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釗
競技商業 二元對立
2014年12月16日,志在留洋的張稀哲終于夢圓沃爾夫斯堡。《圖片報》估計,有4000萬中國觀眾收看了CCTV5對張稀哲加盟的新聞發布會直播,而全德國的人口不到9000萬。《圖片報》還用“你好,張稀哲”的漢語拼音表達了對他的歡迎和期待,但更多的德國媒體卻認為這筆簽約只是一種營銷噱頭。畢竟,沃爾夫斯堡俱樂部的大股東是最早以合資形式進入中國的大眾集團。
《踢球者》雜志便對這筆轉會的成色有所懷疑:“對于沃爾夫斯堡來說,張稀哲的簽約是著眼于競技方面的收益,還是打算做成一樁巧妙的營銷式轉會?”盡管德甲聯賽官網等媒體肯定了這筆簽約對俱樂部在競技層面上的幫助,然而在張稀哲加盟前后,俱樂部不但上線了中文版官網,還和中國的玲瓏輪胎簽訂了贊助合約,讓人嗅出了商業的味道。
張稀哲的本意是在德甲選擇一家實力較弱的俱樂部落腳,一年前還位居德甲中游的沃爾夫斯堡正好符合他的期待。誰曾想,在他加盟之后,沃爾夫斯堡在冬歇期后的第一場聯賽就以4比1大破拜仁慕尼黑,此后更是一路飄紅,最終拿下德甲亞軍和歐冠聯賽的“入場券”。
在有望奪冠的情況下,主教練黑金不敢輕易變動陣容,張稀哲沒有機會出場還算可以理解。可賽季收官的關鍵時期,俱樂部在大眾集團的要求下,把張稀哲派到上海出席商業活動,直接坐實了這樁交易的商業因素。因為此事,張稀哲也被網友調侃為“銷售型中場”。他可以坦然面對批評自己不夠好,卻無法忍受俱樂部的漠視,這段在錯誤的時間相遇的“姻緣”不了了之。
雖然在接受采訪時,俱樂部體育主管阿洛夫斯反復強調“這不是一筆商業營銷”,但在最終的結局面前,這樣的辯駁顯得十分蒼白。
張稀哲的境遇凸顯了當代職業足球領域里競技與商業的二元對立。一方面,每一位心中有夢的中國球員乃至亞洲球員都想在歐洲聯賽踢上主力;另一方面,水平有限、無法在頂尖豪門立足的亞洲球員,都想先去中小球會碰碰運氣。但中小球會財力有限,無法提供高額報價,也不會給出誘人薪水。在“金元中超”,這樣的現狀成了阻礙中國球員留洋的一道天塹。
回首中國球員前赴后繼的留洋之路,以新千年為節點,贊助商的推波助瀾愈發關鍵。科健手機買下了英超埃弗頓的胸前廣告,順帶為球隊簽下了李鐵和李瑋峰;大眾集團在張稀哲的加盟上起了多大作用,相信明眼人也都看清楚了;稍后的張呈棟登陸西甲,身穿的巴列卡諾隊球衣胸前赫然印著“錢寶”二字。以上幾位球員在歐洲的短暫停留,充分說明商業贊助的模式雖然粗暴有效,但卻無法持久。
留洋先驅 贏得尊重

因為不設任何限制,荷甲和德甲往往成為亞洲球員登陸歐洲的第一站。2002年韓日世界杯,希丁克率領韓國隊大獲成功。此后他出任荷甲埃因霍溫隊主帥,也順便帶去了自己的愛將樸智星和李榮杓。隨后的若干年里,大批韓國球員乃至亞洲球員紛紛循著先輩的足跡,踏上了這片郁金香的國度。
在埃因霍溫的兩年時間,樸智星出場64次,打入13球;李榮杓出場81次,兢兢業業。2005年,兩人分別轉會曼聯和托特納姆熱刺,共同書寫著韓國球員在英超賽場的傳奇。此后,在兩人的影響下,薛琦鉉、李東國、趙源熙、李青龍、寄誠庸、孫興慜等韓國球員紛紛來到這個極有競爭力的聯賽打拼。
在曼聯的7年時間里,樸智星出場139次,打入19球,用不惜力的奔跑贏得了“樸三肺”的美譽,是弗格森賬下的重要球員。在香川真司于德甲多特蒙德嶄露頭角之前,樸智星就是亞洲旅歐當之無愧的頭號球星。2011年,美國媒體Bleacher Report將他選入“改變足球的50人”,評價他“重新詮釋了無名英雄”,所言非虛。
興許是嘗到了使用亞洲球員的甜頭,埃因霍溫在2007年1月從上海申花租借來孫祥。在埃因霍溫的半年里,孫祥改寫了中國球員歐冠聯賽零出場的記錄,并隨隊捧起了聯賽冠軍獎盤。后來,于海、周海濱都曾登陸荷甲,但都無甚出彩表現。小張玉寧在維特斯的兩年雖然身穿象征主力前鋒位置的9號球衣,卻從不是主教練的第一選擇。
比起德國和荷蘭,加盟英超的手續繁復許多。非歐盟國家的人到英國工作都要申請勞工證,英足總的相關要求,是該球員所注冊的足球協會在國際足聯排名前50位,且球員兩年內出場率要超過一定比例。如果近期有過歐洲其它主流聯賽或歐冠聯賽、歐聯杯的出場經歷,又或者轉會身價高于同時期75%的交易,可以酌情得到豁免。細數中國球員的奮斗史,成功獲得勞工證的也只有范志毅、孫繼海、李鐵、李瑋峰、鄭智、董方卓和杜威7人而已。張玉寧2001年前往萊斯特、曲波2002年前往熱刺的轉會,都因為勞工證批不下來,只能停留在意向階段。被中國財團收購的西布羅姆維奇引進小張玉寧后,也必須先租借到德甲不萊梅效力兩年,以獲取未來在英超注冊的通行證。
盡管登陸英超困難重重,但作為世界上最有錢和內部競爭最激烈的聯賽,又使用著全球通用、較容易掌握的英語,英超聯賽仍然令大批亞洲球員心生向往。在“二李”登陸埃弗頓之前,范志毅和孫繼海早已是中國球員在海外的旗幟人物。其中“范大將軍”1998年起在水晶宮、鄧迪和卡迪夫城效力多年,擔任過水晶宮隊的場上隊長。在范志毅加盟卡迪夫城的時候,英國廣播公司BBC特別采訪了在水晶宮執教過他的老帥維納布爾斯。維納布爾斯回憶道:“范志毅在中國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個性很強,速度很快,可以踢后衛、踢中場甚至踢前鋒。球隊里的每個人都敬佩他。”
另一位元老孫繼海的留洋起點也是在水晶宮,2002年他加盟曼城。當時的曼城只是曼徹斯特的小弟,遠非今日的闊綽。孫繼海防守穩固、助攻犀利,牢牢占據著主力右后衛的位置,也客串過防守型中場,表現穩定。曼城球迷根據他的姓氏親切地稱呼為“中國太陽”。6年半的時間,孫繼海出場130次,打進4球,屢有門前救險的高光鏡頭。在中東財團入主前,孫繼海是貨真價實的曼城名宿。
2012年,孫繼海受邀出任曼城的中國形象大使。2015年10月,孫繼海成為入駐英國足球博物館名人堂的首位中國球員。ESPN稱贊他說:“孫繼海球商很高,他的退役是中國足球一個重要章節的結束。孫繼海的職業素養堪稱中國球員典范,和他同時代的球員大多數早已掛靴,在缺少職業精神和事業心的中超,孫繼海是一個榜樣。”
相比于二位前輩,未來的中國球員想憑球技征服苛刻的歐洲球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巨大泡沫 裹住夢想
相比亞洲其他國家球員乃至非洲和美洲球員,中國球員的實際交易價格遠高于自身價值。在資本注入的大背景下,中超聯賽空前繁榮,不差錢的俱樂部比比皆是。外援名額有限,自然要不惜一切代價搶購本國球員。從天津權健6600萬元人民幣簽下孫可開始,本土球員身價一路飆升,遠遠超過了自身的水平。
好球員堅決不賣,賣也要賣個好價錢,精明的歐洲經理人不會做冤大頭。日韓球員前往歐洲的起始價一般只有同級別中國球員的十分之一。多特蒙德為香川真司才掏了35萬歐元的轉會費。在中超的巨大泡沫面前,對比一下日本當紅球星初登歐洲的交易費用,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同樣的道理,有實力登陸歐洲聯賽的中國球員往往已經能在國內輕松賺取數百萬元人民幣的年薪,遠勝于他們在歐洲能夠得到的數字。出門在外,要適應新的環境,學習當地語言,還要拼命訓練,那份孤獨和無助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所以,每一名想留洋的球員都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動機,是為了提升自我,還是為名為利?足球是碗青春飯,球員的巔峰期最多也就十幾年,只有像小張玉寧這樣家境優渥、不著急拿足球變現,又有提升自我理想的球員,才敢拋下一切,踏上追求理想的征途。
為了能讓球員順利踏上歐洲賽場,不管是俱樂部還是球員本人,都要有所“舍得”。那么,登陸后如何在歐洲站穩腳跟呢?如果能把眼光放得長遠,從歐洲開始自己的足球生涯,未見得不是一種出路。韓國前鋒孫興慜就不是從本國K聯賽開啟職業之路的。16歲時,孫興慜加入了德甲漢堡的青年隊,兩年后順利升入一線隊,在熱身賽中踢進制勝球,絕殺切爾西,從而一戰成名。5年時間,他在漢堡和勒沃庫森踢進了41個球,德國媒體將他和德甲史上的韓國傳奇射手車范根相提并論。2015年,孫興慜以2190萬英鎊的亞洲球員身價紀錄轉會托特納姆熱刺,從此和這支青年軍一道,在英超翻云覆雨。
其實,也有不少中國球員很早就開始在歐洲聯賽踢球。于大寶19歲簽約葡萄牙本菲卡,張呈棟20歲委身于葡萄牙第三級別聯賽的馬夫拉,王上源20歲加盟比利時傳統豪門布魯日,都是留洋要趁早的典范。然而這一兩年,隨著處在當打之年的國家隊球員被各家俱樂部瓜分殆盡,有遠見的國內豪強開始對在海外效力的青年球員下手,把那些現階段還在掙扎但未來有可能打上歐洲聯賽的年輕人帶回國內,以上三位概不例外。在高薪的誘惑下,那些少小離家漂泊在外的球員很難不動心。隨著未來中超聯賽進一步擴大年輕球員馳騁的天地,俱樂部對海外游子的爭奪會愈演愈烈。

“韓國梅西”李昇祐12歲就加盟拉瑪西亞青訓營,已經在各級青年大賽上不斷大放異彩,與之相比,中國球員還是出發得太晚。
留洋要趁早,主要還是考慮到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尤其是語言上的盡快適應。蒿俊閔、張稀哲的留德受挫,首先是因為在溝通上做得太差。如果聽不懂主教練的指令,如果隊友在逗樂,自己只能傻傻地坐在一邊,球場上又怎么指望他們把球傳過來,又怎么期待在這里長久地發展下去?
當然,一段留洋經歷的成功或失敗,決定因素還是球員的水平和努力。董方卓加盟曼聯的時候還不到19歲,已經展現了驚人的身體天賦。前曼聯U18的主教練麥金尼斯回憶道:“董方卓很強壯,作為一名亞洲球員能擁有這樣的身體素質,我們感到非常意外。”租借到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日子里,董方卓屢建奇功,卻因為身體優勢而疏于對技術短板的進一步錘煉,導致回歸英超后極度不適應,最終黯然離開。
縱觀這些年來的中國球員留洋史,眾多精英赴歐的新千年前后,正好對應著中國隊歷史性殺入世界杯的時間節點,可見留洋夢想能否實現,與球員水平息息相關。當下一波留洋潮到來之時,就是中國足球重新崛起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