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新疆 烏魯木齊 )
中醫護理對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意義
張 敏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新疆 烏魯木齊 )
目的分析中醫護理對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中醫內科接受治療的RA患者21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各105例,對照組施行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施行常規護理+中醫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以關節疼痛評分及SAS&SDS評分結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醫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RA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應用及推廣。
中醫護理;類風濕性關節炎;生活質量
據醫學調查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RA)國內發病患者人數占RA患者總數的0.4%,而其中90%以上患者可在2年以內關節發生變形,或關節功能逐步喪失,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大幅度下降[1]。本次研究選擇在我院中醫內科接受治療的RA患者105例,施行常規護理+中醫護理干預,臨床效果良好,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中醫內科接受治療的RA患者21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各105例。對照組男37例,女68例,年齡41~85歲,年齡平均(64.35±10.33)歲;按照中醫辨證論治分析肝腎陰虛27例,腎寒證13例,濕熱痹阻18例,瘀血痹阻17例,寒濕痹阻30例。觀察組男40例,女65例,年齡42~82歲,年齡平均(64.70±11.08)歲;按照中醫辨證論治分析,肝腎陰虛25例,腎寒證17例,濕熱痹阻15例,瘀血痹阻14例,寒濕痹阻34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施行相同藥物治療方案,使用藥物主要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抗風濕類藥物以及非甾體抗炎藥物等。
對照組施行類風濕關節炎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施行常規護理措施+中醫護理措施,即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支持下開展護理工作。
1.2.1 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證多表現為面色蒼白,身形消瘦,關節肌肉不同程度萎縮,關節發生畸形,腫脹、疼痛,或可見筋腱拘攣,畏寒,舌質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護理上需嚴禁使用寒冷生涼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適當擴大具有補益肝腎作用的食物量。
1.2.2 腎寒證
腎寒證多表現為關節活動受限,或畸形冷痛,腫脹,面色蒼白,肢冷晨僵,神疲乏力,舌質較淡,舌苔白。在護理上可安排中醫按摩,囑咐患者注意保暖,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充足熱量的食物,注意患者病房內溫濕度,足夠溫暖,保證房間內光照良好。
1.2.3 濕熱痹阻
濕熱痹阻證多表現為關節活動受限,或發生畸形腫痛,關節內存有積液,舌質偏紅,舌苔白膩,脈象檢查結果為滑數。在護理上需盡量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或溫燥食物,多食用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注意患者病房內溫濕度,保證足夠清涼、干燥。
1.2.4 瘀血痹阻
瘀血痹阻多表現為患者關節腫脹呈現不同程度的腫脹畸形,活動受限,晨僵,或可見刺痛感,皮膚比較干燥,顏色暗淡,舌質紫偏暗,皮下存在硬結,檢查脈象結果為沉細澀脈。在護理上可安排中醫按摩,囑咐患者溫水泡腳,嚴禁使用寒冷生食、肥甘厚味以及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容易消化及清淡飲食。保證病房內光照良好,環境安靜。
1.2.5 寒濕痹阻
寒濕痹阻證患者多表現為畏寒,晨僵,患者關節病灶存有積液,并呈現腫痛及畸形狀,溏便,舌質淡,舌苔呈白膩狀。中醫護理措施可采用熏洗、熱敷,或拔罐,以及電針措施等,嚴禁涼服中藥湯劑,多食用辛溫散寒食物,注意病房內保暖,足夠干燥。
本次研究觀察指標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標準(ADL),SAS&SDS評分。其中ADL評分內容包括個人衛生、排便、更衣、移動、進食、床上運動、使用器具、認識及與他人交流等,滿分為100分,無法完成0分,能夠完成但需幫助為1分,能獨立完成但花費時間較多1.5分,能夠獨立2分;總分不足20分,完全需要他人幫忙,20~40分需他人較多幫忙方可完成動作,41~60分需要他們部分幫助方可完成動作,60分以上基本能夠獨立完成。SAS&SDS評分標準,判斷患者焦慮及抑郁程度,均可分成20道題,其中SAS標準,49分以下正常情緒,50~59分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標準,52分以下正常情緒,53~62分輕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較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及SAS與SDS評分入院30 d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及初入院時(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SAS與SDS評分(±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SAS與SDS評分(±s,分)
分組 ADL SAS SDS初入院 入院后30 d 初入院 入院后30 d 初入院 入院后30 d觀察組(n=105) 37.15±14.76 62.25±13.85 61.02±4.67 41.22±4.31 60.52±4.35 35.38±4.18對照組(n=105) 37.50±14.55 50.28±9.30 60.88±4.60 56.36±3.76 60.12±4.56 51.05±3.97 t 0.1730 29.2986 0.2188 27.1241 0.6504 27.8533 P 0.8628 0.0000 0.8270 0.0000 0.5162 0.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女性發病率偏多,致殘率居高不下,多表現為病情發展緩慢的關節炎,初期多見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或晨僵,隨著病情逐漸發展,可表現關節活動中度受限,關節疼痛劇烈,甚至無法活動,很多患者因此中斷功能訓練,晚期病情可見關節鄰近肌肉組織發生萎縮、肌無力以及關節功能大幅度下降等臨床表現[2-3]。在此期間,患者多半由于病情發展而出現緊張、焦慮、失望、悲觀,甚至絕望等消極情緒,對治療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4]。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過程中積極開展中醫護理,不僅可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支持下將患者分型后開展針對性護理,以緩解臨床表現,還通過護理人員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消除其負面情緒,促使其處理治療信心,提高其治療依從度,有利于優化生活質量,便于下一步治療[5]。
本次研究觀察組105例在施行常規治療及護理措施基礎上加入中醫護理干預進行干預,入院14 d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中醫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表現,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總之,中醫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RA患者生活質量,效果良好。
[1] 蔡 旭,肖劍偉,郭粉蓮,等.中醫護理對提高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02-405.
[2] 王瓊芬.類風濕關節關節炎的延續性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3):151-152.
[3] 金 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3(01):255-256.
[4] 王 冠,王曉非,龐亮亮,等.專科護士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及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2):293-295.
[5] 胡 欣.中醫護理在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中的臨床意義[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3(12):86-88.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0.51.02
張敏(1977.02.-),女,漢,甘肅人,大專,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內科臨床護理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