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標準化
1989年,國務院建立了組織機構代碼標識制度。二十多年來,該制度在我國國民經濟管理和社會發展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2015年6月1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33號)。通知指出,要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建立覆蓋全面、穩定且唯一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以下簡稱統一代碼)制度。
統一代碼設計為18位,由登記管理部門代碼、機構類別代碼、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校驗碼五個部分組成。
第1位:登記管理部門代碼標識使用阿拉伯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機構編制部門為1,民政部門為5,工商部門為9,等等。
第2位:機構類別代碼標識使用阿拉伯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機構編制中,機關為1,事業單位為2,中央編辦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群眾團體為3,其他為9。民政部門中,社會團體為1,民辦非企單位為2,基金會為3,其他為9。工商部門中,企業為1,個體工商戶為2,農民專業合作社為3。其他部門為1。
第3位至第8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按照GB/T2260編碼。
第9位至第17位: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按照GB11714編碼。
第18位:校驗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校驗碼計算方法參照GB/T17710。
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和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在統一代碼制度建設中的職能
國務院33號文件規定,統一代碼制度建立之后,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會同登記管理部門、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統一代碼國家標準。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負責管理統一代碼資源,建設和運行維護統一代碼數據庫,為各部門提供信息服務,加強統一代碼賦碼后的校核。登記管理部門負責在法人和其他組織注冊登記時發放統一代碼,并將基本登記信息及其變更情況及時提供給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
2017年9月12日,中央編辦發布了《關于質檢總局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更名等部分事業單位機構編制調整的批復》(中央編辦復字[2017]252號)。文件明確:同意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更名為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中心,主要職責是:參與制定全國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標準、管理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資源)、建立和運行維護統一信用代碼數據庫、與有關等級管理部門建立代碼校核機制和信息共享工作機制等。

國務院提出建立統一代碼制度建設,首先要制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統一代碼本身即是國家一項重要的基礎標準編碼,組織機構代碼的很多工作也需要以國家標準作為支撐。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按照國務院33號文要求,制定發布了《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編碼規則》(GB32100-2015)。同時積極研制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其它配套標準,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做好標準化支撐。
同時,統一代碼的主體標識碼是組織機構代碼。組織機構代碼是在借鑒國際標準ISO6523《機構標識法的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強制性標準GB11714-1997《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制規則》編制的。
統一代碼工作依據的國家標準包括:
GB32100—2015《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編碼規則》
GB11714—1997《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制規則》
GB/T20091—2006《組織機構類型》
GB/T2260—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4754—2011《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GB/T12406—1996《表示貨幣和資金的代碼》
GB/T2659—2000《世界各國和地區名稱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