也就是說,時間錯了環境也就變了,環境變了事物當然也就變了;主題也失去了其本質意義。與此同時,對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也必須一一交代清楚、具體,缺一不可,也只有這樣才符合記敘文的寫作要求,文章才能生動、感人,中心明確。
4多角度擬題并選取材料
當今的作文命題往往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特別是隨著中考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大這一趨勢。給材料作文的方式越來越多,因為這種作文形式不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盡力釋放自己的寫作欲望,還可以把自己最擅長的文體寫出來,針對初一學生的實際,必須寫好記敘文。因為寫好記敘文是寫好其他文體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把此基礎打結實,要想打好這一階段的基礎,盡快提高記敘文寫作水平,那么交給學生高效的寫作和思維方法就至關重要了。給材料作文,雖然給人寫作的空間很大,但是如果學生找不到寫作的切入點,那么也會犯離題萬里的錯誤。為了避免這種錯誤的發生,讓學生看完材料后,首先讓學生想到記敘文寫作無外乎有兩個表現角度:“一是寫人的記敘文;二是敘事為主的記敘文。”先讓學生在頭腦中選準此次作文的側重點。再明確,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可包含許多個事件,這些事件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而寫事為主的記敘文則不同,寫事為主的文章則從始至終有一件事,要通過記敘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其中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現帶給讀者相同感受和啟示。只要把握住了和區別清了這一點,寫人、寫事的記敘文在立題和選材時就不會發生混淆。
總之,寫記敘文也并非難事,只要熟練理解掌握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真可以說是“下筆如有神”了。
參考文獻
[1] 張靜茹.記敘文教學切入點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06).
[2] 王榮生.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與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2(07).
[3] 葉延武,鄭文華.試論語文教學內容的三個層次[J].課程·教材·教法,20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