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翠,高 霞,鄒菊燕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眼科,江蘇 常州 213000)
探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在不同眼科疾病中的應用效果
張 翠,高 霞,鄒菊燕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眼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目的分析探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用于不同眼科疾病中的診斷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04月~2017年04月我院收治的眼底病變患者154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進行診斷,分析探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對眼底疾病的診斷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本次研究154例不同年齡段患者采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診斷的確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54例患者檢查共涉及眼科疾病種類包括視網膜血管病變、黃斑病變、視神經乳頭病變和脈絡膜病變;本次檢查過程中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5.19%(8/154)。結論 不同年齡、不同眼底病變患者采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均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且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少,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眼科疾病;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臨床診斷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早在1959年時開始應用于診斷患者眼底脈絡膜血管瘤,之后在臨床上廣泛用于眼底疾病的診斷和檢查,是目前臨床上對于眼科疾病診治的首選方法,對患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后評估均具有較大的影響[1]。但隨著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該方法對不同類型眼科疾病的診斷價值以及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受到廣大醫學研究者的關注。本文次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154例眼底病變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分析探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對眼底疾病的診斷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現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04月~2017年04月我院收治的眼底病變或者疑似眼底病變患者15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3例,女71例;年齡6~78歲,平均年齡(46.96±6.95)歲;病程3d~13年,平均(2.63±1.21)年;其中單眼發病98例,雙眼發病56例,共200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
所有患者在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檢查前,詳細的詢問了解患者的疾病史,確保患者均無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哮喘疾病以及嚴重藥物過敏等情況。對于高血壓患者檢查前控制患者的血壓范圍為150/100 mmHg以下;對于糖尿病患者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低于9 mmol/L。開始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前給予患者復方托吡卡胺眼液進行散瞳,當患者的瞳孔擴大之后,進行眼底照相。之后在患者的肘前進行靜脈推注給予10%熒光素鈉注射液的稀釋液5 mL,之后觀察5 min,當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時,調整患者的體位,固定患者的頭部,之后快速靜脈推注5 mL 10%熒光素鈉注射液的稀釋液,3~6 s之內推注完,之后對患者的雙眼進行交替連續攝片,縱攝片的時間為10~15 min。在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的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應的發生,造影結束之后叮囑患者休息20 min,若未發現不適癥狀即可離開。同時叮囑患者若發現皮膚、小便以及鞏膜發黃情況時,通過大量飲水促進造影劑的排出。
觀察患者造影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同時觀察不同年齡段患者眼科疾病診斷準確率和不同眼底病變檢查情況。
不同年齡段患者采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診斷的診斷率均較高,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眼科疾病確診率分析(n,%)
本次研究的154例(200眼)患者中確診患眼共182眼,確診率為91.00%;其中主要為視網膜血管病變和黃斑病變所占比例較高,見表2。

表2 不眼科疾病所占比例分析(n,%)
本次研究的154例患者實施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過程中5例患者出現惡心,2例患者發生嘔吐,1例患者出現皮疹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19%。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是目前臨床上用于眼科疾病診斷、治療和評估預后的主要檢查方法之一[2]。該技術主要是用于反映患者視網膜血管以及灌注情況的一項技術,在臨床檢查過程中可以將眼底鏡下的靜態形態學轉化為動態循環動力學進行觀察,因此,可以有效的檢查出靜態眼底檢查所未能檢查的眼底病變情況,進而促進眼科疾病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有助于臨床上對于眼科病變患者的治療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3]。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主要是通過快速靜脈推注制影劑,當熒光造影劑隨著患者的血液流動進入患者眼底血管時,采用眼底攝影機進行持續拍攝眼底的血管外染料輪回過程中接收激發光線發射出的熒光形態,進而觀察患者視網膜動態輪回的過程。該方法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眼底病變患者以及疑似患者154例進行研究,分析探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在不同眼科疾病診斷中的價值。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本次研究的154例(200眼)患者的確診率為91.00%(182/200),且眼底熒光造影檢查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眼科疾病患者中均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本次研究過程中患者眼底病變情況主要為視網膜血管病變(53.30%),其次為黃斑病變,占24.73%,視神經乳頭病變(9.89%)、色素上皮病變(6.04%)、脈絡膜病變(3.85%)。在本次研究過程中共有8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9%。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熒光造影劑所致。目前,臨床上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過程中選擇的造影劑最常用的為熒光素鈉,該物質進入人體之后,60%~80%與體內的血漿蛋白進行結合,其余20%游離在血液中,不參與機體的代謝,主要是經過尿液排出,少部分經過肝臟由膽汁排出[4]。通常情況下,人體在24 h之內可將其排出,且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良好,但是部分患者仍會發生嘔吐、惡心及皮疹等不良反應。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物質導致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機制尚不十分情況,造影之前經過皮試試驗以及口服抗過敏藥物均不能預知患者是否會發生不良反應,但患者不良反應多為一過性的輕度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用于不同眼科疾病診斷中均具有較高的診斷率,且患者不良反應交輕微,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1] 廣東省眼底病影像診療中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廣東省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操作技術規范專家共識(2015年)[J].廣東醫學.2016,37(12):1789-1791.
[2] 葛 蕓.配合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技術的護理體會[J].哈爾濱醫藥.2015,35(2):165-166.
[3] 陳長征,許阿敏.提升超廣角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術應用水平,深化周邊眼底特征觀察及臨床意義研究[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7,33(1):7-9.
[4] 李 知,任 耘,鄒 莉.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在不同眼科疾病診斷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4,57(12):2637.
R473.77
B
ISSN.2096-2479.2017.40.92.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