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金亮
這里,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僅有11家世界500強企業,而且從產業到生活充分對接上海;這里,不僅“三治同步”“四美聯動”,而且V類、劣V類水質斷面已全部絕跡;這里,不僅可享受到各類文化生活,而且“20分鐘養老服務圈”惠及百姓。
擁有38萬戶籍人口的浙江嘉善只是浙北平原上的小縣,但又是一個區域要縣。2013年,嘉善縣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
開放:借梯借船借力的共贏平臺
嘉善,東鄰上海、北靠蘇州,從擔心“虹吸效應”到實現“同城效應”,落戶嘉善的企業從數量向質量轉變。
中糧集團是國內食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在上海自貿區設有進口食品總公司。嘉興保稅區B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曉能說,得知中糧有意分流上海關區的部分業務后,他們為中糧量身打造了一套進口食品的溯源召回制度。追溯系統上線之后,化驗、配送都有了保障。通過這種方式,食品從入關到銷售可以節省2到3周的時間,中糧集團也順理成章地入駐嘉善。
早在2014年1月,嘉善就以嘉興保稅區B區為載體,設立了上海自貿區嘉善項目協作區,有選擇性地復制上海自貿區的創新政策。這也是全國首個上海自貿區協作區,連同分送集報在內,共有5項自貿區的通關便利化政策在嘉善試行,惠及全縣1557家進出口企業。同時嘉善還在積極承接上海自貿區的項目外溢。截至目前,嘉善項目協作區已經引進包括中糧在內的12個項目,總投資近20億元。
以上海為重點推進區域合作,以上海為窗口開展國際合作,嘉善把上海這座金礦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如今落戶嘉善的企業從數量向質量轉變,雖然數量在減少,但總投資額卻越來越高。”嘉善縣商務局局長沈雪林說,最近5年,嘉善招商引資的項目中90%與上海有關。“總部在上海,制造服務在嘉善”“創意在上海,孵化轉化在嘉善”的產業協作體系已經形成。
除了產業對接以外,嘉善與上海的全方位對接也在快馬加鞭地推進,嘉善的醫保卡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可以實時刷卡結算,021固定電話實現嘉善全覆蓋,上海多所大學在嘉善開辦了附屬中小學。2016年,嘉善縣市民卡與上海公共交通(地鐵、公交、輪渡)實現互聯互通。
劉立文是一位在嘉善歸谷產業園上班的工程師,每周末要回上海與家人團聚。過去,他通常選擇自己開車,但由于是外地牌照,經常面臨上海市區限行的問題。如今,嘉善至上海楓涇這條聯滬省級公交線路的開通,為他提供了新的選擇。從嘉善客運中心出發可以直達上海楓涇,再通過全程高速的楓梅線即可快速到達上海市區,“這樣速度更快,也更省心”。
嘉善東鄰上海、北靠蘇州,既是長三角地區兩省一市的交會之地,也是浙江接軌上海的重要節點。從擔心“虹吸效應”到實現“同城效應”,高水平開放使得嘉滬兩地形成了獨特的“13579”現象:10%的嘉善人在上海工作、學習或者生活;30%以上的工業產品為上海配套;50%的農產品供應上海;70%的游客來自上海;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由上海或受上海的影響而進入。
綠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精致水鄉
“五廢共治”“五水共治”“五氣共治”,實施一系列治理舉措,嘉善成為全省首個實現國家級生態鎮全覆蓋的縣。
初夏的干窯鎮南宙村,蜿蜒錯落的石板路,這座15畝的生態公園滿目皆綠、花卉吐艷……如今,村民們又多了個休閑的好去處。讓人想不到的是,公園竟建在一大片“垃圾場”上。“這里原本是個垃圾填埋場,主要堆放集鎮鄉村的生活垃圾,已經存在20多年了。”村民謝佳君說。后來,鎮里請來杭州市城鄉環境設計院的專家們實地勘探,對表面垃圾外運焚燒,對地下陳年垃圾使出“連環招”,隔斷陳年垃圾與周邊生態環境的直接接觸。
昔日的垃圾填埋場變身后,干窯鎮每天要產生的近40噸生活垃圾,如今都去哪兒了?“鎮里規劃了11個垃圾中轉站,垃圾統一壓縮運往縣里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理。”干窯鎮愛衛辦副主任吳昊告訴記者,目前,干窯鎮已經建成7個垃圾中轉站,并采購了第一批分類垃圾桶,分發給全鎮每家每戶。只要農戶將垃圾放置在自家垃圾桶里,每天會有保潔員挨家挨戶收取,再送到垃圾中轉站進行壓縮,隨后送到縣里的焚燒廠。
除了“五廢共治”,還有“五水共治”。走進嘉善縣治水辦會議室,映入眼簾的是該縣6鎮3街道的10張“清三河”作戰圖,清晰繪出了各條河道治理攻堅戰的路線圖,用公示牌的形式公開河道整治措施、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以作戰圖為指引,嘉善未來3年計劃投入60億元實施55個工程項目,統籌推進“五水共治”工作。
作為浙江省兩個“五水共治”機制創新試點縣市之一,嘉善創新建立機構統一、規劃統籌、執法聯動、資金多元、應急到位、公眾參與的“五水共治”機制。他們還探索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環境污染事故、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城鄉抗洪除澇等一系列應急機制。
“治污難,確保不反彈更難。我們建立了‘天上無人機、地上攝像機、面上智能機的立體化監管網,前端執法‘能定位、能測量、能預警,后端管理‘能跟蹤、能監控、能分析。同時,配齊了縣鎮村三級河長,建立了獎懲細則,對環境臟亂差的單位和農業主體實行一票否決。我們有信心讓綠色發展理念永遠成為嘉善的主旋律。”嘉善縣環保局長邵小華說。
碧云花園有限公司的葡萄采摘園基礎設施完善、采摘環境一流,游客或徜徉在藤蔓交錯的葡萄架下,或閑坐在綠意盎然的長廊下品嘗美味。“今年我們重點打造葡萄休閑觀光采摘游,主要是種出美味的有機葡萄。”公司負責人潘菊明說,為了種出源自天然好味道的優質葡萄,碧云花園養了1000多頭羊,將羊糞作為葡萄種植的主要有機肥。1000頭羊的糞便足夠1000畝土地使用。同時,開挖河道作為蓄水池,為葡萄進行噴滴灌。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嘉善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縣域科學發展的抓手,堅持五水共治、五氣共治、五廢共治“三治同步”,開展美麗縣城、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通道“四美聯動”,治出美麗城鄉,治出綠色產業,治出鄉愁記憶里宜居宜業宜游的精致水鄉,成為浙江省首個實現國家級生態鎮全覆蓋的縣。endprint
共享:富民惠民安民的幸福家園
“辣媽寶貝”藝術隊,從農村跳到城市,登上各大電視臺。如今,嘉善縣、鎮、村三級文化陣地已實現全覆蓋,并從中培育了一系列特色項目。
天凝鎮洪溪村黨支部書記陳俐勤領銜的“辣媽寶貝”藝術隊在《中國達人秀》節目半決賽中拿到3個“yes”后,“辣媽寶貝”藝術隊的名氣更大了。“辣媽寶貝”藝術隊由20多位農村婦女組成,平均年齡超過40歲。她們從“十萬農民種文化籃球賽”的“籃球寶貝”起步,從農村跳到城市,登上各大電視臺,還走出國門亮相西班牙國際舞臺,成為嘉善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張名片。
在姚莊鎮桃園新邨社區的桃源書場,弦索叮咚,琵琶低吟,吳儂軟語聲聲入耳。“這兒原來是社區的老年棋牌室。通過提檔升級,不僅豐富了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社區文化底蘊和藝術品位。”桃源新邨管委會主任杭鈺榮說。
如今,嘉善縣、鎮、村三級文化陣地已實現全覆蓋,建成鎮(街道)綜合文化站9個,鎮(街道)圖書館分館9個。建成農村文化禮堂59家,覆蓋70%村民,成功創建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進縣。村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新華書店“農村小連鎖”實現全覆蓋。憑借這些,當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并從中培育了一系列特色項目。
到訪姚莊鎮社會福利養老服務中心,養老護理領軍人才工作室的培訓老師正在講授課程。工作室配置了護理床、心肺復蘇模型、拐杖等相關設備設施。“養老護理人員在逐年增加,但高級技術型養老護理人員比例較少,不能滿足鎮里養老護理需要,我們成立了養老護理領軍人才工作室。”鎮民政辦主任章益心表示。
84歲的包彩亞老人住在養老中心一套標準養老房內,房間內有兩個床位。她說:“臥室整潔干凈,帶衛生間,護工也親切。除了室友,還有很多老伙伴可以一起聊天,一起活動。”
除了占地12畝、220張床位的鎮社會福利養老中心,姚莊鎮各村(社區)都配備了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近年來,嘉善一直在探索如何充分發揮照料中心的功能。2015年,嘉善率先實現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保障民生投入是關鍵。嘉善注重把發展成果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利益,穩步提高各類保障水平,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提高到77%以上,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戶。嘉善還先后實施兩輪“強村計劃”,對興辦強村項目給予100萬元以內銀行貸款3年貼息,全縣118個村村均常規穩定性收入達155萬元,保證農民能夠穩定增收。
共享,帶來了社會和諧。多年來,無論和諧指數還是群眾滿意率,嘉善一直位居浙江前列。“在這里工作,安心、舒心。來了,就不想走了!”安徽籍新居民姜存滿不僅介紹了3個朋友來嘉善務工,還張羅著將弟弟的家也安在了嘉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