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睿杰
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
市場論壇
關于市場化環境檢測機構競爭性研究
靳睿杰
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
本文通過社會檢測機構發展現狀,分析了目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方案,為市場化環境檢測機構發展提出方向。
社會檢測機構;環境檢測機構;環境服務
2016 年調查范圍內從事環境監測單位2619家;期末從業人數38.9萬人,同比增加19.3%。隨著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不斷推出,污染減排工作的持續深入,環境治理要求的日益嚴格,帶動了行業發展領域的拓寬和市場潛力的進一步釋放。環境服務業年收入呈現小幅增長,2016年收入約2662.9億元,同比增長13.8%,但同比增幅放緩,較上年降低近12個百分點。2015-2016年發展情況見圖1。
2016 年,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業內部分企業通過并購等方式,完成其服務領域和業務范圍的延伸拓展以及規模的擴大,以此滿足政府購買服務對企業的需求。
同時,因環境服務業發展態勢向好且門檻較低而受到社會資本追捧,一些在傳統行業嚴重虧損或被迫退出的企業轉而進入環境服務領域。從統計結果看,2016年,大型企業(以營業收入劃分)超過百家,但占比較上年下降0.2%,小微企業占比較上年小幅上升1%,達到75%。環境服務業仍以小微型規模經濟單位為主體,行業分散的狀況未見明顯改善,各類企業規模占比見圖2。
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和北京市以其分別作為珠三角、長三角的核心地區以及首都的地緣優勢,經濟基礎雄厚、體制環境優渥、公眾環境意識較高、環境管理要求相對嚴格,成為全國環境服務業年收入的主要貢獻者,年收入地域分布見圖3。

圖1 2015-2016年環境服務業發展情況

圖2 各類企業規模占比情況

圖3 2016年環境服務業年收入地域分布
由于環境監測市場化剛推行不久,環境監測市場化管理體系尚不完善,雖然環保部已經開展了《環境監測管理條例》修訂、《環境監測機構資質管理辦法》制定等相關工作,但在操作層面上仍缺少環保部門對社會檢測機構進行依法管理的法規制度。我省由于起步較晚,在對社會檢測機構環境監測質量監管方面尚存在不足。急待科學地制定確保監測數據質量的標準體系,強化檢驗檢測機構從業規范。
隨著環境保護對環境監測數據需求的快速增長,環境檢測機構的工作任務變得繁重。這就使得環境檢測機構的人員往往只是為了完成環境監測任務,而忽略了對環境監測質量的重視,缺乏對環境監測工作和監測數據的敏感性,降低了環境監測數據的可信度。另外,一些環境檢測機構沒有高度意識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重要性,從而忽視對監測質量的管理,導致質量管理體系不能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相關技術規范及標準方法質量保證質量控要求不能得到有效貫徹。直接影響了質量管理體系整體效能的發揮和監測工作的規范。
為保證環境監測數的準確性,必須由有一定工作經驗、專業監測技術水平以及分析能力的人員來承擔。監測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目前,環境檢測機構普遍存在重業務輕培訓的問題,而且培訓多是臨時性、綜合性,缺乏系統、有針對性地培訓,缺乏對新進技術人員和新崗位人員的技術培訓、崗前培訓,導致監測人員對監測技術規范和方法掌握不全面,解決專業性、復雜性問題能力不高。
當前,社會檢測機構數量眾多,且仍有增長趨勢,但綜合素質良莠不齊,部分法律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為追求短期利益,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一些檢測機構無視市場規則,采取超低價格競標,與客戶串通一氣,單純追求業務量而忽視質量等方式搶占市場份額,質量管理流于形式,監測數據質量不容樂觀。長此以往,監測市場會形成惡性競爭,勢必影響監測社會化的有序推進。
各級政府特別是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加入監測行業改革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推進監測行業的法律法規體系的配套建設,促使監測行業與國際慣例接軌,提高行業整體競爭能力。同時,也應考慮我省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有關原則和地方標準對監測行業予以適當保護,重點是增加透明度,制定、補充和完善地方法律、法規。例如,在我省從事環境檢測工作應按照我省地方管理法規及地方環境保護標準進入市場。
環境監測是一項技術性強,質量要求高的工作,真正走向市場,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全面深入地參與環境監測活動,必須由強有力的監督管理機構進行市場監督。各級環境監測站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在行業內具備了較高的監測水平和科研能力,積累了豐富的質量控制管理經驗,從技術角度有能力滿足環境監測市場監督管理的需要,而其社會公益性機構的屬性也適合擔當監管者的角色。需要各級環保行政部門和環境監測站進行有效配合,對社會檢測機構進行有效監管。行政部門制定配套的管理辦法和行業規定,從行政的角度,對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監管。加大對其違反規定、出具不真實數據的處罰措施。對相關違反規定的人員進行行業內的處罰,嚴重者禁止從事此行業工作。各級環境監測站要在技術上給予支持,不定期協助行政部門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日常采樣、分析等操作進行抽查,抽查記錄作為監管依據。
環保主管部門及各級環境監測站應以加強對監測布點、現場采樣、現場監測、樣品保存等質量管理薄弱環節質控措施的研究為重點,并結合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自身特點,以機構和人員的能力驗證、現場操作的規范性考核、質量控制等為著力點,建立完善對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環境現場監測活動的考核體系,全面提升現場監測監管水平。
同時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對于弄虛作假的機構和個人,一經查實,應嚴加懲處。限制壓價不正當競爭,通過客戶評價記錄、能力驗證活動、實驗室比對、質控考核以及飛行檢查等多種措施,建立起客觀、公正、科學的社會檢測機構監管評估體系和環境監測市場誠信機制。
環保部門可會同質監部門,設立特殊行業的技術規范與要求。由環保部門根據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監管要求,向質監部門提出需求;質監部門利用自身的監督管理權限,在從業場所、儀器設備、操作規范性、從業人員持證上崗、人員培訓、能力驗證等方面單獨設立行業技術規范與要求,加強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監管。
在環境監測市場化背景下,為保證環境監測事業的健康發展,還需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功效。在環境監測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完善其公眾監督機制,一旦公眾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及結果存在質疑,便可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申請所在地區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進行復測,起到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監督作用。
加強現有行業協會的作用,帶動整合現有資源,實施統一管理,消除行業界限,使其成為溝通企業、檢測機構和政府監管部門相互間的橋梁。通過審核的檢測機構需要加入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來獲得更的客戶資源,通過協會定期舉辦的技術交流會、科技研討會等形式,掌握檢測行業發展趨勢、技術發展水平。
行業協會通過完善行業相關規定來加強行業自律,對行業內檢測機構進行監督約束,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指導作用,培育檢測機構核心競爭力。
為破解社會檢測機構監測質量監管這一難題,需要各級環保行政部門和環境監測站進行有效配合,建立統一的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明確相應的監管機構,加大對社會檢測機構監管力度,政府也應全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監管有法可依。同時,要指導促進檢測機構自身建設,發揮行業協會培育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