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春喜
怎樣練好太極拳
文/馬春喜

(接上期)
呼吸自然 神形兼備
演練水平的訓練要達到自如階段,就要追求形與神、內與外、氣與力的完美結合,表現出豐富的內涵、飽滿的氣勢、自由的神韻。
太極拳拳論中講“氣以直養而不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呼吸深長,不可氣涌胸際”等,這些都是強調要掌握正確的呼吸之法。
太極拳的呼吸要與動作的虛實、身法的變換、勁力的蓄發相適應。所謂拳式呼吸就是隨拳式動作的變化而變化,升與開的動作應是吸氣,降與合的動作應是呼氣。拳式呼吸就是把自發的配合轉成自覺的引導,是積極的,也是自然的,但我們不能刻意追求,因為太極拳不是呼吸體操,它的動作不是根據呼吸節奏而是根據拳術要求編定的,不同的套路呼吸節奏也不相同。所以練拳時只能要求在主要動作上做到“拳式呼吸”,在一些過渡動作上還應用自然呼吸,拳式呼吸與自然呼吸協調并用,這樣才能保證做到氣息流暢,以氣催力,氣力相合。
神形兼備是對演練水平高層的要求。形與神本是哲學的范疇,“形”指外在體態,“神”指內在精神、氣質、心靈。形與神的并列關系是:形存而神聚,形動而神隨,無形則神無居處,無神則形不活。
形似的難點在身法。
神似的難點在韻味。
神韻是情韻之美,太極拳運動非常重視一種超出表層含義而又含而不露的意味。太極拳的動作雖有攻防含義,但不是直接顯示打斗的功能,而是含蓄的形體運動,如“白鶴亮翅”“手揮琵琶”“青龍出水”“金雞獨立”“金剛搗碓”等動作,借助于動物、植物、山水之象等來體現動作變化的生動,使人感受不同的風格所具有的“味”。
其實“味”是酌出來的,是要通過外部形態的變化和內在意識的傳遞,以眼觀人體之形,由目入心,由表及里,達到以形傳神、以神補形又與自然和諧的境界。
酌出味的一個重要要素是處理好節奏的變化。太極拳雖是輕靈柔和的拳術,但絕不是越慢越好,更不是死水一譚,而是充滿生機和變化。太極拳應是如行云、似流水,連綿綿、意不斷的細水微瀾的柔緩節奏。
練習太極拳看似表而平靜、均勻,實際上它的動作虛實、剛柔、快慢、蓄發、身法的開合、手法的變化都充滿了分分合合的陰陽變化。這些變化是一對對矛盾統一的過程,所以在演練過程中要沉穩飽滿,分清動作的虛實轉換,蓄勁要充分等等,用節奏的變化喚起人們的美感。
“到位”“味道”,這四個字就是要動作有味道,動作必須做到位,動作連綿不斷,必須是前一個動作的結束才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這里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第一個動作還沒有做到位就急于轉換,如摟膝拗步的轉換,左摟膝推掌應在做好前弓后蹬、松腰落胯、沉肩墜肘、坐腕舒指的定勢后,再轉換右摟膝拗步。動作到位、身法到位、眼法到位、精神意識到位,味道自然就出來了。
太極拳技術的最高境界是神形兼備,清虛自然,給人以藝術享受和心身修煉。所以練好太極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還要表現出神韻和風采。姿勢正確、方法清楚固然重要,還必須要順達的勁力、多變的身法配合,沒有身上的勁,就沒有太極拳的味。要想韻出太極拳的味,就要認真學習其拳理拳法,用心體會動作的要求和不同的風格特點,更要有感情的投入,像歌唱演員一樣,只有聲情并茂的歌曲才能打動人心。練習太極拳也需要用心靈去感受,用感情去塑造,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神形兼備的最高境界。
(編輯/周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