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春錦,聶孟迪,郭志娟,魏國清
(華北理工大學a.臨床醫學院2013級; b.附屬開灤總醫院心內科,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地區農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情況調查
柯春錦a,聶孟迪a,郭志娟a,魏國清b
(華北理工大學a.臨床醫學院2013級; b.附屬開灤總醫院心內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了解唐山農村地區居民對急救知識的掌握和急救技能的操作能力,為建立建全我國農村地區的急救系統提供參考。方法抽取唐山楊柳莊鎮4個村村民450人,對其進行“農村地區常見的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問卷調查,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結果450名受訪者收回有效問卷400份。受訪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學歷達89.75%。急救知識的知曉率位于前五位的分別是:急救電話(94.75%)、觸電的現場急救(34.00%)、心跳及呼吸停止的判斷方法(31.00%)、有機磷中毒的救治(25.50%)、如何救治溺水的傷員(21.75%)。急救技能操作的合格率位于前五位的分別是:急救電話(94.99%)、心跳及呼吸停止的判斷方法(80.65%)、觸電的現場急救(79.41%)、心搏驟停時按壓與呼吸之比(75.00%)、有機磷中毒的救治(61.76%)。非常渴望掌握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者占78.5%(314/400)。結論農村地區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嚴重匱乏,急救體系建設十分不完善,應開展急救知識的普及以及技能操作的培訓,提高農村的急救水平,減少意外死亡率。
農村居民; 院前急救; 技能操作; 普及; 楊柳莊鎮,唐山,河北
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居民疾病結構體系有著顯著變化,每年農村地區的意外事件發生率逐年增高,院外突發事件在逐年增長,人們對院前急救知識極為需求[1],再加上我國的急救體系普及起步較晚[2],提高農村居民對急救知識的掌握和急救技能的操作能力勢在必行。筆者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對唐山楊柳莊鎮楊柳莊村、東上午嶺村、西上午嶺村、七家峪村民進行“農村地區常見的突發事件或疾病”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調查對象
隨機抽取唐山楊柳莊鎮楊柳莊村、東上午嶺村、西上午嶺村、七家峪四村村民450人作為調查對象。四村共計2836人。
1.2問卷設計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設計語言通俗易懂,調查內容為生活中常見。問卷分為二部分:1)一般情況,即基本信息,包括性別、文化程度、年齡、職業類型等;2)對農村常見突發疾病或事件的基本急救知識掌握情況、急救應急措施及需求情況。
急救知識知曉率=急救知識回答正確人數/總答題人數;急救技能操作合格率=操作演練正確人數/急救知識回答正確人數。
1.3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Epidata軟件雙份數據錄入,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450份問卷,回收43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00份,有效率為88.89%。受仿者基本情況見表1。由表1數據分析可知,受訪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學歷達89.75%。
2.2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的掌握情況
急救電話,知曉率和合格率都達到95%左右,而其他急救知識在農村的普及率較低,詳見表2。農村居民希望掌握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的程度:非常渴望占78.5%(314/400)、渴望占10.75%(43/400)、一般占6.75%(27/400)、不在乎占4.00%(16/400)。

表1 受訪者基本情況 n=400

表2 受訪者對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n=400
3.1現狀分析
我國農村每年突發疾病或事件在逐年增長,常見的比如心跳驟停、氣管異物進入、CO中毒、有機磷中毒、溺水、車禍導致動脈出血等[3-4],我國每年因為小孩或者老人發生氣管異物致窒息死亡大部分是發生在農村[5]。本調查結果顯示,急救知識在農村的普及率是很低的,具體到實踐操作時知道的就更少,如只有5%的人知道猝死的全程急救理論,然而5%人當中只有60%的人知道如何正確操作。甚至有人采取錯誤的方法,更為嚴重的是有人采取農村所謂的土方法或者自身經驗。另外,理論回答和操作能夠一對一都正確的項目沒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為:1)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識不夠,認為突發疾病和事件離自身很遠;2)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醫療設施也落后,待遇不高,基層醫院缺乏醫學類專業人才;3)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為兒童、婦女、老人,他們文化程度偏低,學習能力差,再加上老人接受新概念新思想困難,思想比較保守,多以經驗來應對突發事件;4)我國每年對農村地區醫療投入不少,但嚴重缺乏有力的監督,沒有真正落實到地方醫療建設[5]。
農村居民急救知識嚴重匱乏,且實踐操作能力很差,處理方法大多不科學,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操作確實亟待提高。相比以前,雖然臨床技能仍然很欠缺,農村居民的急救知識有所提高,人們對醫學知識越來越渴望[6]。
3.2建議
1)最重要的是要普及增強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急救知識和技能,意識有了提高,居民的自覺性和依從性隨之提高。2)調整我國醫學生的培訓和就業政策,盡量均衡醫療資源的分配。我國目前采用的是“雙軌制”的住院醫師培訓,即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與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模式并存。而要保障地方基層單位合格醫學人才輸送,應調整我國醫學生的教育培訓模式,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畢業后醫學教育制度,其次,動員和鼓勵醫學畢業生走向基層,服務基層,提高基層一線工作者的待遇和地位,以解決農村地區或貧困地區的醫療資源缺乏的狀態。加大上級醫院對下層醫院的扶持和援助,下達義務性下鄉急救技能培訓工作。3)政府應加大急救知識的宣傳和投入,建立建全居民可以反饋和投訴的強有力監督部門。4)采取多種形式渠道的培訓方式。利用電視雜志、網絡、課堂資源等渠道增強居民的急救應急能力,提高急救技能。具有培訓資質的機構和人員定期下鄉宣講急救知識培訓或者急救模擬演練等,真正落實到居民可以實踐操作。5)提高培訓人員的責任意識,并組織相關的考核,保障培訓效果;強制要求特殊工種人員接受急救培訓,如運輸行業人員、司機、礦工以及留守婦女等。另外,各村或小組公布一些獲得專業培訓人員的聯系方式,以便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及時聯系求助,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害。6)幫人就是幫自己,提倡居民積極獲取急救知識,掌握急救操作技能;明確急救單位及其人員在重大災害發生時應承擔的責任。
[1] 段昌新,史淑霞,李進偉.甘肅省農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識現狀及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1):77-78.
[2] 史曉偉,張新定.國內外現場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的現狀[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6):2961-2963.
[3] 陳靖.社區居民心肺復蘇知識調查及其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4,19(13):72-73.
[4] 杜成芬,湯詠梅.社會公眾急救知識培訓內容及方法探討[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1,29(4):219-220.
[5] 袁江輝,曾艷,洪慧中,等.院前急救培訓對農村居民急救知識水平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9(1B):210-211.
[6] 洪梅.談院外急救知識的社會普及[J].職業技術,2012(7):131-132.
(責任編輯:羅芳)
R193; R459.7
A
1009-8194(2017)08-0092-02
2017-03-24
河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X201610081042);華北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X2016042)
魏國清,副主任醫師,E-mail:465495457@qq.com。
10.13764/j.cnki.lcsy.2017.0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