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成
人民幣上有五種文字,就是:漢字、蒙文、藏文、維文和壯文。下面以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為例略加說明:
漢字是國家通用文字,是國內各民族間交際的工具。漢字是漢民族的祖先創造的文字,自殷商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四百多年,一直延續至今,未曾中斷。漢字記錄的是漢語的語素,所以叫語素文字;構成漢字的字符主要是意符和音符,所以也叫意音文字。
“萬”,大寫是“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人民幣上用的是大寫數字。大寫數字里的“貳陸”是簡化字,相對應的繁體字是“貳陸”。新中國建立后,對漢字進行了簡化。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里的“國”和“銀”是簡化字,和簡化字相對應的繁體字是“國”和“銀”。
人民幣背面的右上角有四種少數民族文字,意思是“中國人民銀行100”。這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左上是蒙文,右上是藏文,左下是維文,右下是壯文。從形體上,這四種民族文字比較容易分辨。蒙文從上向下豎寫,行款是從左向右。藏文印刷體輔音的上部都有一橫,基本齊平。維文是流線體,從右向左書寫。壯文用的是拉丁字母,與漢語拼音字母相同。
蒙文也叫蒙古文,用來記錄蒙古語。蒙文創始于13世紀,字母讀音、拼寫規則、行款都和回鶻文相似,稱作回鶻式蒙文。蒙文經過陸續改進,字母數目逐漸增多,拼寫法日趨嚴密,到17世紀發展成為現行蒙文?,F行蒙文有29個字母,其中5個是元音,24個是輔音。蒙文字母的寫法在詞首、詞中、詞末各有一 定的變化,更便于連寫。
藏文是用來記錄藏語的。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派他的大臣圖米桑布札赴天竺(古印度)學習梵文和佛法,學成回國后仿照印度梵文的天成體創造了藏文。藏文是表音文字,有34個字母,其中有4個元音和30個輔音。藏文自左向右橫排。詞不分寫,音節后加點表示音節界限。藏文的正字法進行過三次大的變革,使藏文更加簡明,最后形成了現在的藏文。藏文字母的數量和單詞拼寫法都適合藏語的特點,至今使用了1400多年。歷史上用藏文書寫和編譯的文獻十分豐富,對于藏族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維吾爾文簡稱維文,是用來記錄維吾爾語的。公元7世紀,維吾爾族就用突厥文作為文字。到了10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回鶻文代替了突厥文。11世紀,隨著伊斯蘭教傳入新疆,阿拉伯文代替了回鶻文,成為現代的維吾爾文,自右向左橫寫。維吾爾族在1965年至1982年間推行過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主要在學校中使用。1982年9月起恢復使用老文字。現行的維文有32個字母,其中有8個元音,24個輔音。為了便于連寫,字母在獨用或出現在字首、字中、字末時有不同的寫法。
壯文,是用來記錄壯語的。壯族原有一種方塊壯字,是借用漢字或者仿照漢字自造的漢字類型的字,有很多異體字,各地寫法不統一,掌握的人數很有限,沒有成為正式通行的文字。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壯文,1957年開始用來掃盲。“文革”時停止推行。1980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積極籌備恢復壯文培訓、出版和推行等有關機構,同時對壯文方案做了部分修改,廢除26個拉丁字母以外的字母。修訂后的壯文方案于1982年3月20日公布推行。
摘自《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