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商丘 476100)
行為干預模式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健康行為及血脂指標的影響
楊春艷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探究行為干預模式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健康行為及血脂指標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治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基于此,觀察組實行行為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和血脂水平。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健康行為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較對照組,觀察組TC、TG、LDL-C較低,HDL-C水平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行為干預可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健康行為,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行為干預;非酒精性脂肪肝;健康行為;血脂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無過量飲酒史卻與酒精性脂肪肝有相似的病理性改變,病情會慢慢發生病理性變化,由脂肪肝到脂肪肝炎再到脂肪肝纖維化繼而轉變成肝硬化,病發群以女性為主,會引起肥胖、糖尿病、精神不濟等癥狀[1]。研究顯示,以行為干預方式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2]。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究行為干預模式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健康行為及血脂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治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8例,女12例;年齡34~68歲,平均(51.03±3.25)歲;病程1~5年,平均(3.34±1.04)年。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36~69歲,平均(52.64±3.19)歲;病程1~6年,平均(3.64±1.12)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包括指導用藥,保持健康飲食,忌煙忌酒。基于此,觀察組實行行為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宣教:入院檢查時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宣傳教育,講解該疾病發病因素和治療措施;②飲食管理:根據膳食結構“金字塔”,為患者建立營養均衡的飲食方案,控制熱量的攝入;③適當運動:疾病可引起肥胖,應在控制飲食的同時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消減脂肪。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包括保證充分睡眠的情況,合理飲食的情況,積極堅持運動的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血脂水平,即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高密度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健康行為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行為對比[n(%)]
較對照組,觀察組TC、TG、LDL-C較低,HDL-C水平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對比(±s,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對比(±s,mmoL/L)
組別 TC TG HDL-C LDL-C對照組(n=20) 2.03±0.32 5.75±0.46 1.52±0.34 3.46±0.37觀察組(n=20) 1.81±0.35 5.45±0.43 1.82±0.36 3.15±0.38 t 2.075 2.131 2.709 2.614 P<0.05 <0.05 <0.05 <0.05
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飲食密切相關,攝入過多熱量引起肥胖,增加脂肪肝發病率,肥胖可導致代謝紊亂,增加血脂濃度,形成高血脂,臨床上缺乏針對性藥物,因此,只能從患者飲食和行為習慣進行干預,控制血脂,保持體重[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健康行為高于對照組,血脂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表明采用行為干預模式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效果更好,遵循醫囑情況更好,在飲食與運動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病機制多與肝臟的胰島素抵抗有關,治療藥物也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治療肝病藥物為主,加以行為干預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體重,減少肝細胞脂肪堆積,提高治療效果[4]。行為干預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變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控制熱量的攝入,降低機體血脂,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通過鍛煉身體消耗體內多余脂肪,使機體代謝回歸正常,從而改善血脂水平[5]。通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在控制熱量的同時保持食物多樣性,提高患者認同度。通過選擇患者喜歡的運動方式,如飯后散步、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提高患者運動興趣,堅持長期鍛煉,達到康復水平[6]。
綜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行為干預,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血脂水平,恢復健康。
[1] 白志冬,王 煜,許 芳,等.行為干預模式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16,32(5):465-468.
[2] 付延玉,劉麗玉,李雨夢,等.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聚焦解決模式健康教育[J].護理學雜志,2017,32(7):81-82,92.
[3] 袁 穎,丁 芳.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16,30(27):3380-3381.
[4] 朱元媛,楊圣楠,樓青青.血脂指標比值對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預測價值[J].海軍醫學雜志,2016,37(5):445-448.
[5] 楊 旭,黃文貞,王秋玲,等.非酒精性脂肪肝飲食療法的研究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4):73-75,76.
[6] 翟慶慧,王 會,劉婉姝.綜合護理干預對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康復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8):2492-2494.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0.46.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