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禮
魏晉的清談之風
文/周禮

清談是一種就玄學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問難、辯論的文化現象,承襲于東漢清議的風氣。劉禹錫詩云:“清談如水玉,逸韻貫珠璣。高位當金鉉,虛懷似布衣。”元好問亦云:“新詩互酬唱,清談見滋味。”據《二十二史剳記》記載:清談之風盛行于魏晉時期,乃當時的貴族名士何晏、王弼所創,他們都是玄學大師,其思想影響深遠,成為一代風氣。
隨著東漢王朝的分崩離析,士大夫們厭倦了兩漢經學的繁瑣枯燥、讖緯神學的怪誕膚淺,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他們開始轉向哲學意義的命題,圍繞《周易》、《老子》、《莊子》等玄妙深奧的話題展開辯論,稱之為“清談”(也叫“玄談”)。
沒事時,文人墨客常常聚在一起,他們不談國事,不言民生,只論經文,吟詩作賦。魏晉多風流名士,尤以“竹林七賢”中嵇康、阮籍為代表,他們喜歡搞些文學沙龍,談論玄道,交流心得。于是,大家趨之若鶩,爭先效仿,一時間,清談成了一種時髦的活動,無數的文人視之為高雅之事,風流之舉。
清談一般都有交談的對手,有時為兩人,有時為三人,有時為多人,大家一邊喝茶飲酒,一邊暢所欲言。清談的內容主要涉及有與無、生與死、動與靜、名教與自然、圣人有情或無情、聲有無哀樂、言能否盡意等形而上的問題。在交談過程中,主客相對而坐,一方針對主題的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而另一方則加以辯駁,推翻對方的觀點,確立自己的見解,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辯論,只不過清談顯得更為高雅,文化氛圍更濃。
清談的場面往往十分熱鬧、激烈,主客雙方針鋒相對,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想將對方駁倒。激動時,面紅耳赤,手舞足蹈;沉醉時,口吐粗言,忘乎所以。到談論結束時,若主客雙方達成一致,則握手言和;若各執一辭,則下次再論,直到對方輸得心服口服。一次成功的清談往往令人神情振奮,廢寢忘食,留連忘返。當然,清談不僅是一種交流溝通的手段,也是一種抒發情懷、展現自我才華的方式,通過清談,一個人胸中有多少墨水,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魏晉時期清談成風,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不休,就連女性和小孩也參與其中。有一次,王獻之與人談論詩文,窘于應對,十分尷尬,而隱于青簾之后的謝道韞聞之,忍不住談興大發,接著王獻之他們的話題,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讓客人無言以對,理屈詞窮,甘拜下風。
歷史上最有名的清談盛況可能當數蘭亭聚會。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會稽內史、“書圣”王羲之宴請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蘭亭修禊。群賢畢至,有年輕的,有也年長的,大家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一邊飲酒,一邊清談,好不快活!好不愜意!蘭亭聚會是清談史上的千古絕唱,也是后來文人心中永遠的向往。
由于清談是從玄學發展而來,屬于虛無之論,僅為官吏、文人消遣和和顯示清高的一種方式,于國于民沒有多大的的意義,于是后人評價為:“虛無之談,尚其華藻,此無異于春蛙秋蟬,聒耳而已。”不過,在我們今天看來,清談不失為一種高雅的消遣,怡情又逸志,遠勝于純粹的喝酒、打牌。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