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除了經濟增長,深化改革、發掘增長新動能以及產業升級等轉型目標將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金秋十月,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會議對于發展目標、發展戰略、主要任務等從各角度給出了明確的方向。全球資本市場非常關注十九大召開以后,中國政府對下一個5年中經濟增長和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十九大后的經濟格局與政策走向也將一如既往地影響中國投資市場走向。

從“小康社會”到“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中國夢”。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明確闡述“中國夢”的目標與內涵。他指出:“中國已經確定了未來發展目標,這就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形象地把這個目標概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以2010年以來經濟增長形勢看,中國距離完成“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已不太遙遠,未來三年平均6.3%的年增速就可以使GDP比2010年翻一番。因此除了經濟增長,深化改革、發掘增長新動能以及產業升級等轉型目標將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關注三大改革主題
花旗預計,十九大后將繼續推出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城鎮化(發展城市群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環境保護等都將成為政策重點。
短期內投資者可留意有望得到大力推動的三大主題:粵港澳大灣區(及雄安)概念、產業升級及科技創新,以及國企改革。
1.粵港澳大灣區(及雄安)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占全國4.9%,創造的GDP占全國12%。該地區堅實的工業基礎及發達的科技及服務行業,使其有望追趕紐約地區及東京地區的發展版圖。
對于投資者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主要會為幾大板塊帶來機會:
基礎建設/房地產:作為“一帶一路”發展國策上的重要起始點之一,建設一流港口等基礎建設工程必不可少。基建行業,以及在該地區擁有儲備土地資源的開發商都可能受惠。
先進制造業:高科技及先進的制造供應鏈是大灣區的強項之一,該地區孕育了騰訊、華為等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深圳是中國重要的創新中心,其研發費用占GDP4.1%,與韓國日本研發費用比率相當,緊隨北京的6%之后。廣東省每年花在研發上的費用也占GDP的2.5%,高于2.1%的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深港開放的城市文化還可能進一步提升該地區的研發效率。
消費升級:作為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中產階級在灣區日益壯大,將推動教育、健康醫療等消費行業發展。港澳地區已經具有世界一流的服務業,大灣區或可借力發展。
另外,雄安作為重點發展區域,相關建筑、工業、公用事業及房地產公司都有機會持續受惠。
2.產業升級及科技創新
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中國研發投入在過去20年已經逐步由占GDP的0.5%上升至2.1%,而目標是到2020年進一步提升至2.5%。在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下,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及半導體行業可望受益。
3.國企改革(重組及混合所有制)
經過兩年多的改革框架搭建及嘗試,國企改革將進入加速時期,國企合并重組,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將為國企改革的重點。
合并重組:2015年以來已完成14項國有企業合并重組,國企數字已從112家下降至98家。花旗預期未來改革進程將加速,軍事/特殊設備、工業、化學、農業、航天航空等行業都將出現機會。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影響行業包括電力、油氣、鐵路、航空以及電信。
繼續看好中國股市
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勢頭總體良好。三季度實際GDP增速為6.8%,名義GDP增速為11.2%。2017年前三季度名義GDP增速高達11.3%,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雙雙反彈。
微觀層面,今年上半年企業盈利增長達到22%(除金融行業外,其增速為38%),經濟增長態勢良好,推動企業去杠桿初見成效。
從全球投資者配置角度來看,一方面目前全球投資者對于中國股票的配置仍然較輕,一旦信心恢復則存在更多的資金流入空間;另一方面,如圖所示,花旗對于中國指數每股盈利的預測調整為2017年以后逐漸抬升。這一與往年不同的趨勢也在其他投資機構發生,全球投資者開始看好中國市場。
鑒于以上支撐因素,花旗看好中國股票。消費升級利好互聯網、科技及可選消費板塊;此外,花旗同樣看好原材料、保險和地產板塊,但相對看空必需消費品、公共事業及電信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