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澤萍(遼河油田遼興油氣開發公司,遼寧盤錦124010)
元寶山氣田構造特征研究
郭澤萍(遼河油田遼興油氣開發公司,遼寧盤錦124010)
2005年在元寶山凹陷進行油氣勘探開發工作,先后7口獲工業氣流。元寶山凹陷構造復雜,勘探難度大,2008年之后,該區的勘探工作處于停滯狀態。為了擴大該區的勘探開發成果,必須對元寶山氣田構造特征進行系統研究。
構造演化斷裂
元寶山地區為一北東走向的長條形凹陷,東西兩側埋藏淺,中央部位埋藏深。東西兩側構造形態又有所差別,西側構造呈斷階狀,東側構造呈單斜形態,可將凹陷劃分為3個構造區帶,即從西而東分別是西部斷階帶、中央洼陷帶和東部斜坡帶。
西部斷階帶:
西部斷階帶是由F1、F3、F4、F8、F12等斷層組成由西向東節節下掉的斷階形態,為NE走向的狹長條帶狀。依附于該構造帶發育寶3、寶7等圈閉。
中央洼陷帶:
中央洼陷帶是元寶山凹陷的中心部位,為一長軸向斜構造,是元寶山凹陷的主力生油區。洼陷內發育斷裂背斜、斷鼻等多種類型的圈閉,且埋深適中,因而該構造帶成為元寶山凹陷油氣聚集最為有利的區域。
東部陡坡帶:
該構造帶構造形態也比較簡單,由東向西傾斜,有多個斷層在該帶發育。
元寶山凹陷早白堊世裂谷期發育歷經了四個時期。現將斷陷發育的四個時期分述如下:
(1)初始裂陷期
裂谷作用初期主要表現在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義縣組時期發育一系列北北東向大斷裂,沿斷裂大規模火山噴發,如沿元寶山凹陷西側分布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巖,厚度2500m,該套火山巖向東明顯減薄。
(2)快速斷陷期
自早白堊世九佛堂期,裂谷作用加劇,在海西褶皺系或上侏羅統火山巖系之上,斷裂活動驟然加劇,裂谷暴陷,裂谷的沉降速度遠大于補償沉積速度。在斷陷邊緣沉積扇三角洲平原亞相和前緣亞相等近岸端砂礫巖,在凹陷中部充填了以富含有機質暗色泥巖為主的非補償性湖相泥巖和扇三角洲前緣砂沉積。
(3)穩定沉降期
早白堊中晚期(沙海—阜新期)斷裂繼續活動,但活動強度有所減弱,裂谷沉陷減速。沙海期湖盆水域達到最大,在除凹陷邊部外的廣大區域沉積了一套湖泊相為主的細碎屑物質,此時沉降中心繼續向北遷移。阜新期隨著斷裂活動的進一步減弱,湖盆萎縮,水域縮小,充填了一套補償性沉積。發育了一套河流一沼澤相沉積。
(4)斷陷消亡期
阜新組沉積末期,區域抬升,區內阜新組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晚白堊世受區域沉降的影響,沿盆地邊緣斷裂及凹陷處又沉積了一套孫家灣組山麓相堆積,巖性為紅色、雜色砂礫巖。至此,元寶山洼陷基本形成。
根據本次三維地震資料解釋成果,元寶山地區斷裂系統比較復雜。按斷裂展布方向劃分可分為近SN向和近NE向二組斷裂,各組斷裂交織在一起。其中近SN向斷裂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北部,對凹陷北部的沉積和構造格局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近NE向斷裂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南部,是一組與凹陷東北邊界平行的斷裂,這組斷裂具有延伸長度較遠,垂向斷距較大,對凹陷南部構造格局起控制作用。
F1斷層:為元寶山凹陷西側邊界的控盆斷裂,NE走向,SE傾向,區內延伸長度約9.6km。具有發育時間長,延伸距離遠,早期活動強烈,中晚期逐漸減弱的活動特點,對元寶山凹陷沉積,特別是九佛堂組沉積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受F1斷層活動的影響,發育一系列斷層并形成一系列圈閉。
F2斷層:為元寶山凹陷中部的一條斷層,SN走向,傾向向東,區內延伸長度8.0km。該斷層將中央背斜帶切割為寶1斷裂背斜圈閉和寶1-氣3斷鼻圈閉。
F3斷層:為工區南部的一條近南北向斷層,延伸不長,與F1斷層相交。該斷層分割寶7塊和寶3塊。
F4斷層:該斷層與基本F1斷層平行,呈北東走向,延伸長度4.3km。
F5斷層:為元寶山凹陷東北部的一條斷層,SN走向,傾向向東,區內延伸長度4.8km。寶10背斜圈閉依附于該斷層。
F6斷層:為元寶山凹陷東北部的另一條斷層,SN走向,傾向向東,區內延伸長度5.6km。與F5斷層呈斷階狀。

圖1 研究區斷裂展布圖
元寶山凹陷為西陡東緩的不對稱箕狀構造,中央洼陷帶內發育有斷鼻、背斜等圈閉類型,是油氣成藏的有利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