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信息中心 李丹丹
農業補貼 世界農業的保護傘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 李丹丹

農業補貼是世界各國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性工具,歐盟自實施農業補貼政策以來,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已位于世界前列,美國的農業競爭力名列前茅,農民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于農業補貼。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政府持續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近些年來農業補貼數額取得較快增長。2015年,農資綜合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4項補貼資金規模達到1600多億元,但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當年鄉村人口6.0346億,平均每個人的補貼金額僅為273元,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的農業補貼之路任重而道遠。
2002年起,我國相繼出臺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6年,財政部與農業部聯合發布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的通知,自此,“三項補貼”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平均補貼資金在120元/畝左右,政策目標也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支農政策“黃箱”改“綠箱”,進一步拓展了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空間。
農業補貼需要與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財政能力相匹配,并且需要在WTO農業補貼框架下適時調整。1995年生效的《農業協定》規定,農業支持補貼“綠箱”是指與生產脫鉤,對貿易沒有扭曲作用或扭曲作用很小的支持政策措施,“黃箱”補貼是指對貿易扭曲作用較大的支持政策。因此,WTO對各成員國黃箱支持措施有明確限制。目前我國的“綠箱”與“黃箱”補貼措施均未滿額使用,黃箱政策剩余率在35%以上,為未來補貼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了空間。
今年起,農民直接補貼包括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玉米生產者補貼。農機補貼申報對象是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一般農機單機補貼額最高5萬元,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等最高15萬元;玉米生產者補貼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價格由市場決定,政府給予生產者一定補貼,2016年中央財政共撥款390億元用于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玉米生產者補貼。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推進,城鎮化率逐年提升,2015年城鎮化率已達到56.1%。“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至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要達到60%。城鎮化進程伴隨著土地的快速流轉,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在一些東部沿海地區,流轉比例已經超過一半。全國經營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經營耕地面積超過3.5億多畝。近年國家出臺針對從事糧食規模經營的合作社、大戶和家庭農場的補貼政策,各地的補貼標準不同,一般在40~80元/畝。去年,財政部與農業部也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從農資綜合補貼中調整20%的資金,加上種糧大戶補貼試點資金和農業“三項補貼”增量資金,統籌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農業補貼也涉及到輪作休耕方面,今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等10部門發布通知,確定將2017年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擴大到1200萬畝,其中輪作面積1000萬畝、休耕面積200萬畝,中央財政安排資金25.6億元支持試點。
目前,我國農業補貼形式多樣化,覆蓋面廣,但對于這樣一個體量極大的產業而言,仍然無法完全兼顧到保障糧食安全、穩定糧食價格、保障農民收益等方方面面。發達國家農業補貼開始較早,經驗豐富,對我國農業補貼制度具有借鑒意義。
美國農業補貼制度靈活多樣,主要依靠農業法案執行。2014年農業法案補貼范圍覆蓋大米、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等農產品,取消直接支付、反周期補貼、平均作物收入選擇補貼,新設立價格損失保障和農業風險保障。2014~2023年農業法案規定支出為9560億美元,雖然大部分為食品券和營養品項目,但農民補貼仍然為世界之首。據悉,美國農民的收入40%來自農業補貼。
歐盟也具有良好的農業補貼政策,主要有價格補貼、直接收入補貼和結構調整補貼。目前歐盟農民的直接收入也是有40%的比例來自于直接補貼。此外,為鼓勵青年參與農業生產,歐盟和日本都會對青年農民提供補貼,促進農業生產年輕化。
農業補貼是國際上的通用做法,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我國進口美國大豆、玉米等數量大幅增長。美國等發達國家由于實行高額農業補貼,糧食與畜禽產品價格低,對我國農產品以及肉類市場形成較大沖擊。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沈坤榮教授指出,完善的農業補貼制度應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適度提高農業補貼水平。
同時,當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應成為農業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