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生態建設上規模生態補償惠民生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我市現有林地1634萬畝,八成以上是公益林,對維護首都生態安全至關重要。實施集體林改以來,我市著力解決好“都”與“城”的關系,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有效保護生態,精準提高質量,穩步盤活資源,充分激發活力,林農顯著增收入,實現了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改革目標。

保護好山區公益林資源,既維護首都的生態安全,也保護農民的資源資產。基于公益林的主導功能,我市始終將提供生態產品作為首都林業的首要任務,本著“為首都保生態、為農民增收入”的原則,確定山區公益林明晰產權的方式。2008年,我市對山區集體公益林進行均股均利改革。在堅持集體統一經營的前提下,將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按股落實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做到了“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通過勘驗林地四至范圍,為村集體核發統一式樣的林權證,為村民核發了統一式樣的股權證,做到了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全市3247個村,共完成山區集體公益林勘界確權1072.3萬畝,發放股權證52.5萬本,有100.6萬山區農民拿到股權證,發證率為91.2%,涉及林地面積977.5萬畝。通過明晰產權,農戶成了公益林生態補償的受益者。
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2010年,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建立山區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促進發展機制的通知》,對已經確權確股到人的集體公益林地按每畝40元的標準給予生態效益補償,其中60%按照股份分配給每一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余40%統一用于林木撫育管理和森林健康經營等生態建設;規定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每5年調整一次。2016年,我市對補償標準進行了一次調整,由每畝每年40元提高到70元,僅此一項,山區農民人均收益又有明顯增加。
2015年,為了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服務京津冀協調發展,我市下發了《關于完善本市綠化隔離地區和“五河十路”綠色通道生態林用地及管護政策的通知》,明確將一部分林地使用權規范流轉到鄉鎮以上政府。為此,我市對已經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但需用于生態建設的林地,確權到山頭地塊,明晰到承包農戶。我市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與最新遙感影像數據對兩大綠化隔離地區和“五河十路”綠化工程涉及的45.23萬畝、2.27萬個地塊進行了四至、類型、面積核準,進行地面校正和生態林圖斑區劃,實現了“一張圖”和“一張表”管理。
為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收益,我市對納入綠化隔離地區和“五河十路”綠色通道生態林用地的農戶,按照機會損失給予足額補助。對位于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的生態用地,每年每畝補助1500元,對位于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用地,每年每畝補助1000元,補助資金全部由市本級財政承擔。納入調整范圍的生態林,管護補助標準為每年每平方米4元,補助資金由市、區兩級財政各承擔50%。采取“政府主導、市區共擔、社會參與”投入機制,開展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和規模化苗圃建設,推進土地流轉。在不改變承包關系的前提下,政府作為流入方享有土地的經營權并對承包權人給予補助,生態涵養發展區每年每畝補助1000元,其他地區每年每畝1500元,補助期限暫定到2028年。僅此一項,每年農民可穩定增收22億多元。
我市還利用森林經營資金,在山區實施森林健康經營工程,完成林木撫育360萬畝、有害生物防治764.4萬畝、配備森林火險預警設施設備495處(套),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無重大森林火災”的目標,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50.97%提升到56.65%,森林質量明顯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由4328億元增加到554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