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丹
【摘 要】人才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而學校是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學校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人才發展的質量,所以學校變革直接影響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大計。新世紀是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對人類發展的進程產生著重大影響。所以,學校變革的提出,是21世紀勢在必行的發展和變革。
【關鍵詞】學校變革;人才;發展
邁克·富蘭告誡我們,“變革是一項旅程;變革是非直線的,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學校變革和課程改革的進程也是非直線的,充滿著不確定性,才使得我們工作的每一瞬間都將是一種創造,而我們也將會成為創造這些改革瞬間的藝術家。
學校變革是進入21世紀,推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后逐步提出來的,主要逐步向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素質教育是積極倡導培養有思想、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無私奉獻的創新型人才。
但是在推行變革的過程中,速度進行得非常緩慢,曾經一度滯留下來。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精神的提出,又一次將學校變革擁上了歷史舞臺。
一、學校變革的內容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地方;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這三大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學校變革只是改變學校的基礎設施,改變學校的職能部門,讓學校分工更加細致。其實,學校變革,包含了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不僅僅單純的從學校出發,還從學校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出發,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變革。
學校變革包含了“學校管理變革、德育變革、課程變革、課堂教學變革”等多方面的內容,明確了學校變革的方向和細節,也將學校變革具體化,確定了變革的方向。學校變革多任務、多方向、多目標的提出,是為了不斷推動學校邁向健康、和諧、快速的發展征程,進而真正落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說的‘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的發展機會。”
二、學校變革取得的成效
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校變革就被提出,一直發展到今天,這個名詞已經不再是新的名詞,而是時代發展和進步的標志。學校變革的初期提出素質教育。這時的素質教育,在國外風靡一時,正在成熟盛行。而中國,卻是應試教育蓬勃發展的時代。中國的教育初步開始探索和研究素質教育,所以尋求在考試制度下教育的素質化,是當前中國現實的教學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點。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學校變革的核心任務。在學校管理中,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學生,對于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和道德品德的教育,教師更注重感化教育,而不是強制性和壓迫性的教育。傳統的教育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遞,卻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今的德育變革,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還要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上全面發展。傳統教學中,認為掌握好知識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就是好學生;而今對于學生的培養要求,要求能夠掌握好文化知識,還要綜合而全方面發展的學生才能稱得上真正優秀的學生。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學校變革面對著最主要的是課程的變革。在課程設計上,必須把統一要求與個性化實施結合起來。推行和實施課程改革必須堅持新課程的價值取向,堅持一定的規約。但是落實統一要求尊重學校的自主性與學校之間的差異。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課程的設計要有層次性,一方面要夯實基礎,另一方面要有創新實踐。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課程,以實現學生階段性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當然在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還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內容和養成的習慣和能力。所以教師要學會把握課堂管理變革。傳統教學中,教師依靠的是黑板、粉筆,常常陷入一種“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今,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多媒體課件、音頻、視頻、動畫等應用到了課堂教學中,能夠更加形象、生動為學生進行演示、講解,也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校變革遇見的問題
學校變革的提出和實行,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學校變革涉及的變革范圍廣,變革人群多,在變革中面臨著很多現實的沖擊,使得變革有些步履維艱。面對教育的大環境,我們無從知道在中國教育中如何開展素質教育,我們對于學校變革也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與前進。
問題一:恢復高考制度開始,中國的應試教育思想就根深蒂固,應試教育一直都占據著主導地位。
為了完成中考和高考的考試,課堂中老師也是注重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多數課程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實驗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作用。
問題二:考什么學校教什么的現象仍然很嚴重。
目前,高考制度改革和中學課程改革的銜接方面出現了明顯的脫節,面對這樣的狀況,必須積極尋找考試制度改革和中學課程改革的最佳結合點。
針對考什么學校教什么現象,教育部副部長提出:高中課程改革要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相結合,以共同必修內容為主體,突出基礎性,同時反映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要以課程多樣化來推動高中教育多樣性,滿足學生多樣選擇的要求,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
問題三: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認識沒有同步進行轉變。
特別是很多教師,沒有將教學方式從傳統的轉變過來,還是停留在改革之前。所以學生跟隨老師的學習過程中同樣是按部就班的學習,沒有更多學習上的思考、合作、創新。這種思維方式沒有進行轉變,大大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壓抑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讓學生還是“書呆子”的學習模式。而老師也只是扮演了一個知識傳授者,而沒有做好靈魂工程師這一角色。
問題四:學校系統的保守性。
教育系統內在的保守性,這使得教育變革容易受到組織惰性的抵制和阻撓,使教育改革比其他領域的改革更為艱難和漫長。
問題五:學校單方向的變革思維。
目前的學校變革不是從教育系統與學校工作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出發,而只是從教育工作的某一側面出發進行改革。
問題六:教育管理改革中的行政主義。
當前的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不恰當的政績觀和利益觀的支配下,運用行政權力,借助高考和升學的指揮棒,誤導了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教育行政部門過度干涉學校內部管理,企圖用行政命令解決問題。
四、學校改革問題的解決方法
學校改革,經歷了漫長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問題,我們要深刻反思,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以及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在教學中,更注重實驗教學,將其用來輔助學生理解和觀察各種實驗現象,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要注意擴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校管理方面,應該更加人性化,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注意達到管理的最大平衡化。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更注重課程設計貼近生活,注重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知識能應用于實際生活。
學校變革是為了更深化課程改革,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針對課程多樣性的特點,需要學校處理好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發展性與階段性、目的性與手段行的關系,切實提高課程的質量和適應性。
學校變革給教育工作者提出很多的要求,希望教學工作者以變革為契機,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尋求傳授學生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
學校變革中,老師和學生都是變革的主體,教師要在“教”上進行變革,學生也要在“學”上進行變革,只有雙管齊下,同時有效進行,變革才會更加成功,更加徹底。
作者簡介:
尤 丹(1990.7—),女,四川內江人,漢族,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從事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教學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