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傳勇 崔峰
濟鋼煉鐵廠“創新”工作室創效8千萬
□ 周傳勇 崔峰
2 015年以來,山鋼集團濟鋼煉鐵廠7個職工創新工作室解決生產難題432項,獲得技術創新成果72項、專利29項,創造經濟效益8300余萬元;帶動職工崗位創新562項,表彰214項。“姜和信創新工作室”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首批勞模創新工作室、全國示范性創新工作室;“王華明創新工作室”獲得山東省冶金行業勞模創新工作室稱號。
伴隨著職工創新工作室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先模為代表,吸引、帶動更多職工參與創新的創新工作室應該如何定位,怎樣發揮作用?濟鋼煉鐵廠明確了“問題導向、人才培養、技術輸出、全面覆蓋”的管理思路,把職工創新工作室創建作為提升職工素質、培養職工自主創新意識的催化劑。
2012年4月,濟鋼煉鐵廠以全國勞模姜和信為負責人成立創新工作室,這是濟鋼第一個以職工個人名字命名的職工創新工作室,其出發點就是依托創新工作室敞開思想與技術之門,做好人才傳幫帶,集思廣益解難題。
“姜和信創新工作室”建立問題解決機制,把每周三確定為工作室活動日,其余時間遇到生產難題隨時召集團隊成員研討;成員可提出問題、分別思考、集中研討、試驗比較、擇優選用;每月的3、4日為上月各項工作匯總日。問題解決機制建立后,工作室團隊成員積極轉變思路,由過去出了故障再想辦法處理的老做法,變為超前介入。
以“姜和信創新工作室”為模板,該廠實現了創建模式的復制,建立了一批優秀創新團隊,吸引了更多職工的積極參與。“王魯濟設備精密點檢工作室”在創建初期只有8名專業技術人員,后來打破“身份”限制,28名一線點檢人員被吸收進來;“常宇創新工作室”成員不定期組織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每周一召開煤焦質量管理研討會、每月組織一到兩次煤炭采購計劃研討會;“王華明創新工作室”梳理創新工作室檔案,明晰運行脈絡,建立以專業技術人員對口、以點帶面的創新促進架構,為成員學習研討創造良好的環境。
截至目前,該廠陸續創建了7個創新工作室,覆蓋全廠所有工序,形成了從廠級到公司級、行業級、國家級的梯次結構,并不斷完善《職工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建立以問題導向創新的工作機制,促進以“分散式”個人創新向“集群式”團隊創新的轉化。2016年,在濟鋼工會的指導幫助下,不斷擴大創新平臺,建成了“職工創意中心”,成為創新集成、智慧集聚、效益凸顯、人才輩出的基地。
煉鐵廠以“建章立制、項目拉動、保障活動”為原則,規范創新工作室運行。
“姜和信創新工作室”確立了“敬業、創新、奉獻”的團隊精神,建立了獨具特色的系列團隊文化,并以此為引領,注重將創新活動進行橫向延伸:延伸專業,把創新工作擴展延伸到機械、工藝、發電、除塵等專業,在5個專業創新小組征集創新項目,作為創新目標;延伸工作區域,突破車間與廠區的界限,對需要協助的項目給予支持;延伸創新團隊,吸收有特長有興趣的人員,將創新工作室的創新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放大;延伸示范,以點帶面搞創新,全員創新熱情空前高漲。

“姜和信創新工作室”成員在集中研討生產難題(攝影 崔峰)
“常宇創新工作室”以開發高爐適宜性焦炭為目標,構建配煤成本控制核算模型,實施配煤成本日跟蹤核算,并形成閉環管理控制體系,先后解決了搗固焦增配瘦煤、3種煤搗固煉焦、配焦灰等難題,實現了無肥煤搗固煉焦的技術突破。
煉鐵廠充分發揮工作室人才優勢,力爭把創新的“蛋糕”做得更大,把職工創新工作室的品牌叫得更響。
姜和信創新團隊優化創新環境,跨專業、跨地域拓寬創新之路。2015年,“姜和信創新工作室”跨專業自行研發12套自動取樣機應用于燒結機現場,節約備件費用24萬元,實現了燒結熔劑24小時全天候取樣和監控;與煙臺“于建友技能大師工作室”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研發出瓷磚鉆孔專用工具,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015年9月份,在濟鋼黨委組織部與山東省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的校企合作框架下,“姜和信創新工作室”與該院電氣自動化系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互相取長補短,就某些技術難題共同合作攻關。
“王華明創新工作室”加強內部交流合作,與車間聯合成立搗固焦操作技術和爐溫調整管理攻關團隊,借助工作室把頂裝煤改搗固焦生產操作調節技術推廣出去。“王魯濟設備精密點檢工作室”以汽輪機、TRT發電機組動平衡為攻關方向,學習掌握尖端技術,改變了此類故障處理必須依靠外部公司和專家的現狀。
濟鋼煉鐵廠7個職工創新工作室讓“創新”有了輻射全員的平臺。在這個創新的舞臺上,工作室注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針對生產經營、改革發展等方面的熱點、難點、瓶頸問題,推行“問題是管理資源”的理念,嚴格實行創新項目立項、定責、實施、時限、評價、發布、推廣的工作流程,走出了一條“問題變課題、課題出成果”的創新之路。
用精益思維和科學方法診斷問題,通過管理、技術創新手段,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更大的價值,已成為工作室職工的共識。工作室成員走上講臺,傾囊傳授自己的先進經驗、技術已成為工作中的常態,大家帶著問題學,輪流當老師,在工作室的帶動下,人人主動思考問題,人人踴躍獻計獻策,思想上敢創新,技術上有突破的氛圍日益濃厚。
創新,激發了職工超越、領先的能量。在當前的嚴峻形勢面前,職工創新工作室已成為創新創效的“動力源”和人才培養的“孵化器”,源源不斷地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作者單位:山鋼集團)
□ 責任編輯 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