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有所提高,很多人注重養生,中藥進補也受到了大家的推崇,近幾年社會上更是掀起了進補的風氣。有些人是通過去醫院咨詢大夫,有些人是通過電視節目中專家的介紹,當然,也不乏自己在網上根據自己癥狀搜索藥方的。這些進補方式是否正確?中藥補藥有哪些?每一味補藥的功效是什么?什么人需要進補?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主任李曉林。
記者:李主任,您好!現在很多人都會選擇中藥進補,但每一味補藥的功效有很大區別。從功效上講,補藥主要分為哪幾類?
李曉林:對于補藥,中醫里是有嚴格區分的,大致分為四類: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氣藥有:黨參、人參、太子參、靈芝等;補血藥有:當歸、白芍、阿膠、龍眼肉等;補陰藥有:熟地、麥冬、石斛、女貞子等;補陽藥有:附子、肉桂、鹿茸、枸杞子等。
記者:了解了補藥的分類,百姓可以根據癥狀自行選擇補藥嗎?
李曉林:并非如此,因為每一味補藥的效果不是單一的,例如,鹿茸主要用于補陽,但也有一定的補陰作用;阿膠主要用于補血,但是也可以補陰。在不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前提下,如果單純地選擇一種功效的補藥可能會造成人體一方面補起來了,而另一方面卻出現了虧損的狀況。
▲李曉林主任為患者號脈診斷
記者:補藥也是藥,吃多了也會對人造成一定影響,服用補藥的藥程如何控制?
李曉林:中醫認為,只有“虛證”才需要吃補藥,而“實證”絕對不可以吃補藥。服藥的時間長短要辨證看待,如果判斷為“虛證”,如氣虛、血虛、陽虛或者陰虛,一般短期內是補不上來的,至少要服用1至2個月。而且補藥不能補得太快,因為藥量用大后就會出現上火的癥狀。此外,也不可以長時間服用,例如補氣和補陽類藥物,吃藥時間長了容易上火,女性表現為起痘,男性表現為燥熱,小孩則會流鼻血,老人會出現不踏實、脾氣大等癥狀;而補陰和補血藥,經常吃會出現食欲不振,進而導致體力差、睡眠質量下降等。
記者:李主任,您剛才提到只有患有“虛證”的人才能吃補藥,如何才能判斷是否為“虛證”?正常人吃補藥又會出現哪些問題?
李曉林:“虛證”是指因體質弱、久病、出血、失精或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導致出現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體乏力等。“實證”是由于病人體質向來強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者因為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表現為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一般人認為“虛證”可能就是累了、疲乏、氣短、嘴干、大便稀、厭食或者失眠等癥狀,實則不然,這些癥狀很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壓力、疲勞、生理期等)引起的。例如上火,也可能引起這些“虛”的癥狀,把火泄出去就可以,再如炎炎夏日,人感覺身體疲乏、頭暈,但是只要到了涼快的地方就立馬好轉。需要注意的是,生產后的女性雖然身體虛弱,但卻不應進補,只能喝粥,吃清淡的食物。因為剛生產結束,脾胃功能變得特別弱,接受不了補藥。是否是“虛證”,老百姓自己很難判斷,不是有經驗的中醫大夫也很難判斷出來。
正常人不需要進補,例如一個臉紅撲撲的小女孩,臉上起了青春痘,但是出現體虛無力的癥狀,可以通過疏肝調氣來緩解癥狀,這種情況下如果吃補藥會適得其反。如:果實在想補,可以吃藥食同源的東西,如:山藥、桂圓、大棗、芡實、蓮子等。但即便是藥食同源也不一定合適,比如大棗和桂圓,吃后很容易上火。再例如特別瘦弱的人,并不是體虛,反而是因為體內有火,體質學說把人的體質分為9種,這種愛上火的人屬于木性人,性子急,較耿直,做事認真。木性人不適合進補,否則更會激發其體內的火。如果是身體狀況還不錯的人,只是有一些“虛”的癥狀,進行調補即可,例如用黨參、白術健脾、補血、補陰或者補陽,但同時一定要加入調理氣機、化食、調血、祛痰類中藥,這樣才可以起到進補的效果。否則,單方面進補的話,會使人變得燥熱或者更加虛弱。
記者:補藥是否也像西藥一樣存在配伍禁忌?
李曉林:補藥和西藥不一樣,西藥有明確的配伍禁忌,而補藥沒有,都是辨證的。例如血虛或者陰虛,理論上不應該用附子、肉桂等熱藥、燥藥,實則不然,有時臨床上恰恰相反,不加補陽的藥,血虛、陰虛就得不到改善。中醫講,有火烤著,水才能蒸騰起來,氣才能夠活動,陰陽才能糾正。此外,一般認為人參和蘿卜不能一起用,但也不一定,蘿卜有助于促進胃腸功能的改善,人參的吸收反而會更好;也有認為附子和半夏不能一起用的,但我經常這樣用,漢代也是這樣用的,二者合用,脾胃功能會更好。所以,補藥沒有什么是相互沖突的,只是是否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記者:現在很多人都在看養生類節目,甚至根據節目中一些專家提到的藥方自行進補,對于這種現象您怎么看?
李曉林:古人已有進補意識,現代人對進補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識也在提高,再加之政策上可以報銷一部分,進而形成了大肆進補的風氣,其實這并不是一種好的風氣。進補可以理解,但是需要謹慎。只有“虛人”才需要進補,若沒有“虛”的癥狀而一味補虛,可能會造成郁滯更厲害。很多人會通過書本、網絡或者電視節目判斷自己的癥狀,可能會認為自己體質虛弱,去吃一些補藥,這樣很容易造成上火或者郁滯。一日三餐健康飲食,保證睡眠,適當活動,保持心情愉悅,這就是最好的補藥。現在不比以前的艱苦條件,以前的人是真虛,現在的人也虛,但大部分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的著急上火,進而出現郁滯。所以對健康人群而言,不吃補藥就是最好的補藥。如果是生產完一段時間以后、患重病或者因疲勞過度確實虛了,可適當進補。
中醫講究辨證,氣血陰陽是相互聯系的,標準上雖然分得清楚,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它們之間是互相混雜的。如果不注意的情況下,只補一個方面,就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出現其他狀況。首先,是哪個方面虛,氣虛、血虛、陽虛或者陰虛,哪個方面虛得更多,這個尺度不好把握;其次,如果有郁滯,到底是氣滯、血淤、濕阻或者痰凝,這種情況也難以掌握;再者中藥進補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同時,中藥具有偏性,例如針對氣虛,何時用黨參、何時用黃芪、何時用肉桂或者附子,難以掌握,這完全根據大夫的經驗。山西有一位大夫叫李可,他用附子會用到90g或者180g,而規定只能用3g至6g,一般人絕對不敢用他用的量,而他有經驗,如何煎、煎多久都有嚴格的控制,雖然用量這么多,但的確非常有效。中藥書本上有規定用量,但是到底用多少,怎么用,都是根據大夫的經驗。
現在宣傳的進補,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實際上是一種宣傳和商業效應。比如《養生堂》節目,每上一個專家都會提到一個方子,老百姓看到之后就會一擁而上,按此自行服用,這未必是好事,在接受這些方子的時候要謹慎。在古代,藥也稱為毒,是有偏性的,吃多了終究是不好。現在進補的風氣太重,應該殺一下。再者,中醫是一門“貴族醫學”,講求的是一對一服務,要經過望聞問切去判斷一個人的情況。一個方子不能包治百病,一個人吃同一個方子就可能出問題。也許吃完會有好轉現象,但是也許會帶來無形的損傷。簡單的上火、起痘,這是可以看到的癥狀,如果問題出現在體內是很難發覺的,臟腑功能會受到損壞。中醫是一門科學,不是隨便一個人拿來就可以用的。要多掌握養生方法,而不是了解補藥。俗話說:“人的命天注定。”其實這不是迷信。什么是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大地生長的東西,而不是什么新奇吃什么。正確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補藥。順四季變化,古人講:“順四時則成,逆四時則亡。”夏季少吹空調,吹空調不利于體內毒素的排出,冬季注意保暖。
《黃帝內經》載: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講人依靠真氣存活,而如何讓真氣更好地存留,要求人內心平靜,不要把所有事情放在心上,保持內斂,不張揚。真氣留存,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擾。真氣是有限的,用補藥只是促進真氣,而沒有補充真氣。只要動就會消耗真氣,所以要保證睡眠,心情愉悅;保持恬靜的狀態,戒驕戒躁;飲食清淡,避免上火。也可以選擇下班散步,上班走路和下班散步的效果是不同的,上班的時候人處于緊張的狀態,得不到調節,而下班后整個人處于放松的狀態,此時散步有益身心。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講究恬靜、低調,而不是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