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更辰
父親是黃土地的兒子,在貧瘠的豫西南山鄉,躬耕了幾十年,老實巴交了一輩子,沒做出過什么“豐功偉績”,也沒干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正是這樣一位淳樸平凡的農民父親,卻在我人生的航行中銘上了不凡的印記。父親那簡單有力的話語就像人生的航標,無數次指引我前行的方向;那挺拔干練的身影就像一張航帆,助力我人生的每一次啟航。
小時候,剛記事,家中一共有十口人:奶奶,外婆,父母,我居中,上有一雙姊姊,下有兩個幼弟,還有一個與我們同住的表姐。受父親的影響,姊弟與我皆明得事理,一大家子人尊老愛幼,父母相敬如賓,生活雖苦,卻也其樂融融。不過兒時的我心里總是納悶,奶奶外婆皆在,為何爺爺和外公卻從沒見過呢?直到懂事后,母親才告訴我,父親十八歲那年,爺爺就因病去世了。父親兄弟三人,按村里的舊例應是三家輪流侍奉奶奶,但孝順的父親一直沒舍得讓奶奶離開過自己。父親是二十三歲那年與母親結婚的,因外公去世的早,母親唯一的姐姐也因生育女兒大出血離世,父親憐惜外婆和表姐無甚親人在身邊,遂把外婆和表姐接到家里與我們一同生活,直到表姐十四歲有了獨立的生活能力才送還給我的姨夫。奶奶和外婆福緣俱厚,皆是被父母贍養到八十多歲才離世的。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家庭里,身材矮小的父親用他單薄卻挺拔的肩膀,擔起了三家三代人的生活重擔,挑起了一家之主的重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艱難歲月里,外人是很難想象父親是如何撐起這個家的。我們雖不甚明了,卻也能體會到父親的那份艱辛與不易。
日常里,父親很少直接教育我們這些小輩該如何孝敬長輩,但他卻用實際行動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會讓我晚上睡在奶奶腳頭給奶奶暖腳。諸如此類細微的舉動多不勝舉,我和兄弟姊妹們也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深深體會到了什么是孝道,更學會了該如何去盡孝道。
父親只上了兩年私塾,自知所學的知識實在有限,愈發地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通過自己的努力,父親后來不僅精于記賬打算盤(珠算),更是練得一手好毛筆字。記得好些年春節,全村家家戶戶門口貼的對聯皆出自父親之手。他也因此當了好多年鄉財糧(建制鄉的糧食會計)和供銷社會計。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父親響應國家號召回鄉務農后,還經常利用農閑時間學習書本知識。直到今日,已八十三歲的父親還時常坐在自家院里看書寫字。我們姊妹五人上學的時間也是家里最困難的時候,為了讓我們安心學習,父親經常上山砍柴再挑到十幾公里外的鎮上賣錢供我們上學。父親不曾高調教育子女要如何好好學習,但他的一言一行卻無時不引導感召著我們,讓我們時刻不敢懈怠。
父親做人正直,辦事公道。在老家,村里家家戶戶只要有紅白喜事,都要邀請他去做“大招”(管事人)。左鄰右舍如有矛盾糾紛,也都愿意找他出面調停。記得我上高一那年,村里兩家鄰居為宅基地發生糾紛,雙方打架都傷了人,派出所出面都很難處理。父親回家后,為調解兩家矛盾,步行到鎮里買來筆和紙,在大紅紙上寫上他經常叨叨的幾句詩:“千里修書為一墻,讓他一寸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唯獨不見秦始皇。”送給鬧糾紛的兩家鄰戶,并給兩家講述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為調解安徽老家家人與鄰人爭地糾紛的故事。兩家人深受感動,都表示今后不再為三尺風道而爭執。如今兩家兒女已結為秦晉之好,每每說起此事都對父親感激不已。
父親的生活是貧寒的,在銀行很少有過存款,甚至到現在都沒有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房產。日子雖苦,但父親什么事都想得開,每天的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他覺得把兒女培養成人,成家立業,是他最大的責任。現如今全家人在一起和睦相處平平安安是他最愿看到的事。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上,他說的最多的話就是“錢是身外之物,不要把錢看的太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要求子女潔身自好。近些年來,父母每逢生日便是全家老小最高興的事,但父親從不讓我們告訴近親屬以外的其他人。他說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利用婚喪嫁娶、開業慶典、生日祝壽等形式發請柬讓人祝賀,外人頗有微辭,決不能因過生日讓子女招致非議。父親的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父親的人生是平凡的,父親的言行是質樸的,然而,父親在兒女們心中的形象卻是光輝高大的。父親就像一把碩大的傘,總在有雨的時候,為我撐起頭頂的一片藍天;父親也像一座挺拔而偉岸的山,在寒冬的時節里,讓我依偎在他向陽的一面享受陽光的溫暖;父親更像一片濃郁而深遠的海,在迷茫倦怠的時候,讓我可以靜心徜徉其間,慢慢調整思緒,整裝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