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合肥 230051)
城市生態型河道的規劃設計初探
陳 磊
(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合肥 230051)
文章從城市生態河道的含義出發,介紹了生態河道的設計原則,以城市防洪、控源截污、生態河床與護岸構建、濱水景觀共五大部分為要點,給出了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綜合措施,并以安徽蕭縣龍河城區段治理為實例加以闡述。
城市;生態河道;規劃設計;設計原則;工程實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河道在防洪保安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然而,伴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大,傳統水利工程中采取類似的“裁彎取直”、“渠道硬化”等措施使得現有河道的自然形態逐步喪失、水環境狀況日益惡化,河道自凈能力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樣性銳減,而不健康的河流反過來又對城市飲用水源地、城市內澇、濱水景觀等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因此,對城市河道的綜合治理是擺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課題。
城區生態河道的構建必須符合以下原則:①安全性原則,主要有防洪與排澇安全性、水量與水質安全性、岸坡結構的安全性等;②順應自然、隨彎就勢的原則;③水環境治理及生態系統恢復原則;④充分發揮水文化、水景觀功能提升原則。
對于城市河道,一般水質污染較為嚴重,治水首要的問題是要截污,但想要百分之百的截污,很難做到。因此,要將河道治理作為系統工程去做,首先是功能定位,然后是截污納管、岸線整治,最后依據水體的特征,構建適宜自身的水生態修復體系。
2.1 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是處理河道污染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徑,應結合城市建設規劃及現有污水管網布設,以補充、完善為主,在干流兩側敷設截污干管,對于有支流污水匯入的,各支流截污管要一并接入干流管道,最終做到從排污點到支流,從支流到干流形成完整的截污納管體系。
2.2 河道線型及橫斷面
1)恢復河道的蜿蜒性:
對原有直立的河道線型恢復為彎曲段,在河道演變過程中水流呢個逐步將凹岸的泥沙“搬運”到凸岸,形成自然的沖刷和沉積過程,凹凸的河線變化為岸線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條件,彎曲河流大大豐富了動植物群落[1]。
2)豐富的河道斷面:
河道的斷面形式主要有矩形、梯形及雙層斷面等形式,傳統的矩形斷面生物多樣性差,人工渠化痕跡明顯;梯形與雙層斷面又可稱為復式斷面,充分考慮了洪水期和枯水期兩個不同時期,洪水期采用主槽和灘地行洪,枯水期僅僅主槽過流,復式斷面是河道中較為理想的生態型護岸形式。生態型護岸,在護岸的構造型式、材料的選擇,依河道的水文特性,采用、木料、石材等天然材料,運用不同的營造方式來創造出適宜的水生物生長環境[2]。
2.3 生態河床的構建
對于河床的治理,為了滿足行洪或排澇的需要,采用疏浚或局部擴挖斷面;其次是視河底污染分布情況采用生態環保疏浚,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染底泥,當兩者的功能都要同時滿足時,則取疏浚最大值。
當疏浚結束后,首先對基底進行修復,一方面可對基底灘地進行局部的微地形整治,借以形成錯落有致的水生植物群落載體;另一方面,可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等)或人工合材料(如塑料纖維等)中具有較大比表面積的材料安放于河道灘地內,由于其多孔、易吸附等特性會很快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中生長的微生物等物質來強化水體的自凈能力。
通常生態河床構建還包括水生植被重建,主要包括河底沉水植被、沿岸挺水植被的恢復。由于水面浮水植物容易瘋長蔓延侵占河道,一般應適當控制其生長。考慮到水生植物死亡后沉積水底會腐爛而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還要對河道中的水生植物進行定期收割。
2.4 生態護岸的構建
1)水生植被恢復技術:水生植被恢復技術主要包括河底沉水植被、沿岸挺水植被及水面浮水植物。修復的關鍵是改善基底環境、構建適宜的水深,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的各種環境,同時水生植物死亡后會沉積水底而腐爛,向水體釋放有機物質和氮、磷元素,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還要對河道中的水生植物作定期收割。
2)生物填料技術:天然材料(如沸石等)及人工合成材料(如纖維等)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生物容易聚集在其表面生長而形成生物膜,可以吸附降解水體污染物質,因此可以利用這些材料作為填料布置在河道淺灘中,以創造適宜的生物膜生長環境來強化水體的自凈能力[3]。
2.5 水文化與水景觀
結合城市建設進行濱水空間打造,挖掘本土歷史文化,營造城市河道濱水環境、打造一定的水景觀,滿足人們親水、戲水的切實需求。
安徽蕭縣龍河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進入蕭縣段的主要線路,龍河發源于龍山、鳳山的南麓,龍河水系自北向南貫穿整個縣城,為蕭縣城區最重要的行洪通道,龍河縣城段總長約5.2km,南外環以上流域面積約55km2。當前,龍河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行洪不暢、水質差、濱水景觀缺失等諸多問題。

圖1龍河城區段平面及效果圖
本次規劃設計范圍為龍河城區段,先依據城市總體及上位防洪規劃的要求,進行總體及功能布局后主要采用了控源截污、生態清淤、濱水岸線整治、濱水景觀打造等具體工程措施。
3.1 河道規劃與定位
龍河水系作為蕭縣縣城的展示窗口,欲將其打造成集歷史文化展示傳承、綜合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 融合生態、環保生活方式的新景觀綜合綠廊。具體為”一脈”:南北向龍河水脈“一中心”:綜合觀光區世紀大道邊騰龍廣場及商業風情街,是市民的活動中心,是龍河形象乃至蕭縣城對外展示的窗口。 “三區”:老城文化展示區、綜合休閑區、生態觀光區多節點。在龍河景觀帶兩岸打造適合不同人群,滿足不同功能的文化展示、商業風情、形象中心廣場、生態廣場等多景觀節點,從南向北猶如畫卷抒寫著歷史、現代、未來的長卷。

圖2城市規劃功能區分布圖
3.2 防洪及駁岸設計
蕭縣城區采用50a一遇防洪標準,北部與西部為低山高崗地,采用安徽省“84年計算辦法”,北部為淮北平原,采用安徽省淮河以北通用的“81年計算辦法”,在1∶10000地形圖量算流域特征,計算得出50a一遇洪水為395m3/s,設計水位35.2-34.7m,設計河底高程30.0-30.5m。


圖3綜合休閑區護岸設計斷面圖
1)老城文化展示區、綜合休閑區:此段整體空間有限,現狀為硬質垂直和硬質臺地兩種駁岸,岸線過于平直,生硬,對于硬質垂直駁岸:為滿足親水需要,在局部區域可設計臨水臺階、或出挑平臺,打破原有平直、生硬駁岸,工程量也較小;對于硬質臺地駁岸:可利用原有一級臺地,設置臨水游步道或和植物綠化相結合形成良好親水空間。可在水體凈化的基礎上,在水岸邊種植漂浮水生植物,形成優美、生態的駁岸線[4]。
2)生態觀光區:生態觀光區位于連接南部生態公園核心,離城區較遠,整體以生態林帶為主,此處設計橡皮壩蓄水,用原有污水處理廠向河道補水,原有駁岸類型為自然臺地式,結合水生植物,處理成較為生態的自然駁岸。原有駁岸為自然土坡和臺地兩種形式,較為平直, 生硬,設計中,駁岸先可改變自由度大,設計多種需求的臨水形式,形成多樣的綜合性駁岸線。


圖4生態觀光區護岸設計斷面圖
3.3 截污納管
對龍河主干兩側從鳳山路至南環路新建DN500-DN800截污干管總長12km,對其支流虎山溝、龍潭溝、三龍支河,在匯流河口處新建翻板壩以截留支流中的混合雨、污水。
3.4 生態疏浚
生態疏浚作為內源治理主要方式,本次從民治街至南外環段根據前期底泥的勘探及理化分析成果,分區域、分深度污染物清除,清淤量約11萬m3,淤泥直接密閉運至堆場,堆場后期二次設計,滿足尾水等達標排放要求。
3.5 水文化與水景觀
蕭縣自古有“文獻之邦”之美譽,風騷人物薈萃,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縣古跡遍布,千年古剎天門寺、漢墓群、宋朝的古窯群遺跡、閔子騫鞭打蘆花處、南宋開國皇帝劉裕故里、蘇軾發現煤炭處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有漢韻文化、民間說唱藝術、書畫文化、孝善文化等。
本次濱水設計“凡河臥龍,蕭城畫卷”,凡河—龍河景觀帶;臥龍—以中心綜合休閑區的騰龍廣場為中心“龍頭”,以流線步道和自由水系寓意龍身,整體形成臥“龍”之態,騰龍廣場上的龍雕塑正是點睛之筆,蓄勢待發;畫卷—在南、北長約5km每側寬約50m的濱水空間,以蕭縣書畫文化為依托,書畫之筆為構架,從南向北整體逐漸展開,似一幅優美畫卷,抒說著蕭縣的過去(老城文化區)、現代(中心綜合休閑區)、未來(生態觀光區)。

圖5水景觀水文化效果圖
當前,我國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但對于城市河道的自然生態性重視不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整齊、劃一"的硬質護岸遠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情趣。生態河道的構建在滿足自身安全的基礎上營造出了健康、多樣的河道生態環境,為我國城市河道的治理提供了一個初步思路,希對河道的綜合治理有所啟示。
[1]潘紀榮,馬申炎,孫金森.慈溪市生態河道建設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2006(04):67-68.
[2]徐海波,宗瑞英.談城市河道生態護坡技術[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5(01):20-22.
[3]代興梅.淺談河道治理與生態建設[J].科技致富向導,2011(20):49-50.
[4]劉先偉.對生態型河道建設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91-92.
TV85
B
1007-7596(2017)09-0136-04
2017-09-14
陳磊(1980-),男,安徽長豐人,高級工程師,從事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咨詢與工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