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那年花開月正圓》成了最熱電視劇的那一刻,我感覺有點孤獨,仿佛一個孤僻男生發現自己的女朋友突然變成了學生會主席,照片張貼于校園各個角落。
我看過這本小說,愿景是讓更多人看到這個故事,但沒想到這部劇能紅成這樣。
小說叫《安吳商婦》,李文德與王芳聞著。小說主角周瑩其實是被當地人稱為“安吳寡婦”,可能創作者覺得不夠莊重,所以才改成如今這個名字。小說7月出版后就被周瑩后人告上法庭,認為祖先在小說中被描寫成品行不端之人。作者賠償了5萬元。
寫小說真不容易,作者說編著該書主要是為了促進三原縣旅游業發展。既然要促進發展,自然不能寫成旅行社的小冊子,自然要抓些眼球,人物都是高大全,如何抓眼球?
不過,電視劇總算紅了。關于三原縣中的“茯磚茶”信息也得到傳播。茯磚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出自湖南安化等地。我查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茶葉加工學》,里面有這段話:“涇陽茯磚俗稱茯茶。20世紀50年代,安化茶廠經反復多次試驗,成功地壓制了茯磚茶。”
據史料,茯茶(散茶)在涇陽出現是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茯磚茶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前后。原料在咸陽涇陽筑制,所以稱為“涇陽磚”;因在伏天加工,又稱“伏茶”。后來寫成“茯茶”。據說慈禧喝后覺得好,連聲贊嘆“福茶好”,也被稱為“福茶”。
當地人將做茯茶稱為“筑”,很有意思,這應該是制作磚的術語。最開始為了增加運量,茶商設法壓縮茶葉體積,筑制磚茶。
但茶商發現,茶葉壓緊以后,茶磚上出現了神奇的“金花”,茶葉口感也變得香甜醇厚。
茯磚茶中生長出的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學家現定名為“冠突散囊菌”。它讓綠茶的口感脫胎換骨,遠銷至俄國、西番、波斯等40余國家。據盧坤《秦疆治略》記載:“涇陽縣官茶進關,運至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有萬余。”這一工藝不僅提振經濟,還造福了民眾。
1873年前,茶商內部分為東西兩柜。東柜為漢族,西柜為回族。到1873年后,湘軍著名統帥、陜甘總督左宗棠改引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涇陽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這大概是湖南人熟悉茯茶的源頭。
周瑩1869出生,躬逢其盛,將夫家的“裕興重”茶葉商號做成陜西最大茶商。這里就有好看的商戰故事了。
涇陽茯茶工藝復雜,多達29道筑茶工藝,還有“離開涇陽水制不了、離開涇陽人制不了、離開涇陽氣候制不了”的說法,水與氣候,一定深藏著金花菌繁殖之謎,這讓人想起茅臺酒的神奇工藝。
周瑩聘請在茶界擁有名聲的鄧監堂為大掌柜,鄧監堂經過多年商場拼殺,有勇有謀。
為了保住滯銷的茶葉,鄧監堂堅持囤庫待機,他深知“貴極反賤,賤極則復貴”的價格規律。等到時過九月,茶價突然上升,出現一日三變的行情,裕興重和其旗下分號積庫茶葉,一銷而空,為周瑩賺回了四百萬兩銀子。
周瑩眼光更遠,看到云南茶商將普洱茶經茶馬古道賣到西藏、緬甸、不丹,以及更遠的尼泊爾、印度。而陜西茶商的經營模式是勞民傷財販運江南茶葉到陜西,加工后賣出去。成本大增,風險巨大。
周瑩雖然不懂茶葉經營中的細枝末節,但發現了茶行業的要害:資金占用大,風險大。鄧監堂雖然身經百戰,也只是刀口舔血,賭性十足。他曾從江南購進的六萬斤春茶,再從武漢逆丹江而上運回陜西。船隊進入武關地界時,丹江河水瞬間暴漲,浪高十尺,水深九丈,兩岸山石在暴風雨中滾坡而下,先后掀翻砸沉了載茶的貨船,鄧監堂因此血本無歸。
周瑩把陜西安康的紫陽茶、漢中的午子仙毫茶葉推向市場,從而改變西北地區茶葉市場被江南原茶和云南普洱茶統治的局面。
周瑩重戰略,不在乎小聰明。慈禧躲避義和團之亂,逃往西安。周瑩和西柜大茶商馬合盛運送官米,幫了官府大忙,慈禧太后對周瑩說:“你們做了好事,不愧為大行商啊!”馬合盛為人機智善謀,立即把自己的旗號變為“大行商馬合盛”,并做了一面“奉旨運茶”的旗幟,插在駱駝頭上,各州縣見到后都開門讓道,任其自由通過。
周瑩雖然被慈禧收為“義女”,還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但周瑩的思路卻不在官場。她讓鄧監堂去甘肅、青海和西藏,收集茯茶受歡迎的原因以及牧民對涇磚的改進意見。
這才是大茶商的遠見卓識,今天的商人似乎離這種境界還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