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函夏
用食譜兜售廚房里的美好生活
◎文/寧函夏
相對于賣產品,如何使用產品成為增進店鋪與粉絲對話的利器。
麥子廚房在淘寶開店的第二年,就將辦公室從深圳搬到了大理。
工作室在蒼山,面對著洱海,還有50平方米的大廚房和新鮮的大理食材,這些都符合創始人郭曉婷對店鋪的設想:教導人們慢下來享受美好生活。
2015年年初,郭曉婷像一股逆行的風,與深圳告別,來到大理運營自己的淘寶店——麥子廚房。
這樣的決定令人不解。從貨源、物流和供應鏈來看,深圳擁有足夠的優勢。但在郭曉婷看來,這恰恰成為了出走的理由。
時間回到2013年,彼時郭曉婷在外企做策劃設計,經常接觸國外的生活方式。在歐美,幾乎每家都有華夫餅機、蛋糕機。當這些西式生活在中國開始流行時,郭曉婷卻發現在售的商品都很貴,且使用方式偏向西方,于是有了自己做西廚的想法。2013年麥子廚房在深圳誕生,由外貿工廠供貨,郭曉婷自己研發,然后向工廠開模定制產品。
第一款產品是華夫餅機,因為顏色為紅色,粉絲們稱其為“小紅鍋”。除了烤華夫餅的功能,郭曉婷還設計了甜甜圈烤盤、蛋卷烤盤、面包烤盤等多種形狀烤盤,供消費者隨時切換,價格為258元。
對于當時的消費者來說,專業的華夫餅機并不是日常所需,但一鍋多用的功能提高了使用頻率和場合,性價比極高。
小紅鍋很快走紅,“一個月什么都不做,也能賣掉1000多臺。”而后,麥子廚房相繼推出爆米花機、棉花糖機等小家電產品,開店第一年銷售額達到上百萬元。
但模仿和抄襲也隨之而來。因為在渠道上保證不了產品的獨家性,即使麥子廚房不斷改進產品細節和功能,也避免不了同行的競爭。
店鋪究竟應該如何定位呢?又該如何尋找品牌價值?郭曉婷決定把大理的生活方式切入到麥子廚房,通過品牌和內容的打造留住消費者。
2015年,麥子廚房搬到了大理,但在深圳保留了客服團隊和900平方米的倉庫進行發貨。
大理是麥子廚房內容化的分界線。
在此之前,麥子廚房已經做了半年的公眾號,內容一般是翻譯國外文章、產品介紹,偶爾穿插食譜,粉絲數1000人左右,每篇文章有數百閱讀量。
搬到大理后,郭曉婷打造了一個50平方米的開放式廚房,以食譜作為內容運營的重點,通過廚房用品的場景化展示來吸引顧客。
廚房用品的屬性決定它在場景化營銷中具有先天優勢。事實上,無論是下廚房、日食記等美食制作平臺,還是雙立人、蘇泊爾等廚電品牌,圖文拍攝和美食視頻一直是宣傳的主要方式。


以食譜承載產品,通過視頻和圖文兩種方式,對于麥子廚房這樣缺少品牌辨識度的店鋪而言,無疑能增加用戶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幫助店鋪找到自我標簽。
食譜的制作由團隊和粉絲共同完成,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
日常,團隊會根據季節、天氣定制食譜。例如夏季,冰淇淋機、綿綿冰機是常推產品;棉花糖機則會選擇在天氣涼爽的時候進行推送。他們同樣會迎合熱點生產內容,例如,當麥當勞冰淇淋機出現衛生問題時,麥子廚房便會推出一篇自己在家做冰淇淋的食譜,趁機推送冰淇淋機。
后臺數據則是掌控內容要素的重要參考。例如,通過淘寶后臺數據以及公眾號留言,麥子廚房發現如果食材超過6種,顧客制作的興趣會大大減少。因此,他們把食材數量控制在5種及以下,且多為簡單、易得的食材。在制作上更是優化了流程,推出1分鐘、5分鐘等多種快速易做的食譜,從用戶角度凸顯產品優勢。
粉絲群產生的更多是定制化和小眾需求。因為孩子對蛋和奶過敏,一位媽媽在麥子廚房粉絲群求助。郭曉婷和團隊為此嘗試做無蛋無奶的食譜,結果大受歡迎,平常2000左右的閱讀量一下子竄到了5000。
現在,麥子廚房一共有7個粉絲群,人數超過3000,每天活躍討論產品使用的信息在2000~5000條。郭曉婷發現,用戶參與討論、曬圖和提出意見的積極性與食譜的內容密不可分。“我們的食譜經常會參考粉絲們的意見。當他們發現自己的需求和要求得到重視,黏性會更強,活躍度也會變高,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麥子廚房在各個平臺粉絲超過26萬,食譜視頻全網播放量接近500萬,原創食譜超過300個。
除了對內容的執著,麥子廚房也通過產品的迭代和改進,增強與用戶的關系。例如店鋪的明星產品小紅鍋,剛開始產品功能和形態都比較單一,僅限于華夫餅的制作。但現在已經擁有9種烤盤,可以制作姜餅人、布朗尼等多種烘焙食品,延伸出的食譜達到了200多個。目前為止,小紅鍋已經銷售超過20萬臺。
為了增加品牌認知度,2016年郭曉婷注冊了“小紅鍋”商標。這一年,麥子廚房淘寶店銷售額1300萬,同比增長80%。
似乎每一個來大理的外鄉人都有一個開客棧的夢想。無論是現實還是詩和遠方,歸途都是生活的美好。
郭曉婷也是如此。今年8月底,麥子廚房線下客棧也開業了。除了普通客棧的功能,還加入了麥子廚房體驗館,讓線上顧客和線下游客一起來大理體驗“麥子生活”。
兜售的“麥子生活”包括店鋪的西廚小家電產品、大理的美食以及所倡導的美好生活方式,例如主題聚餐、固定料理日、烘焙課程班、美食集市等等,通過客棧來承載這種消費關系,展現食譜中的真實場景。
這不光拉近了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還是一次“色、香、味”融合的立體營銷。由過去舉辦的線下烘焙課以及集市活動的經驗來看,郭曉婷深切地感受到近距離接觸對于產品的重要性。像是在大理舉行的麥子廚房美食集市,吸引了10多個商家,現場烤制的披薩、爆米花、圣誕蛋糕當天銷售超過200份。“我所體會的是,當專注于美好生活而不是生意本身,你所邁出的步伐也會輕快一點。”
除此之外,郭曉婷還與年糕媽媽、下廚房等30多家自媒體合作,從站外導流,把美食愛好者聚集到麥子廚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曲線救店”提高了這家西廚小家電的店鋪辨識度。像是以母嬰內容為主的年糕媽媽,活動合作5天就賣掉了5000件小紅鍋。
目前,麥子廚房正在申請天貓店。“無論在哪里成交,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我們的店鋪上。”郭曉婷希望麥子廚房成為一個持續性的、有內容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