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小康之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累積的一些問題開始凸顯: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亟待優化升級,產能過剩問題嚴重,房地產庫存長期保持高位,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企業生產成本過高、發展不平衡現象嚴重……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堅持將穩中求進作為經濟工作的總基調,采取一系列措施,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牢了經濟基礎。
一是大力推動供給側改革,從生產端入手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改結構,“結構性”三個字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從生產端入手,全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產能過剩得到有效化解,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得到提高。2016年,退出鋼鐵和煤炭產能分別超過6500萬噸和2.9億噸,比年度目標任務分別超過2000萬噸、4000萬噸,分流安置人員超過65萬人,鋼鐵、煤炭企業效益轉好,去產能推進有力。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增長22.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2.4%;截至2016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9539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2314萬平方米,下降3.2%,多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1%,去庫存成效明顯。截至2016年末,多家商業銀行選擇資產負債率偏高但具有發展前景的行業龍頭企業20家,自主協商達成債轉股框架協議,協議金額超過2500億元;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5.8%,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去杠桿步伐穩健。2016年,“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全年降低企業稅負成本5700多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降成本成效顯著。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貧近1400萬人;生態環保、農業、水利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二是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不斷推動產業邁向高端水平。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引導社會資源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提出信息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力促我國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2015年,《中國制造2025》強化高端制造業發展,《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解決互聯網和傳統產業融合問題。2016年,《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62144萬噸,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個“十二連增”,2016年雖然糧食產量稍有下降,但仍然達到61623.9萬噸;農業現代化繼續推進,農業科技不斷進步,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不斷提高,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一方面采取措施積極化解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主抓產品品質質量,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智造”,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能制造開始興起,成為制造業的新生力量;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工業整體素質提升。服務業繼續強勢發展,截至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1.6%,成為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在國家政策支持激勵下,新興產業大量涌現,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快速擴大,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國企改革不斷深化,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進展順利,國資監管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電力體制、鹽業體制、石油天然氣體制等重點行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過數年的努力,我國的產業結構明顯呈現較快優化趨勢。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 2012 年的 10.1∶45.3∶44.6 調整為 2016 年的 8.6∶39.8∶51.6。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6年首次超過一半。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支持發展,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快速成長,眾多“創客”脫穎而出,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鋼鐵、水泥等15個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年度任務如期完成。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和財政投入不斷加大,2013年至2016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分別為11846億元、13015億元、14169億元、15500億元,年均增長913.5億元;截至2016年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為2.08%,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共安排42個重點專項1163個科技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安排224個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資助41184個項目。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488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94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276家。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9支子基金,資金總規模173.5億元。與此同時,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電望遠鏡、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等領域也實現重大突破。
大力推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海爾集團公司等28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全面推進,大量新的市場主體涌現出來。僅2016年,全國新登記企業增長24.5%,平均每天增長1.5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
全力推動“互聯網+”行動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繼續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2014年以來,新設14個示范區,截至2016年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共達17個,在科技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科技創新正在成為發展內生動力,2016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技術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到56.2%,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四是對外開放向全方位拓展,高水平開放局面初步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對外開放向全方位拓展,深度和廣度不斷推進。進出口貿易規模保持在較高水平,2016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4.3萬億元,連續八年保持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比重提升,2016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3.39萬億元,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5%,貿易方式結構有所優化。民營企業出口占比繼續保持首位,2016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9.28萬億元,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8.1%。服務貿易高速發展,2016年,服務進出口總額8044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70.9%,年均增長14.3%,穩居世界第二位;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17.9%,比2012年提高7.1個百分點,計算機、保險、金融、咨詢等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勢頭強勁。
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再創新高。外商投資不斷擴大,2013—2016年,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4894億美元,其中,2014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196億美元,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對外投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2016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對外投資1129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7%。
推動對外開放向全方位拓展。2013年,在上海設立了首個自由貿易園區,此后又新設廣東、天津、福建等自由貿易園區。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展。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運營,絲路基金首批投資項目正式啟動。扎實推動國際產能合作,一大批重點工程、項目開啟和落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經濟成就顯著。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1.2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013年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國民總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超過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