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博士曾經比喻說,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建筑物,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而要使景觀成為一本“充滿意味的書”,景觀就必須集審美意義、社會意義、生態意義于一體。
景觀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對景觀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縱觀歷史,正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意識的進步,促進了現代景觀事業的形成、發展,促進了景觀設計領域的不斷擴展。今天,社會因素已經成為影響景觀發展的最深層的原因。景觀設計師現在面對的更多的是受到人類活動干擾和破壞的環境系統,“景觀設計師更多的是在治療‘城市瘡疤,用景觀的方式修復‘城市肌膚,促進城市各個系統的良性發展。這樣的景觀的積極意義不在于它創造了怎樣的形式和風景,而在于它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景觀建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的建造反過來也可以刺激和完善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在哲學家海德歌爾的棲居(DWELLING)概念中,棲居的過程實際上是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居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此外,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景觀的營造均與自然具有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景觀的設計必須考慮景觀的生態意義。由于今天的環境問題尤為嚴峻,因此,生態原則遂成為景觀營造中必須尊崇的原則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