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新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550002)
水利樞紐工程輸配水區安置規劃
馮一新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550002)
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期間,對輸配水區征地補償及拆遷安置進行規劃,實現了區域自檢利用與最優化發展。文章以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為例,按照行業標準進行工程規劃與改造,實現了水利建設效益最大化,實現水利樞紐改造協調化發展。
水利樞紐;輸配水;建設;對策
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和一期輸配水工程,建成后可解決黔中灌區7縣(特區、區)42個鄉(鎮)3.43萬hm2農田灌溉、5個縣城和28個鄉(鎮)供水、農村34.99萬人和31.52萬頭牲畜飲水,及貴陽城市供水,總凈、毛供水量為3.78、5.76億m3。
2.1 總干渠
總干渠從三岔河平寨水庫自流引水至桂家湖水庫,總長62.85km,其中明渠27.319km、渡槽13.292km、隧洞21.581km、倒虹管0.658km。渠首設計流量22.770m3/s,明渠設計斷面為梯形、底寬3.65m、高4.9m、邊坡系數m=0.3、渠道開口寬度約6.5m。渠尾設計流量15.06m3/s,明渠設計斷面為梯形、底寬3.2m、高4.4m、邊坡系數m=0.3、渠道開口寬度約5.8m。
2.2 桂松干渠
桂松干渠從桂家湖水庫引水至革寨水庫前、從巖山院提水進入革寨水庫,再從革寨水庫提水到東屯后自流到凱掌水庫(貴陽一期供水擬將灌區干渠后段適當擴大變成輸水干渠,在非主灌期輸水分別從桂松干渠麻桿寨渡槽進口樁號76+670處下放到麻線河進入紅楓湖水庫、桂松干渠渠尾凱掌水庫下放到松柏山水庫向貴陽供水),桂松干渠總長85.48km,其中明渠47.298km、渡槽4.480km、隧洞33.269km、提水鋼管0.443km。渠首設計流量14.631m3/s,明渠設計斷面為梯形、底寬3.25m、高4.4m、邊坡系數m=0.3、渠道開口寬度約5.8m。渠尾設計流量2.763m3/s,明渠設計斷面為梯形、底寬1.7m、高2.0m、邊坡系數m=0.3、渠道開口寬度約3.0m;具體如表1。

表1 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輸配水區(干渠)涉及各縣(特區、區)統計表
3.1 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執行黨中央、國務院新時期建設征地拆遷安置政策,維護被征地單位、個人和拆遷群眾的合法權益,規范征地補償和拆遷安置管理,加快輸配水區和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征地拆遷戶生產生活條件,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維護社會穩定。嚴格控制輸配水區域征地規劃面積,如圖1,為區域拆遷安置工作做好全面規劃。

圖1 輸配水區征地規劃圖
3.2 規劃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征求建設征地區征地拆遷戶意見;農村征地拆遷安置需充分尊重征地拆遷戶的意愿,結合國家和貴州省有關征地拆遷政策,確定安置方式,加強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開發征地紅線外剩余土地資源的潛力,積極引導發展第二、三產業;農村征地拆遷安置規劃應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多方面,多渠道安置;農村征地拆遷安置規劃要與當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注重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拆遷安置點選址應遵循因地制宜、有利于拆遷群眾生產、方便生活、保護生態、節約用地、經濟合理的原則,選擇交通便利、水源有保證、水質滿足飲用水衛生標準,地質條件整體穩定,便于排水、通風及向陽的地方。
3.3 規劃設計水平年、規劃目標及安置標準
3.3.1 規劃設計水平年
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移民設計規范》(SL290—2003),以輸配水區實物指標調查2010年為基準年,據干渠灌區渠道施工逐漸開展,確定規劃水平年為2011年。
3.3.2 人口自然增長率
根據《中共貴州省委關于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決定》(省發[2000]16號),“到2005年末,人口自然增長率要降到10‰左右;到2010年末,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左右”,根據省政府、水利部審批的大綱及審核的安置規劃報告中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確定,結合征地區特點,綜合確定移民安置規劃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按12‰計算。
3.3.3 規劃目標
農村征地拆遷安置規劃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補償補助并引導被征地戶利用補償費對接耕地,充分利用線外剩余土地資源,發展高效農業,配套完善安置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為征地拆遷戶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后期灌區建成后改善灌溉條件和調整種植結構等措施,詳細規劃具體的改造方向,如表2,促進征地拆遷戶生產生活水平改善或提高。

表2 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西秀段
3.4 安置途徑
根據“指導意見”精神,根據輸配水區征地特點和征地分布實際,各縣(特區、區)政府充分征求征地拆遷涉及群眾意見,征地涉及的拆遷農戶均實行就近分散安置,對建設區征收耕地的農戶,采取一次性調劑耕地補償方式,積極引導其利用土地補償補助費流轉耕地以彌補征地后耕地資源減少的不足。
3.5 生產安置人口和拆遷安置人口的核定
3.5.1 核定原則
農業人口基數是計算失地村民組全組生產安置人口和拆遷安置人口的重要參數。農業人口基數核查主要是對土地征收涉及組2010年全組總農業人口按下列有關規定進行界定復核,對實物調查時屬于本組在冊農業人口,后因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將不再作為分解后全組農業人口基數進行統計:調查時登記在冊,動遷前戶籍關系不在輸配水區的人口;調查時登記在冊,動遷前死亡的人口;調查時登記在冊,動遷前婚出輸配水區的人口(不論戶籍是否遷出);調查時登記在冊,動遷前經組織人事部門安排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招工、招干及在職(含未辦理農轉非手續)人口。
3.5.2 生產安置人口復核
輸配水區征收的耕園地面積原則上以上階段調查指標為準,但因輸配水區范圍在實施規劃階段有所優化,導致本階段征收耕園地涉及的村民組發生變化,同時,征收的面積、地類與初設階段有所差別。因此,輸配水區本階段征收的耕園地面積以此次分解落實到戶的面積為準,該面積是用精密儀器(全站儀、GPS定位儀)測量,移民局、鄉(鎮)政府等部門共同參與,失地農戶現場指定土地邊界,匯總后按村民組進行3榜公示,失地農戶無異后簽字認可,最終成果以戶為單位建卡、村建冊、鄉(鎮)建檔,報縣移民部門歸檔備案。故本階段分解落實的耕園地面積真實、有效,可作為生產安置人口計算的依據。
總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必須做好征地補償拆遷安置工作,按照行業標準實施綜合改造,確保水利項目竣工后期達到預期的標準。基于輸配水區域建設指導下,要從地區人口數量、農田占有率、土地征用率等要素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工程建設方案。對征地拆遷補償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采取相對應措施進行處理,維持輸配水區域建設的協調發展。
[1]勞承玉,張序.四川藏區水電移民安置的特殊性及政策路徑探索[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4(01):96-100.
[2]高盈孟,周游.創新開展流域移民安置總規,超前謀劃怒江移民脫貧致富[J].水力發電,2014(02):15-18.
D632.4
B
1007-7596(2017)09-0217-03
文章編號:1007-7596(2017)09-0094-04
2017-08-18
馮一新(1981-),男,浙江紹興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