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實驗小學 顧侃毓
讓學生“卷入課堂” 還學習真實有效
浙江省浦江縣實驗小學 顧侃毓
還原課堂真實有效是現在數學課堂最需要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通過積極營造探究氛圍、提供探究空間、自助式探究學習等方式進行探究,還需要通過對教材進行歸類重組、活化例題等方式來巧用教材創造新問題,從而還數學課堂真實有效。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探究;有效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渠道,對于教師而言,“得課堂者得天下”。但目前有些數學課堂中,還存在著不少低效甚至“負效”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現象。我結合自身經驗,從幾個方面談談如何讓學生“卷入問題”,從而使數學課堂真實有效。
《數學課程標準》中規定:“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為學生提供、創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1.積極營造探究的氛圍
傳統數學教學中,知識的掌握成為學習的最終目標,學生缺乏運用知識方法的能力,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要以數學課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要從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盡量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喜歡數學,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從而主動進行探究。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垂直和平行》這一課時,教師在新知探究前讓學生動手放一放、想一想、擺一擺兩根鉛筆掉在地上會是什么情境并用直線表示。學生積極探究,合作討論,調動各種感官,每個人都積極參與了教學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2.提供探究空間
在教學中讓每位同學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都能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適時予以點撥、鼓勵,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應用題求兩家之間的路程時,教者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讀取信息,然后聯系生活實際獨立解答,再討論交流,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當兩家都在少年宮的同一邊時,求兩家之間的路程用減法計算;當兩家分別在少年宮的兩邊時,求兩家之間的路程用加法計算。
3.自主探索式學習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數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
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條定理時,教師不要急于講出這個結論,可以通過考學生的方法去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動手度量大小各異的三角形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后,把結果告訴老師,老師當即報出第三個角的度數,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變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觀察、比較,學生就會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一個定值,它與三角形的大小無關,這時教師可以再問學生:“用什么方法可以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呢?”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拼剪方法來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條定理。這些定理不是直接出示結果,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斷去探索新知,去發現新問題。這時,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獨立性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只有教師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和駕馭現行教材,通過對教材符合科學性的“創造化”建構,才能使教學真正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1.對教材進行歸類重組,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新等學習能力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現一些基本現象和事實,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加工、提煉,最后形成新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課始就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設疑:若要你做一個直徑為40厘米的鐵環,需要多長的圓鐵條?從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的個人需要;在測量圓的周長時滲透“化曲為直”的方法;再通過觀察圓周長與直徑的聯系,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小心求證,得出圓周率,從而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2.活化例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教材中有的例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緊密,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活化”例題,把例題轉換成學生生活實際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便于有效地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求知欲,人人卷入問題。或者教師可以結合本班或本校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靈活處理,及時調整教學問題,因材施教,讓課堂更有效。
例如在“求平均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可以大膽地把例題改成:“體育課上,男、女生進行跳繩比賽,男生15人,共跳了1800個;女生10人,共跳了1350個。誰取得了勝利?”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自然引出求平均數的需求。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又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很有價值,進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又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通常是先出示:

學生會根據原有的計算活動經驗,正確寫出每題的得數,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從這一組數中,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設計思考性不強,開放的空間不大。假如我們把9×70改為“( )×( )”這樣的問號式例題,那么這就必須逼迫每個學生思考,并主動觀察前面兩個式子,努力發現規律,建立模型,進而將模型應用到新的知識中來,實現知識的遷移。這一教材處理將帶給學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