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梅 陳桂首
摘要:闡述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片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分析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旨在為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片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S71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8004702
1引言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83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評定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接納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2003年作為“三江并流”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全國示范建設保護區\[1\]。其主要保護對象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高山溫性、寒溫性針葉林為主的森林垂直景觀;生物多樣性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珍稀動植物和特有物種。
2保護區自然地理概況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滇西北,位于北緯24°56′~28°23′,東經98°08′~98°53′之間。范圍涉及2個州(市)5個縣(市、區),即保山市的隆陽區、騰沖縣;怒江州的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保護區跨怒江州、保山市,總面積405200 hm2,是云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其中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片區(北緯25°33′~28°23′,東經98°08′~98°53′,海拔980~5128 m)面積323685 hm2,占總面積的近4/5,由北、中、南互不相連的3片組成;保護區核心區面積142690 hm2,緩沖區面積142789 hm2,實驗區面積38206 hm2;涉及13個鄉(鎮);保護區邊界全長約904 km,其中中緬邊界222.7 km。
3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現狀
3.1物種多樣性
高黎貢山地區有脊椎動物699種,其中有獸類154種、鳥類419種、兩棲類動物21種、爬行類動物56種、魚類169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2種,省級保護動物5 種。2011年在高黎貢山保護區怒江片區發現怒江金絲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新物種。
3.2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
保護區屬泛北極植物區,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以高黎貢山山脈主脊為界,縱跨橫斷山植物區和北緬植物區。以常綠闊葉林為植被基帶,與東喜馬拉雅連成一個馬蹄形山環,是現今我國常綠闊葉林區原始面貌保存最完好的地區,又與北緬綿延一片,是東亞最完整的植被類型區。高黎貢山擁有從南亞熱帶到寒溫帶的各類森林植被,分別有半常綠季雨林、河谷稀樹灌木草叢、暖性針葉林、熱性竹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暖濕性針葉林、溫涼性針葉林、山頂苔蘚矮林、寒溫性針葉林、寒溫性竹林、寒溫性灌叢、寒溫性草甸等植被類型。森林類型主要有禿杉林、大樹杜鵑林、大頭茶林、貢山棕櫚林、小果垂枝柏林、怒江紅杉林、怒江冷杉林、曼青岡林、云南榧木林、貢山木蓮林、貢山潤楠林、怒江臘瓣花林等。
3.3景觀多樣性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景觀多樣,人文景觀獨特,森林廣袤,物種豐富。區內擁有高山深峽、冰川雪峰,星羅棋布的高山冰蝕湖。水域景觀:瀘水市境內有聽命湖、仁溝扒湖、決米湖和九九塘等高山湖泊;福貢縣境內有干他依比、恩熱依比和鹿馬登等高山湖泊;貢山縣境內有得那措湖、白馬措湖和楚干初湖等高山湖泊。保護區內還有哈傍瀑布、其期瀑布、滴水巖瀑布等眾多的溪流瀑布。地貌景觀:貢山怒江第一峰嘎娃嘎普峰,海撥5128 m,終年積雪,懸崖峭壁、奇峰怪石;獨龍江峽谷、南磨丫口、風雪丫口。生物景觀:貢山其期禿杉王、瀘水姚家坪鐵杉王、高山杜鵑花海等。
3.4民族文化多樣性
怒江州有眾多的世居民族和獨有民族,有原始和不同層次的社會發展形態,有來自不同方位、不同民族文化的沖擊和交融,在各民族共同耕耘這片土地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和獨個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居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村落文化、禮儀文化、歌舞文化獨一無二。如獨龍族的“剽牛祭天”、傈僳族的“擺時”和原生態多聲部合唱、“上刀山”、“下火海”、“澡塘會”、“同心酒”等,都獨具特色。高黎貢山保護區怒江片區周邊很多群眾都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自然圣境、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鬼魂崇拜等是各民族保護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原始的體現。
4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
4.1人為活動頻繁
保護區周邊社區分布13 個鄉(鎮)、47 個村委會、505 個村民小組、21442 戶、79291 人,涉及16 個少數民族。周邊群眾大多生活貧困,生產生活方式落后。獨龍江公路、躍片公路及貢山縣丹珠、福貢縣亞坪、瀘水市俄嘎通道等交通干線,以及四通八達的林區道路通行于自然保護區,串聯著保護區周邊貧困的山區村寨。受傳統的、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及“靠山吃山”觀念的影響,周邊群眾頻繁到保護區內開展干擾、破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活動。
4.2邊境保護威脅大
保護區中緬邊境國境線長達222.7 km,兩國山水相接、國情不同,管理體制不一樣,在野生動物保護、邊境森林防火、遵守國際公約、邊民管理等方面,兩國執行情況不一,使保護管理工作難度增加。保護區管理部門雖然與緬甸相關部門達成資源共管協議和局部合作,但邊境資源管理困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觀。部分緬甸邊民持有槍支,邊境一線捕獵活動頻繁發生,甚至有持武器進入保護區偷獵野生動物情況,威脅到怒江金絲猴、白眉長臂猿、戴帽葉猴、羚牛、白尾梢虹雉等保護區明星物種。此外,境外火、邊境火也時常過境入侵保護區,給保護區管理帶來壓力。
4.3科研水平薄弱
怒江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吸引了國內外一些科研院所和專家前來開展科學研究,以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為首的保護地管理機構也開展了一定的科研監測活動,但科研深度和廣度不夠,資源本底不清、變化不明,缺乏對外交流,導致信息交流不暢,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缺少野生動植物救護、科研基地等配套的基礎設施,技術設備、保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致使一些瀕危物種仍處于研究空白區。在科研監測的系統性、完整性,以及協調和整合科研力量等方面還很薄弱,亟需建立完善的怒江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的科技支撐體系。加之怒江州條件艱苦,福利待遇不高,難于吸引人才,科研人員總體素質不高,文化素養、政策法規水平、管理能力、業務技術水平以及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均亟待提高。
4.4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
保護區緊密聯系著三縣(市),區域跨度大,串聯鄉鎮多,保護區及周邊鄉村公路建設、電力建設、水利建設、通訊設施建設、礦產資源等項目涉及或占用自然保護區,致使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保護壓力無形增大;保護區周邊社區村莊密集,人口密度大,人員素質偏低,又處在邊遠高寒山區,信息閉塞和文化科技落后,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強,給保護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保護區周邊群眾對生物資源的依賴程度較大,發展空間與保護區存在一定沖突。優良的自然環境致使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野生動物肇事現象日益嚴重,2011~2016年怒江州共發生野生動物肇事案件9557起,其中財產損失9529起,人身傷害25起,其他3起。
2017年9月綠色科技第18期
張育梅,等: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片區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對策
自然與生態
5對策與建議
5.1建立社區共管制度
森林共管活動是保護區管理部門、當地林業部門和社區對保護區和周邊地區森林資源進行共同管理的過程,當地社區和保護區、林業部門共同制定森林資源管理計劃,把當地社區作為森林資源管理的主體,參與制定和實施森林資源共管計劃。一方面當地社區協助保護區管理部門共同管理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保護區管理部門和林業部門協助社區管理社區森林資源\[2\]。建立森林共管委員會,制定森林共管公約和村規民約,充分保證村民在參與森林共管中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從而加強自然保護區和周邊地區森林資源的管理。
5.2加強對外合作交流
每年定期召開與緬甸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資源協作會議,就瀘水市片馬和俄嘎、福貢縣亞坪、貢山縣丹珠和獨龍江等通道的森林資源出入境管理,臨近過境地區的森林火災預防、邊境資源管理、兩國邊民管理等事宜進行會晤。在自然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防火、火源管理、偷捕盜獵、偷砍盜伐案件查處等方面進行合作,聯合打擊跨國盜伐、偷獵等活動,交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經驗,促進雙方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管理工作有效開展。
5.3提高隊伍素質
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國內外科研組織合作,通過短期培訓和脫崗進修等方式促進現有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業務技能提高,不斷提高干部職工的實際工作能力,如瀘水、福貢、貢山三縣(市)每年各抽至少3人到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進行為期3個月的保護工作業務培訓,學習地理信息系統應用(GIS技術)、野生動物識別、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調查數據采集、分析,報告撰寫等。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基本知識教育,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增強職工的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紹輝.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受威脅因素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2013,38(5):45~46.
\[2\]王為民,布朗姆.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探索與實踐\[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10.
\[3\]影像生物調查所(IBE).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護局.怒江高黎貢山自然觀察手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
\[4\]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理局,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段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R\].怒江: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理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