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新 宋華華
摘 要 隨著沈陽地鐵的快速發展,地鐵公共空間成為傳播沈陽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沈陽地域文化與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的互動研究,突出地域文化視覺符號在地鐵公共空間的作用;通過對沈陽地鐵公共空間中裝飾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的研究,為沈陽地鐵文化品牌樹立形象,為地域文化傳播提供又一途徑。
關鍵詞 地鐵 公共空間 地域文化 裝飾
中圖分類號:J56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國家大力推動旅游業的發展,注重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而貫穿城市交通樞紐的地鐵成為傳播城市文化和形象的重要空間。因此,通過對沈陽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設計的研究,打破沈陽地鐵各空間視覺符號千篇一律的現象,突出展示沈陽地域文化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者對城市文化的認知度,也為沈陽地鐵文化品牌及旅游產業形成提供一定的思路。
1運用沈陽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傳播地域文化的分析
1.1沈陽地鐵空間裝飾藝術及沈陽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沈陽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擁有建筑古跡、博物館、知名老字號、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資源;沈陽的另一文化特色是工業文化,我國第一車床、壓縮機,水下機器人、變壓器等誕生在這里。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文化、工業文化漸離人們的視線。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域文化已成為沈陽市民及外來居民、旅游者的精神源泉,人口流動、通商、旅游等成為了沈陽地域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伴隨沈陽地鐵的開通和發展,地鐵公共空間的裝飾藝術將成為城市文化傳播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所以地鐵公共空間也將成為傳播沈陽文化的重要途徑。
地鐵公共空間的裝飾設計是結合了環境公共藝術和視覺傳達藝術內容,將視覺形象中的標識、裝飾圖形符號、壁畫等元素運用裝飾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藝術,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因此,傳播沈陽地域文化可運用地鐵公共空間結合裝飾藝術設計將沈陽市不同的文化資源聯系起來,形成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形象系統。在裝飾藝術中結合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的內涵,恰當的運用裝飾語言豐富地鐵空間,并通過裝飾藝術建立沈陽地鐵文化品牌。其三者的關系潛移默化的影響城市文化的發展并且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1.2沈陽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現狀分析
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形象系統是地鐵視覺形象整體系統中的一部分,其在乘客通行過程中不僅起到引導作用,還具有統一地鐵形象和形象化傳播城市文化的作用。沈陽地鐵有較為完整的視覺形象系統,沈陽地鐵標志、標準字體,色彩等將沈陽地鐵形象統一起來,并逐漸完善地鐵的導視系統,視覺形象簡潔直觀;其次,有著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如沈陽地鐵站以大學、商業街區、歷史古跡等名稱命名,入口站名由文化名人用書法所題,使得地鐵站名具有明顯的認知度。
沈陽文化資源豐富,但在沈陽地鐵公共空間表達和統一的視覺形象系統中卻缺乏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地鐵導視符號和空間裝飾內容過于簡潔化,各站點無差異性,如工業展覽館站、新樂遺址站、北陵公園站等站點在設計上千篇一律(圖1)。所以,運用裝飾藝術在地鐵空間中結合沈陽歷史文脈、現代工業文化及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可以使地鐵視覺形象更突出,同時使沈陽地鐵成為沈陽旅游亮點。
2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沈陽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設計原則
2.1以沈陽地域文化為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設計元素,使沈陽地鐵視覺形象具有文化性和獨特性
斯賓格勒提到:“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靈魂和外在氣質,有自己的深層心靈和表層象征”。以沈陽歷史、民俗、工業文化為依托,將裝飾壁畫和導視系統相結合,打造特定文化形象的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以此體現不同區域的文化內涵。所以,如李建盛在《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一書中指出,公共藝術總是一種歷史性地傳承、表現和建構城市文化的藝術。通過歷史文化的特定性,可以區別不同的文化表現內容,避免雷同。由于沈陽各區域有著不同的特色,所以針對城市內部區域特色與沈陽非遺傳統表現技藝如皮影、剪紙等相結合,將單純的視覺感受轉變為精神共鳴,為地鐵空間進行裝飾,使沈陽地鐵形象具有獨特性。
2.2地鐵公共空間中的裝飾藝術設計具有傳播性和閱讀性
地鐵公共空間不僅是一個投放商業廣告的空間,也是一個藝術熏陶和文化浸養的空間,具有傳播地域文化的功能。運用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設計,在交通動線上通過簡潔的符號和裝飾圖案的設計,將城市的商業、工業、歷史文脈等內容通過裝飾的語言形象的傳播給大眾;將城市文化放在地鐵空間中起到博物館的作用,運用地鐵空間的封閉性,為進站、候車的乘客提供游覽、觀賞、閱讀和思考的空間。所以,地鐵公共空間的裝飾藝術通過藝術加工的手法傳承了城市文化,具有鮮明的可讀性,也滿足了人們審美的需求,具有文化價值、經濟實用價值,更具有沈陽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現實意義。
2.3在沈陽地鐵公共空間中運用裝飾藝術的應具有引導性
公共空間裝飾藝術的應用成為地鐵公共領域展現社會文化的一種形態,可以豐富人們的內心世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現公眾的精神和意志。如地鐵空間狹小,流動性強,而視野沒有外部空間寬闊,也沒有地面上的標志性建筑指明地點,所以,當人們進入地下的空間后,容易給人們帶來方向不明、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在通行過程中,運用裝飾圖案和裝飾畫的藝術特性可以緩解人們心理上的壓抑,使乘客可以放松心情,并引導乘客到達目的地。在享受藝術的同時帶來愉悅的心理感受,提高人們出行的滿意度和認知度。因此,裝飾藝術不僅具有引導性,還可以為乘客創造車站記憶點,豐富地鐵空間層次、實現人文關懷。
2.4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設計的系統性
首先,進行地鐵裝飾藝術的主題性設計,以文化元素為紐帶,將裝飾圖形表現、材料及色彩運用系統化,與地鐵視覺形象系統相統一,塑造沈陽城市的“交通名片”;其次,作為地鐵公共空間視覺形象系統應用中的裝飾藝術設計作品將會成為地鐵文化的衍生品,如在地鐵口、通道以及車廂等空間引入含有區域文化內容的裝飾壁畫、裝飾陳設品、裝飾掛件、導視圖案等。通過整合沈陽文化資源,結合美術展覽、攝影等藝術,使沈陽地鐵不同線路、不同站點因裝飾語言表現形式和內容相互聯系起來,為地鐵運營附加值提供發展基礎,為沈陽地鐵文化品牌產業推廣提供條件。endprint
3裝飾藝術語言在沈陽地鐵公共空間中的運用
公共裝飾藝術作為當代城市中一種日趨重要的文化形式,起著彰顯城市主題文化的作用,并成為城市主題文化的視覺符號和視覺象征。其中標志性的公共裝飾藝術作品可以成為“點睛”之筆,凝聚城市特色和文化。基于沈陽區域文化的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
3.1元素的提取
不拘泥于傳統的形式,將沈陽地域文化及文化遺產轉化為符號,將所表達的文化客體進行簡化、提煉和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性,傳達的內容更加深刻。如懷遠門站,利用沈陽故宮傳統文化,將故宮、中街城區布局、傳統色彩元素相結合進行系列裝飾設計,通過裝飾表現形式烘托主題,將現代裝飾語言與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使其傳播方式和內容被大眾所接受。例如西安一號線紡織城站(圖2),主要以紡織女工、紡織機器、布匹、花紋等為主要元素來展現紡織工藝和紡織技術發展的過程,體現西安紡織工業的時代變遷。
3.2畫面的重構
重構是對原形態打散或分解,并根據載體需要將畫面重新組合,形成一種新的畫面秩序。這樣做的目的是突出主要要表達的含義,使畫面內容更富有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如工業展覽館站,將中國遼寧工業發展中出現的內容進行局部拆解,或片段重組,在有限地鐵空間中便于乘客記憶和閱讀。
3.3隔離空間的運用
裝飾藝術是借助地鐵內部空間來進行表達的,所以不同空間采取與之相適應的裝飾表達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墻面、立柱、地面等空間的優勢進行裝飾藝術的創作,達到引導、觀賞、思考和閱讀的作用。例如美國紐約地鐵站里的雕塑設計(圖3),通過巧妙的利用空間來塑造滑稽的雕塑形象,不僅豐富空間,也起到疏導乘客人流的作用。
3.4裝飾材料綜合表現
地鐵裝飾藝術形象系統的建立區別于視覺形象系統中基礎符號,在空間應用上具有一定的維度性,裝飾語言結合如棉、麻、亞克力、金屬、陶瓷、木質等不同材料進行綜合表現,給地鐵空間增添層次上的變化。在表現形式上與沈陽非遺傳統手工技藝或民間美術表現方法相結合,如剪紙、皮雕、地杖油彩、皮影等,會讓沈陽地鐵公共空間裝飾具有獨特的文化性。
基于沈陽地域文化的地鐵公共空間裝飾藝術應用,不僅突出了地鐵視覺形象系統的導視作用,也會使沈陽地鐵不同站點形成差異性,使沈陽地鐵形成品牌化,為沈陽地鐵建立了商業性、藝術性和文化性的聯合,為沈陽地鐵文化品牌形成與推廣奠定基礎,為傳播沈陽地域文化提供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沈陽市社會科學聯合會2017年度沈陽市社會科學立項課題《融入非遺元素的沈陽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品牌推廣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YSK2017-12-05)。
參考文獻
[1]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2] 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01).
[3] 付寶華.城市主題文化與名牌城市戰略[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