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胡智勇,杜永全,蔡直佑,嚴曉璇,熊翩翩
(荊州市中心醫院1.內分泌科;2.院感科;3.荊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內一科,湖北 荊州 434020)
某綜合醫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原因分析與防護策略
劉 佳1,胡智勇2,杜永全2,蔡直佑2,嚴曉璇2,熊翩翩3
(荊州市中心醫院1.內分泌科;2.院感科;3.荊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內一科,湖北 荊州 434020)
目的通過醫務人員工作中血源性職業暴露現狀分析發生的原因,研究制定防護策略。方法 選取2016年1月~12月發生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78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醫務人員職業類別、暴露過程等情況。結果 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主要為針刺傷,職業分布依次為:護士(74.3%)、醫生(14.1%)、工人(7.7%)、技師(3.9%)等。結論 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主要表現為針刺傷,規范操作流程和醫療廢物分類收集等有利于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策略
本院是一所地市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編制床位2200張,在職職工2100余人。為了解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職業分布和危險因素,制定防控措施,降低暴露風險,筆者對醫院發生的78起職業暴露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12月發生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78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醫生、護士、技師、行政后勤人員等。
整理本院職工發生職業暴露后填寫的《職業暴露登記表》,匯總分析職業類別、暴露時執行的操作等項目。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共有78名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及時進行處理,3個月后回訪無醫務人員感染血液傳播疾病,資料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其中護士占74.3%,醫生占14.1%,其次是工人、技師。見表1。

表1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職業類別人數及構成比
排名前3位的操作分別為拔針占35.9%,采血16.7%,清理廢物占15.4%,見表2。

表2 暴露者執行操作分布構成比
其中暴露源情況不清楚占38.5%,乙肝患者占23.1%,暴露源無感染占12.8%,見表3。

表3 職業暴露源分布
針刺傷職業暴露發生主要人群是護士[1],占針刺傷暴露總人數的74.3%。臨床護士從事注射、采血、穿刺等接觸銳器操作較多,人力資源不足,護士工作任務繁重,職業暴露發生概率大。醫生主要為手術縫合、拔針和穿刺時,操作不當發生職業暴露。工人表現在清理廢物時因直接用手拾取針頭,出現針刺傷。
排前三位的分別是拔針35.9%,采血16.7%,清理廢物15.4%。拔針和采血時戴手套、口罩和帽子,對預防粘膜暴露有效,但不能防止針刺傷。發生針刺傷與未按標準操作規程規范操作,以及不正確的操作習慣有直接關系[2]。清理廢物時發生銳器傷,與使用后的銳器清理不及時,利器盒盛裝過滿有關。
暴露源不清楚居第一位。原因有二,一是暴露源未做輸血全套檢查且不配合檢查,二是部分醫務人員在處理醫療廢物時發生職業暴露,暴露源不明確。暴露源其次表現為是乙肝、丙肝、梅毒,符合暴露源的疾病譜[3]。
醫務人員發生針刺傷職業暴露后,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出傷口處血液,流動水沖洗,再用0.5%碘伏消毒[4],24 h內按職業暴露流程上報,并按照專家指導意見預防處理。回訪結果顯示,我院78例針刺傷職業暴露醫護人員均未發生感染。
一是將職業安全培訓納入醫院基礎培訓課程中及新調入、實習生崗前培訓的必備課程,針對不同崗位、不同職業制定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是嚴格執行規范操作流程,不得違規操作。如雙手回套針帽、徒手拾取針頭等。加強操作流程、職業防護用品正確使用考核力度。
三是改善醫療操作環境,保證充足的光源和操作環境,合理排班,批量采血時排雙班以避免工作被動與忙亂,防范職業暴露的發生。
四是定期組織職業暴露的演練,發生職業暴露后能夠按照《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應急處置預案及流程》進行處置,使醫務人員處置職業暴露更加熟練,流程更為順暢,為發生職業暴露后降低感染風險有積極意義。
[1] 孔 云,趙秀梅.護理人員醫療銳器傷原因分析及防護[J].護理管理雜志,2009,9(7):31-32.
[2] 胡泰歡.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1):3336-3337.
[3] 羅斌華,吳志勇,李福太,陳麗霞,沈燕如,蘭玉娟,呂芷嫻.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相關危險因素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4):6223-6225.
[4] 趙愛萍,尹 亞,劉永蘭.醫務人員血液傳播性疾病職業暴露后處理方法的探討[J].家庭護士:下旬,2007,5(6):73-74.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1.184.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