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古代新官上任,沒有發表施政演說的習慣,宋代開始,新官上任多在官署衙門撰題對聯,以表明自己的官風、心跡、政愿。一副對聯言簡意深,不但醒目,還可久存。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每赴新任,都要兩個人扛兩塊高腳牌作為行隊的前導,木牌上寫成一副對聯:“求通民情;愿聞己過。”這是以民主作風和調查研究要求自己的。后來林則徐任江蘇廉訪使時,就曾把這副對聯寫在署院大門上。
清代寧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寫過如下的對聯:“念厥職非輕,休戚與六邑相關: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問,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寬,不猛,不因循。”表達了自己重職守、勤政事、興群言、慎舉措的作風。
官署對聯有如就職宣言或施政綱領,也就是自我奉行的做官道德。把它公之于眾,是為了讓百姓監督,同時爭取百姓的支持。
古人做官,大約有五項內容是很重要的:一曰不貪不賄,二曰愛民如子,三曰法嚴法慎,四曰克已奉公,五曰政績昭然。而官署門聯,很多都是圍繞這些內容擬寫的。
明代吏部尚書王恕官署門聯為:“任于朝者,以饋送及門為恥;任于外者,以茍且入都為羞。”上聯是說,在京城做官,對有人送禮到家里來應該感到恥辱;下聯是說,在地方做官,對為攜帶禮品往京城送給上司應該感到羞愧。表達了要清廉為官的心愿。
清代古文學家呂璜遭冤獄十五年,昭雪后任浙江慶元縣知縣,他大堂上的對聯是:“我也曾為冤枉痛入心來,敢糊涂忘了當日?汝不必逞機謀爭個勝去,看終久害了自家。”上聯說自己曾經遭受冤枉,坐了十五年牢獄,當縣官后不敢忘記當日所受的痛苦;下聯是警告那些貪贓枉法的人,不必奸詐稱能,最終會害了自己。
清代張鼎任徐州兵備道,統兼軍事、航運、海防,權益極大。他的道署對聯就是要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對聯寫得也很藝術:“地當黃運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從心上過;官作軍民之主,寬以恩,嚴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來。”
清代武承謨任無錫縣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懸掛了四副對聯,作為安民告示和施政綱領。其中大堂聯為:“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古人做官,常以官署對聯自勉。這些對聯今天讀來,仍有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