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民
野 望
王 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是一首寫景抒懷詩,望秋景而生感慨,情景交融,清新淡遠,在閑逸的情調中帶有幾分苦悶、彷徨,是王績的代表作。
首聯“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敘事兼抒情,領起后面六句。薄暮時分,登高遠眺,獨自徘徊,頗感無聊。東皋,指詩人家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北山的一處高地。王績稱他在故鄉躬耕、游息之地為東皋,自號為“東皋子”。薄暮,傍晚。徙倚,徘徊。依,依托,歸宿。“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之意,流露出詩人彷徨無聊的心境。
中間兩聯寫“望”中“野”景。頷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登高遠眺,長風送秋,黃葉翻飛,滿目秋山橫在夕陽的余暉中。這兩句詩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襲秋色,一抹落暉,這樹之肅殺秋色、山之落日余照皆抹上了詩人惆悵的主觀情感色彩。詩人的眼中景觸動了孤苦彷徨、無所依傍的感情之弦,詩人的筆下景正折射出了這種惆悵的內心情緒。頸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寫秋野動景,在上聯渲染出來的薄暮秋色、落日余照的蕭瑟、靜謐的背景上,特寫牧人驅趕牛犢晚歸的悠閑與獵人滿載而返的自適,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呈現一種牧歌式的田園氣氛,映現出詩人淡淡的苦悶中夾雜著的安然恬靜的情趣。
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緣景抒情,訴說詩人孤獨無依的愁緒。這是由登高所見引發出“不食周粟,高尚其事”的情懷表白。“相顧無相識”,既是寫自己不認識“驅犢返”的牧人與“帶禽歸”的獵馬,也是寫江山易主、人事更替,自己與現實當權者并非志同道合的“相識”之人。正因如此,詩人只能“長歌”以抒自己沉郁之苦悶了,其“長歌”之舉既流露出彷徨、悵惘之情。“薇”是一種羊齒類植物,嫩葉可食。“懷采薇”意即懷念采薇而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又顯示其高潔孤傲之懷。
這首詩,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渾然無隙。始因薄暮籠罩東皋而心緒茫然,失意歸隱的愁緒油然而生,在此心境之下遠眺四野秋景,自是滿目蕭瑟凄涼,山樹的秋色余暉涂上了詩人的主觀情感色彩,而牧人驅犢、獵馬帶禽的田園景致引發出詩人恬淡悠閑的愉悅情趣,待詩人定睛看去,“無相識”的現實又令詩人長歌傷懷、悵惘不已。這樣,詩人內心淡淡的苦悶與淡淡的愉悅因晚秋山野景致的點染得到鮮明的表現,而晚秋的山野景致也因詩人的復雜感情的注入增強了它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