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念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田水利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和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土地使用量急驟增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當下亟需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完善農田水利管理機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從而適應當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田水利;管理;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背景
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之一,其中農民的數量占我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國人口總數占世界的21%,而耕地的面積卻只占世界的7%,我國農業一直以來都是弱勢產業,農業人均年產量僅能供養3至4人,而發達國家人均供養則達百人以上甚至數百人。這一嚴峻的現實表明,想要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經濟。
農田水利和完善的管護機制即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將很大程度上減緩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生活及農業生產帶來的不便,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所以農田水利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和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數量急劇上升,而伴隨著國家政策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農民數量卻慢慢的減少:且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土地使用量急驟增長,和無序低效的土地使用方式,這些給社會安定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成為了可社會持續發展的瓶頸,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
當下亟需通過完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后期管護機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基礎設施,以實現保護耕地數量,增加有效耕地面,有效地緩解人地的矛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糧食增產穩產:同時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二、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穩定的增長機制。調查表明,當下我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一是縣級財政收入有限,且近幾年地方配套重點工程建設任務較重,無力投入:二是省級財政投入有限,雖然各省(市、區)財政每年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比較可觀,但畢竟是僧多粥少,平均下來數量任然極為有限,如果想繼續加大投入可以說是相當困難:三是中央財政投入也是杯水車薪。而另一方面,資金的投入缺乏統籌安排,資金投入渠道分散。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的資金渠道有很多,除了水利以外,其中還包括國土綜合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等,且中央投入的資金也逐年加大,其它部門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也慢慢增多,但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不能集中力量,因此也是收效甚微。
缺乏政府部門的統籌聯動,工程建設前期規劃設計不夠深入,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夠緊密。目前,我國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的部門雖然較多,其中包含了水利、國土、農業、林業、財政等職能部門,但地方政府對相關職能部門缺乏統籌聯動,各部門工作重心不一樣,建設和投資標準也各不相同。項目開展過程當中,缺乏相關職能部門統籌聯動,分工協作,因此導致在工程規劃設計、施工質量和社會經濟效益等諸多方面不能相互兼顧,容易出現過程性浪費、重復建設、土地效用發揮受限等問題,從而造成農田水利工程規劃建設內容很集中產生效益,不能從根源上解決灌溉與排澇問題,整體推進難度相對較大。
項目實施過程缺少土地權利人的充分參與。由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主要針對對象是農田,工程建設的特點包括項目范圍廣、設施分散、黃金施工期短、涉及到的權屬單位較多等。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決定了土地權利人最了解所承包土地的耕作條件,具體的改善需求。因為項目建設周期短,職能部門的前期宣傳不夠深入徹底,且農民整體素質不高,接收能力也參差不齊,所以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各權屬單位響應不夠積極,參與度不高,甚至出現阻撓施工或故意破話工程設施的現象。
工程建設標準低,缺少后期管護和維修,工程設施破壞和淤堵嚴重。由于現有的農田水利工程大多數都建于改革開放以前,受當時技術的限制和資金的影響,工程建設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且管理制度和理念薄弱,經過長久運行,老化失修和破壞嚴重,水流通達效果差,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問題明顯,洪澇干旱來臨的時候問題尤為突出。
管護機制不健全,管護主體責任不夠明確。近年以來,雖然我國不斷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興建力度,新建了許多的農田水利工程,并且對已建工程設施的產權改革,但是任然沒有形成高效的農田水利管護機制。我國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以后,鄉鎮及村社集體統籌的功能逐步下降,很多由集體管理的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流于形式,存在管護主體缺失、責任不明確或無人管護的普遍現象。即使有部分農田水利工程有專人專職負責管理,由于項目管理經費較少,一方面管理人員薪酬較低,使得管理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管理水平也不高:另一方面工程維修養護經費基本為零。所以幾乎難以支撐工程設施的正常運轉。
三、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的思考與建議
為解決當下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業的抗災減災能力,針對以上提出的各方面問題,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以政府為主體,統籌聯動各職能部門積極參與,在努力爭取增加各級財政投入的同時,也要利用有限的資源,將投入的財政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整合水利、國土、農業、林業、財政等職能部門的相關項目資源,各部門間緊密溝通,統籌聯動,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亂、管理不變、形成合力的原則,共同提高農田水利的建設標準,推動土地效用最大化。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堅持以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為主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要讓群眾充分參與、表達,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最大程度降低項目推進的阻力,調動群眾參與建設和后期管護的積極性,發揮項目最大的綜合效益。
二是落實管護責任,建立健全的責任管護機制和實施細則,發揮項目建設長期效益。建后形成的農田水利資產要及時交付給工程直接受益單位和個人,并簽署工程管護協議,落實管護責任,并根據不同工程設施的特點,對不同功能的水利設施采取相對應的管護措施。充分尊重當地群眾的意愿,依靠群眾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條件之下,發揮良好的工程效益。注重管護人員的素質培養,通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和學習,不斷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加強農田水利的安全管理,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災害的侵襲的同時,也要防止個別的人為和牲口破壞。
三是深入加強行政和輿論宣傳力度。在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應深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力度,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做好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工作的重要性。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做到讓群眾充分參與、表達,認真聽取、收集、總結群眾意見,尊重農民意愿,最大程度降低項目推進的阻力,調動群眾參與建設和后期管護的積極性。且通過不斷地加強宣傳,打消群眾顧慮,充分參與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之中。
確保建設優質的農田水利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設監督管理體制,確保使其成為提高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質量的優質工程:同時要加強工程項目的后期管理和保護,使工程項目能夠充分長效的發揮綜合效益,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