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王彬 魯迅文學院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致力于敘事學、中國傳統文化與北京地方文化研究。在敘事學方面,結合中國傳統考訂方法對小說進行研究,提出第二敘述者、敘述者解構、動力元、滯后敘述、漫溢話語等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側重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禁書與文字獄;在北京地方文化方面,從城市演變與城市美學角度,對城市形態進行分析,由此提出微觀地理構想,參與了許多舊城保護與奧林匹克體育公園規劃。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禮是什么?
具體說:
禮,是一種社會規范,是人們普遍接受的社會行為。
禮,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禮,相對穩定,可以流行幾千年而不變。
一
從內容劃分,禮大體可以分為四類:
(一)日常生活中的禮。
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人生節點時的禮。比如,生日禮、成人禮、畢業典禮、婚禮、喪禮,等等。總之,人無論來到世間,還是離開世間,都離不開禮。
第二類,人際交往中的禮。比如,晚輩見長輩、下級見上級,男士與女士交往,包括吃飯,也含有禮,一般而言,主人坐在主位上,根據左為上的原則,尊貴的客人坐在主人的左側,而次尊貴的客人則坐在主人的右側。
(二)節日之中的禮。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節日,節日不同,禮的形式也不同。比如,春節前夕,單位、國家要舉行聚會,稱團拜。清明時,家人要去祖先的墓地祭掃。
我國在歷史上是農耕國家,對立春這一天十分重視,在那一天要舉辦打春牛的儀式。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趕春牛的人稱芒神,也是用泥土塑造的。芒神手持鞭子,表示送走寒氣迎來春天。如果當年立春早,在頭年臘月,芒神則立在牛的前面;如果晚,在正月初十、十五,就在牛的后邊;如果在歲尾或年首,芒神便緊挨牛身,與牛并排。如果芒神雙腳穿鞋,表示當年主旱;雙腳不穿鞋,表示主澇,穿一只鞋表示旱澇平均。春牛與芒神擺在州、府和縣衙門前,立春那天,官員穿戴官服祭祀神農氏,然后在春牛身上抽三鞭以示勸農。儀式完畢,農民便從春牛身上挖一塊土回家,以取五谷豐登的吉兆。
(三)行業之中的禮。
比如,軍人見面時互致軍禮,武術人員比武時行抱拳禮,等等。
(四)國禮。
國家舉行的禮。黃帝的祭禮、孔子的祭禮、國慶典禮,國家領導人互訪的禮儀,等等。比如,根據《烈士公祭辦法》, “十一”之前,黨和國家領導人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便是國家級的大禮。
國禮是嚴肅、莊重的,絲毫不能馬虎。國家之間,禮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對方,首先是尊重對方使者,在歷史上因為不尊重使者,甚至引起了國家之間的戰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自由主義興起而“以自我為中心”。在家是王子、公主,想怎樣就怎樣,家長縱容嬌慣而成為混世魔王。在外呢?目無社會規矩,不守社會秩序,喪失公共道德。這樣的任性是不可取的。如果每個人都任性,每個人都期冀最大的自由,社會就會失衡。極端的個人主義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的危機之源,會為人類帶來“自由的噩夢”。
因此,必須通過社會規范對個人行為進行限定與約束,否則,社會便會成為一盤散沙而內斗不已。人類社會要發展要進步,必須制定規矩與原則,這些規矩與原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稱為“禮”,將這些“禮”集中在一起的書,便是《禮記》。
二
《禮記》有《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兩種。《大戴禮記》是叔叔戴德選編,有85篇文章;《小戴禮記》是侄子戴圣從中精選出的49篇,東漢鄭玄為其作注,從此獨立成書。我們常說的《禮記》便是指《小戴禮記》。《小戴禮記》收有許多著名篇章,比如《大學》 《中庸》 《禮運》《王制》等。前兩篇闡釋修身做人的準則,后兩篇闡釋儒家對國家與社會制度的構想。除此以外,《禮記》還記載了大量的禮儀制度。
歸納起來,關于禮的基本論述,在《禮記》中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禮是人類與禽獸的本質區別。
《禮記·曲禮(上)》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禽獸。
聚麀,是指一個女人和父子二人發生性關系。比如武則天與唐太宗李世民與其子高宗李治的關系。這種性關系是亂倫,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是不可以的,因此要用禮來制約。 通過禮來規范人與人的關系,使人知道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這是禮的第一原則。
第二類:禮是節制人類情欲的社會規范。
情,就是情感,統稱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種感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 欲,就是欲望,統稱六欲。通常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產生的六種欲望。
《禮記·禮運》說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感情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弗學而能”。吃飯與男女之間的性關系是人生中最大的欲望,而人最厭惡的則是死亡與窮困。這些大欲望與大厭惡,都藏在心里而不表現出來,所謂“美惡皆在心,不見其色也”。怎么辦呢?就是要通過“禮”,通過禮對個人情欲進行節制, “欲一以窮之”,使個人的情欲符合社會規范。
第三類,禮是人類行為的文明標準。
《禮記·曲禮(上)》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從治理國家軍隊大事、做官視事、祭祀鬼神,父子兄弟家庭倫理,到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都必須用禮來約束。
禮的核心是“敬”。敬是恭敬與莊嚴,必須以“敬”的心態對待禮,才能夠守禮。
除此以外,在《禮記》中,還有許多關于人生的論述,至今沒有過時,有一種歷久彌新的人生體驗。比如: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
教化人民,必須從教育入手,說明教化與教育的關系。
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禮記·文王世子》)
這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哲理。簡單地說,知道了怎樣為對方服務,然后才可以領導對方,所謂“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賢。(《禮記·曲禮(上)》)
對有道德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對自己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對自己不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長處。辯證地對待他人,從而避免識人之誤,至今也是如此。
簡單的說,禮是一種對個人行為的社會約束,人們普遍接受的社會約束就是禮。對待禮,君子的態度是“恭敬(恭順敬重)、撙節(抑欲節制)、退讓(謙虛忍讓)” 約束自己,尊重他人,從而展現自我風采,回歸內心關照。在禮的框架里,人不是單純的個體,而是我與他人、社會、國家,當然也可以說是他人、社會、國家與我的關系。總之,是一種互動的集體的關系。當個人履行禮的時候,不是簡單刻板地守禮,而是通過禮來認識自我,將自我融化到他人、社會與國家之中,從而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為社會提供服務而利己、利人,為人民福祉與國家強盛做出貢獻。
三
二十一世紀是文化競爭的時代,國學作為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本。國學必將為我國的發展與進步,提供豐厚的思想與道德資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禮是其中的基礎與重要節點,研究禮,辨別其中合理因素,繼承發揚光大,必然會促進家庭與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文中引文出自任平:《〈禮記〉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