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陳俊生頭腦一發熱,拋下原配羅子君,和凌玲走到一起。然而時間證明這個選擇有多糟糕:沒過多久凌玲的本性就暴露出來了,陳俊生天真地以為,她會像對待她親生的孩子一樣對待自己與前妻生下的孩子,直到遇到孩子上夏令營這件事,才讓他對凌玲有了清醒的認識。
凌玲給兩個孩子都報了夏令營,然而給自己的孩子佳清報的是5萬元的美國夏令營,給陳俊生的孩子平兒報的卻是8000元的國內夏令營。面對如此大的差別,陳俊生忍不住質問凌玲:你之前已經動過腦筋了,把我爸媽和平兒送到隔壁的房子里單獨去住……你這樣分別對待兩個孩子,我爸媽不說,不等于他們不明白,孩子不說,不等于他不知道你有分別心。
如果陳俊生懂得家庭經濟學,他就不會犯傻,到現在才明白這個道理了。
經濟學家發現,在各類博弈中,談判雙方都是經濟人,各自尋求最大化的利益回報。而在面對家庭問題時,我們卻不是遵循理性經濟學家所謂的博弈規則,而是使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規則,經濟學家把這類博弈稱為“親屬博弈”。
親屬博弈可以用加州大學富爾頓分校的西格爾教授提出的“內含適應性”理論來解釋:由于進化偏愛有助于DnA的傳播行為,所以人類自然希望擁有共同基因的有機體之間進行更多的合作,我們跟血親之間擁有某些相同的基因,從遺傳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幫助親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在動物世界也同樣遵循這個原則,白額蜂虎跟親兄弟姐妹分享食物的可能性,會大于與同母異父或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分享食物的概率。地松鼠看到捕食者逼近時,它們會為救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冒著生命危險發出大聲的警告信號,但如果對方是遠親表親,它們就未必會這么做。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肯里克教授說:人類家庭中的援助通常也是沿著基因分布進行的,人們遺囑中留下的財富,92.3%會留給家人,只有7.7%留給非家人;而在留給血緣親屬的財產中,有84%給了與本人有50%共同基因的親屬,14%給了共同基因為25%的親屬,而只有不到2%的財產給了共同基因在12.5%及以下的親屬。
電視劇中羅子君的母親也疼愛女兒的閨蜜唐晶,但是要在唐晶和女兒之間作出選擇,她毫不猶豫地站在女兒這一邊,畢竟她和唐晶沒有血緣關系。凌玲也未必是討厭陳俊生的兒子,但是卻不由自主偏向自己的親生兒子。
當然不是每個繼父母都有這樣的分別心,很多繼父母甚至會更關照疼愛對方的孩子,即便人品一般的陳俊生在這件事上做得也還公正,但是相關的統計數字卻讓人震驚:在美國,家長為親生子女支付大學學費要比繼生子女多5.5倍(和凌玲所支付的夏令營費用差別驚人相似);和繼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受到體罰的可能性比和親生父母生活的孩子多出40倍;親生子女和繼生子女都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繼生子女受虐待的機會比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親生子女高出9倍……
盡管文明的發展會減弱這種現象,但這些分別心卻是存在于我們的基因里(多數人仍然會像凌玲一樣)。不過反過來說,如果(準)繼父母對非親生的孩子真心好,那說明起碼在這件事情上他(她)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