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花果飄零,迎風自植

2017-11-03 15:39:41錢林森
華文文學 2017年5期

摘 要:法蘭西華裔院士,著名學者兼詩人、小說家、藝術批評家程抱一——弗朗索瓦·程(Fran?觭ois Cheng),是當今法國華裔法語文學界旗幟性人物,他的出現,是近代中法文學與文化交流、碰撞、匯融的產兒,是20世紀下半葉華裔法語文學的奇葩,堪稱中法文化關系史上的“奇跡”。本文嘗試從跨文化研究互識與對話的視角,結合程抱一先生半個多世紀藝術與生命探索的漫長歷程和輝煌實績,力圖考析這位飄零、苦思的求索者、創造者,如何始終恪守開放、變通的中華母體文化體系,又廣攬四方文化,擇優收納法國文化精髓,致力于中法文化的交流和匯通,不斷充盈自己的學術生命和文學生命,靈根自植,從而在精神探求和藝術創作中實現了這兩種文化優秀部分的完美結合,譜寫出中法文化關系史頁堪稱“奇觀”的新篇章。

關鍵詞:中法文化;對話匯通;藝術突破;生命提升;文學奇葩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7)5-0012-12

風自四方來,我愿沐浴其中,尤其是來自法蘭西的文化之風。

命運安排我,從生命的某個階段開始,成為駕馭漢語和法語兩門語言的艄公。這是否完全是命運之使然呢?難道其中不也包含一點我自身的意志嗎?總之,我曾試著迎接挑戰,以我的方式駕馭起這兩門語言,直至從中收獲奇特的碩果。

——Fran?觭ois Cheng, Le Dialogue: Une passion pour la langue fran?觭aise

20世紀是人類集體劇變的20世紀,是東西方作家自我放逐、遷徙,漂泊、求索,“花果飄零,靈根自植”的時代,是中法文化、文學日趨親密交流、碰撞、互動的新世紀:當法蘭西一代東游求索的詩人克洛岱爾(Paul Claudel, 1868-1955)、謝閣蘭(Victor Segalen, 1878-1918)、圣-瓊佩斯(Saint-John Perse, 1887-1975)和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 1899-1989)先后親臨華土,竟相采擷中國題材,為法國文壇帶來新的想象、新的詩情、新的風景和新的氣象時,西漸法國本土的中國作家,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陳季同(Tcheng-ki-tong,1851-1907)到盛成(Cheng Tcheng, 1899-1996)、戴望舒(1905-1950),從程抱一(Fran?觭ois Cheng,1929-)、周勤麗(Chow Ching Lie,1936-)、到亞丁、高行健、戴思杰(Dai Sijie,1954-),乃至更年輕的山颯(Shan Sa,1972-),卻在西方文化圈內,提取中外文化精髓,塑造新的文學形象、創建新的文學——華人文學(華裔法語文學),他們以自己的文化實踐和創作實績,直接參與法國文學和世界華人文學的建構,構成了法國文苑的一個獨特景觀,為民族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拓開了一片新天地。在20世紀法國華人法語文學世界里,“腳踏東西文化,手寫宇宙文章”的“學者型”的詩人、小說家、藝術批評家,華裔法蘭西院士弗朗索瓦·程(程抱一),無疑是這一領域里旗幟性的人物,其深厚的中外文化學養,包容、匯通的心智才具和獨樹一幟的藝術創造,成全了他作為近世中法文學文化交流中最佳媒介、使者和旗手,他對異質文化的“洞觀”與容受,對中華母體文化的發掘和利用,及由此而促成的東西(中法)文化文學深層次的對話與融合、提升與創新,堪稱20世紀中法文化和文學關系史上一大“奇觀”,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贊嘆、研究與思考。

一、飄泊、求索、對話、溝通:

程抱一駕馭漢語和法語的奇遇

程抱一——弗朗索瓦·程(Fran?觭ois Cheng,1929-),本名程紀賢,筆名程抱一,弗朗索瓦·程是他上世紀70年代用法語寫作、思考,皈依法國的名字,祖籍中國江西南昌市,1929年出生于山東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生性酷愛自然和藝術。少年時代歷經戰亂的磨難,在抗日烽火中穿越大半個中國,十五歲那年(1945年),他畢業于重慶一所中學,在那里,結識“七月詩派”詩人,“發現了文學的魅力”,使之立志日后要成為詩人,開始大量閱讀中國古代和當代著名作家作品以及英、德、法、俄著名作家作品,1947年到南京大學學習英語。1948年獲得了赴國外留學兩年的獎學金。法蘭西文學藝術的無盡誘惑,使他選擇了法國,1949年旅居巴黎,由此開啟了這位中國19歲文學少年飄泊、求索、創造的生命旅程。程抱一作為20世紀中法文學文化交匯創新的旗手,起步于50—60年代以母語(漢語)為伴,專攻習得語(法語),堅守10年“苦修”、積累期,成名于70—80年代用法語寫作、思考的創發期,至20世紀90年代以降,邁向創造和生命的巔峰。

程抱一寄居巴黎的頭十年(1950-1960),是其無根飄泊,“失語”、焦慮的十年,是他“朝圣”、“苦修”、積累的十年。在初涉異鄉的頭十年中,他飽嘗了難以言說的無根飄零之苦:除卻任何一個流浪者最初所感受到的“被遺棄的痛苦、物質的匱乏以及心靈的孤單”①,更有“無語”、“失語”的精神折磨與煎熬。他后來告訴人們,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跨出國門之后,他“確實很沮喪”:“我不知道中國會把大門如此緊密地關上。自從我17歲開始埋頭于詩歌藝術以來,我就不可能致力于一種個人的創作。既不能用法語,因為我對它的掌握還差強人意;也不能用漢語,因為我已沒有可能重新投入到中國的現實之中”,事實上他成了“一個‘失語的人”②。這這種境況,對一個不遠萬里前來“尋夢”(文學夢)的探求者、流浪者來說,其無根飄泊的痛楚,不難想見,而這對一個視詩歌為語言的尖端表現,視語言為“神圣”、為“人類榮耀”的真正的創造者來說,其精神痛苦更是切膚深重的。面對這“無語”生存的境地,飄零的花朵,何以能落地生根,靈根自植呢?重中之重,當是語言的突圍:跨越東西方語言的壁壘,尋求母語(漢語)和獲得語(法語)的對話與溝通,熟練地駕馭寓居國語言文化。寄居巴黎的整個50年代,乃至60年代大部分時間內,程抱一所做的一切,就是攻克這語言的堡壘,尋求漢-法這兩門語言的對話與溝通,奮力從“失語”、“無語”的生存絕境中突圍。他像一個真正的“西方的朝圣者”③,虔誠地叩拜每一座知識的殿堂:他進法文協會(Alliance fran?觭aise)專攻法語,心無旁騖,直至取得合格的文憑;在巴黎索邦大學和法蘭西學院選修所有和文學有關的課程;去圣·熱納維埃夫(sainte-Geneviève)圖書館苦讀,從柏拉圖、柏羅丁、帕斯卡、席勒、克爾凱郭爾、伯格森……到偉大的神秘主義者圣·奧古斯丁、圣·泰雷茲、圣·讓·德拉克魯瓦……廣泛而系統地吸取西方文學和文化。經過寒窗十年的“苦修”,他終于慢慢掌握了法語這門新的語言,才得以在法蘭西這塊寬容的土地上逐步立下根來。這個無根漂泊的“異鄉客”便開始融入一個全新的異質文化里,獲得了一個全新的生命,就象世界重新開始一樣:“從此,自然而然地,我便摯愛上了收養我的語言法語。經歷著一種語言的奇遇”④——程抱一后來這么深情地告訴我們。程抱一飄泊求索,落地生根的道路,充分表明:惟其擁有豐厚的中法文化知識的積累,這才能使他日后成為游弋于東西兩岸的“艄公”(passeur),“把法國優秀文化介紹到中國,把中國好的東西帶到法國來,把兩國的文化精品運過來,運過去?!雹荩洚斨蟹ㄎ幕涣髯罴咽拐?;惟其成為熟諳法漢兩門語言的艄公,才能使他開創出一個跨文化互動對話的學術場地和藝術創作的新天地,進行中西(中法)文學文化深層次的對接與融合、提升與創新,使之得以沐浴四方文化,靈根自植,在精神探求和文學藝術創造實現法中“這兩種文化最優秀部分的完美結合”⑥,適逢其會地成為20世紀中法文學文化匯通創新的旗手。endprint

1960—1970年,是程抱一嘗試用習得語(法語)思考寫作的創發初期。1960年,他得漢學前驅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等的賞識和提攜,在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校擔任哲學家加斯東·貝爾杰(gaston Berger)教授的助手,同時用母語寫作、翻譯法國現代詩作,在臺灣和香港報刊發表,后結集《和亞丁談法國詩》、《和亞丁談里爾克》在臺灣出版。1963——1968年,他進巴黎中國語言中心師從著名語言學家李嘉樂(Alexis Rygaloff)從事語言學研究,在后者指導下,出色完成碩士論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結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和克麗斯特娃(Julia Kristeva)所發現,此后又得雅各布森和列維·斯特勞斯的贊許,因而逐步進入法國知識界名流,并由此被引入與巴黎文化精英對話:他與拉康(Jacque Lacan)、德勒茲(Gilles Deleuze)、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米修、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格里馬斯(Julien Greimas)等法國文化精英的對話,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其中與精神分析學大師拉康長達四年之久的對話,堪為中法文學關系史上的盛舉。1979年5月在巴黎結識來訪的我國著名詩人和散文家徐遲,在后者主編的《外國文學研究》發表法國著名詩人如波德萊爾、蘭波、阿波利奈爾、夏爾、米修等譯作和系列論文,后來又結集《法國七人詩選》在大陸出版,成為海峽兩岸從事外國(法國)文學和中法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國學者必讀論著。與此同時,他還致力于中國文藝作品的譯介,一如勤勉的“艄公”,將中國優秀的文化精品源源不斷地載運到法國:他翻譯過現代作家老舍的《駱駝祥子》;譯介過中國古詩,特別是唐詩宋詞,這些古典文學精髓;介紹過中國繪畫、書法等對西方人最具魔力的傳統藝術,在法國和西方文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1970—1980年,系程抱一駕馭法語從事創作,著述立說,一舉成名的時期。從70年代起,他先在巴黎七大,后在著名的東方語言學院執教,同時開始用法語寫作和思考。1970年,他在巴黎出版第一部詩學著作《張若虛詩歌之結構分析》⑦,這也是西方用結構主義解析中國古典文學的第一部法文著作,它一問世便引起了巴黎學界的注意。自此以后,他便以皈依法語的名字弗朗索瓦·程著述,于1977年和1979年發表《中國詩語言研究》和《虛與實:中國畫語言研究》⑧這兩部標志性著作,它們的問世使作者得以直接躋身法國主流文化,成為匯通中西的知識精英,在歐美學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標示著其學術生涯和藝術探索已步入黃金時期。從80年代起,他致力于中國古代畫家和繪畫藝術研究,在巴黎出版了一系列中國詩畫和書法的專題論著,如《想象的空間:千年中國畫選》(Lespace du rêve, mille ans de peinture chinoise, 1980)、《云水之間,仿中國詩歌集》(Entre source et nuage, la poésie chinoise réinventée,1989)、《神氣》(Souffle-Esprit, 1989)、《筆法天才朱耷》(Chu Ta, le génie du trait, 1989,1999)、《石濤,生命世界之真味》(Shitao, la saveur du monde, 1998)、《詩句從何噴涌》(Doù jaillit le chant, 2000)、《氣變為符號》(Et le souffle devient signe, 2000)等多種著作和譯作,其中《石濤,生命世界之真味》獲馬爾羅藝術獎。

程抱一不僅僅是個富有創造性的學者,也是一個充滿激情和才情的詩人、小說家,他的文學創作,一如他的學術研究,同樣具有一種“奇異”的創發力,自8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至新世紀之交進入佳境。1989年,他在巴黎發表第一部詩集《樹與石》(De larbre et du rocher),此后便一發而不可收,不斷歌唱,迄今為止,已發表的主要有:《永恒的季節》(Saisons à vie, 1993)、《36首愛情詩》(36 poèmes damour, 1997)、《托斯卡情歌》《cantos toscan,1999》、《雙歌》(Double chant, 2000)、《誰來言說我們的夜晚》(qui dira notre nuit, 2001)、《夜》(La Nuit, 2005)等8部詩集,其中《雙歌》還榮獲羅歇·卡約斯獎,2005年,以全部詩作選集《萬有之東》(A lOrient de tout,2005)入選《伽利馬詩叢》(Poésie/Gallimard),進入法蘭西詩人至尊的殿堂,這在法語語系華人文學世界實屬罕見。1998年程抱一在巴黎發表第一部法文小說《天一言》(Le dit de Tianyi),這部歷經作者12年心血寫成的作品一問世,便受到法國文學界和讀書界的歡迎,榮膺法國最高文學獎之一費米娜獎,發行數十萬冊,還有多種文字的譯介,在歐美和東亞廣泛流傳。2002年,他發表第二部小說《此情可待》(Léternité nest pas de trop),延續了他首部小說人世間的激情和生命拷問的主題。小說創作大獲成功,使潛心學術探究的程抱一從書齋中脫穎而出,成為法國和歐洲公眾所注目的文化名人。2002年2月,法國科學院鑒于抱一先生準確完美地使用法語創作,成果卓著而授予他講法語人士大獎,6月13日他又以絕對多數票入選法蘭西終身院士,成為四十位“不朽者”之一,為歷史上躋入法國這“不朽者”之列的第一位亞洲人。2003年6月10日,當法蘭西學院向程抱一授予院士寶劍這一至尊榮譽時,這位在法蘭西文化沃土上跋涉、馳騁半個多世紀的東方探索者,摯情滿懷地說:“終歸有一天,有一個人,在世紀更迭流逝之后,從歐亞大陸的彼端,崇文如圣的古老中國前來,來到這座殿堂,向一個西歐文明前衛國家最高文化代表致敬。這一天當是今天,而這個人,他所能引以為榮的不過是愛好地主國的語文,到了將之變為自己骨肉的地步。這是一個奇跡,是因了各位才得以出現的奇跡”。endprint

毫無疑問,程抱一的道路和成功,堪稱中法文化關系史上的一個“奇跡”。創造這個奇跡的奧秘在于,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法文化的對話和溝通,首先是對中法語言文字的激情和匯通。2002年程抱一在巴黎出版一部《對話:對法語的一份激情》(Le Dialogue, Une passion pour la langue fran?觭aise)⑨的新書,向我們揭示了作者探索攀登,創造奇跡的個中奧秘。他在這部言說自我的新作中,開宗明義地告訴讀者,是命運的安排,使其從生命的某個階段開始,便“成為駕馭漢語和法語兩門語言的艄公”;他嘗試著迎接挑戰,以宗教般的虔誠和他所特有的方式,“駕馭起這兩門語言”,在漫長的“朝圣”的道路上緩緩跋涉,經歷著一種“語言的奇遇”,“直至從中收獲最奇特的碩果”,那么,這位不倦的探索者,卓越的創造者,到底是如何從養育他的漢語世界,那豐美的家園出發,“一步步,有時又是幾步一跳地”進入法語世界,直至登上法蘭西文化至高殿堂呢?就讓我們傾聽他娓娓道來吧!

他首先告訴我們,收養他的法語和母語(漢語),作為東西方兩個古老文明的載體,中法兩個“偉大的語言”,承載了太多的、不同的“歷史與文化沉淀”,“彼此間橫著太多的差別”。他在無根漂泊的頭二十年內,甭說“駕馭”這兩個“本質迥異”的語言,即便對其中法語的把握,就經歷過何等“無言”、“失語”的煎熬;即便對兩者作最終的選擇,也已承受多么難以割舍的痛苦,在生命中,“充滿了矛盾與撕裂”。因為,任何一個“特定的語言體系總是在自己四周樹起嚴密的壁壘”,對一個“不生活于其中的人來說都是難以逾越的”,何況是體系嚴密、錙珠必較的法語!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不單是“一項機械記憶”的工作,乃要調動起學習者的“身體、頭腦、所有理解與想象的能力”,他所學的不只是一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是感覺、體驗、推理、反駁、判別、乞求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一門外語,就是掌握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而對于任何一個遠離故鄉、飄泊異國的流浪者來說,其最初所遭際的困境正在于此;他所感受到的被遺棄的痛苦和心靈的孤單,正在于這種新的“生命存在的方式”的缺失,即法國20世紀偉大詩人瓦萊里所說的“神圣的語言,人的榮耀”的缺失。而失去了“語言—榮譽”,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合法性”,因此,他總是掙扎在對往昔的思戀和對艱難現實的承受之中,他的痛苦無人可以傾訴,他受盡折磨,甚至是煎熬,可以想見,其生命旅程中,必定“充滿了矛盾與撕裂”。

他告訴我們,法語對他來說,是其“命運的標志”,是言說生命、創造自我須臾難離的方式。因為語言的神奇性在于,它不僅是命名和交流的工具,而且更是人們“塑造自我的方式”,“通過不同的民族語,我們每個人都形成了各自的性格、思想、靈魂以及充滿豐富情感、欲望和夢幻的內心世界。語言承載了我們的心靈和情感,而在一個更高層次上,語言還是人類超越自我進入某種形式的創作途徑”,從廣義上說,人類的任何創作,“都是一門特殊的言語?!彼苁熘O法語,成為一位用法語思考、寫作的名家,一半出于激情,一半出于信仰。這信仰便是,他相信,任何一門特殊的語言所筑起的“難以逾越的屏障”,事實上,都不可能是“不能攻克的堡壘”;他相信,文化與文化之間是可以相互連接、相互滲透的,而這種樂觀的信念,深深地植根在他的心中。總之,他深信匯通,相信中國古哲提出的世界歸一,運行不止的思想。由這一思想出發,他堅信,有生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可溝通的,也是可變化的,由此衍生出的文化更是如此。這是抱一先生堅信不移的宇宙觀、文化觀。正是這堅定的信仰,引領他在西方朝圣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地跋涉、攀登;正是這堅定的信仰,激發他對法語、對法語和母語匯通的宗教般的“虔誠”和熱情,以致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傾注著生命去追尋,既意志堅定,熱情如火,更有耐心地孜孜以求,兩種語言交匯的“奇遇”就是這樣降臨到這位“西方的朝圣者”身上的。

他告訴我們,他在“焦慮與震顫相伴”、“快樂夾雜著淚水”的艱難探索中,駕馭著中法這兩門截然相異的語言,又在“充滿理智和感情的聯姻中”,最終選擇法語作為創作工具,作為生命表述的新方式,其目的則在于尋找自我、提升自我。他說他當初激情如火地學習法語,并不是把它當作一種“大學工具”來對待,也不是為了追求一種“異國情調”,而是出于認識自我的深沉需要,出于提升自我的欲望和雄心。他無法抗拒地進入了法語的世界,是因為他無法抗拒法語的魅力和誘惑:“它的美名,它所承載的思想,對我,都不只是一門外來的工具,更是一方興奮劑,促使我追求更嚴謹的表達和更入微的分析。”他認為,法語的內在品質和魅力在于它所擁有的一系列限制:“句子內部的限制,句子和句子之間的約束,主體和述體在思想邏輯上的連貫。而從句法的角度看,在眾多的可能性中,總要求你選擇最巧妙的結構,最簡潔的文筆。而在譴詞造句上,更是錙珠必較?!倍ㄕZ的這種內在品質正是他所追求和向往的。而當他一旦決定將法語作為他最終的創作工具,生命撕裂之痛又變為另一份苦苦的尋覓。他說,當他“完全地投入法語中后”,他便不得不盡最大可能“將自己和往昔歲月剝離開來,并盡力抹去獨立的象形表意文字與發射形拼音文字間的最大差別。”但是,他并不想放棄“符號”這個中心主題,而寧愿將許多法語詞匯作為表意文字來觀照、體驗。這就是說,他把法語的誘惑變成自我的再發現、再認識。當法語不再是外在于自我的他性,而是潛藏于自我本身的他性,是包含在同一性中的相異性,詩人就會從自己的母語中尋找“法文”。于是,在他的觀照下,便發生漢法兩種語言文字交匯融通的“奇遇”:A是張腿站立的人;E是拾級而上的階梯;H是高度;M是房屋;O是眼睛;S是游行的蛇;T是屋頂;V是山谷;Z是閃電,如此等等。他還從其代表詩作中選取典型的詞語,來闡明這種匯通的“奇觀”,真令人擊節、著迷。對中法語言的這種“奇遇”、“奇緣”及由此而引起的生命轉換,程抱一先生不無依戀而幽默地說,他進入法語世界的過程,“首先是由我的母語來完成的,它是謙恭、忠實的老保姆,從未放棄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也未曾拋棄保護過的少年。如果說命運安排長大成人的少年,最終‘迎娶了另一門語言,但老保姆卻總時刻守護在一旁,隨時聽從吩咐,準備提供任何的幫助?,F在,雖然他的舌頭任由法語主宰,他的心靈深處卻阡陌交錯著兩種語言,溝通頻頻:我乃我,我又非我,我更是先我。”endprint

他充滿深情、不厭其煩地向我們敘說,他在邁入法語世界,實現身份和生命轉換過程中,從未舍棄過養育他的母語。正相反,從他一開始摯愛上法語這第二語言,進而選擇它作為創作工具時,就讓母語轉變為“忠實而又謹慎的對話者”:“它在我耳旁絮語,營養我的心靈,不斷為我提供意象,讓我表現、變化,又為我帶來不盡的鄉愁,讓我疏解”,直至新的生命降生。他說,獲取新的生命后,“漢語不僅不是我的累贅,相反一直陪伴著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仿佛一個忠實的奶娘擁抱著她曾經乳過的孩子。如果說中國于我,是一片古老的沃土的話,那么,西方則是我在這片沃土上栽下的新植物?!蔽阌官|疑,這兩者之間產生了豐富的交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題便是對話與溝通。這是養育他的母語——漢語,和收養他的法語之間的對話,是一顆心靈,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會通。就其藝術創作而言,他的小說是人的命運在東西文化語境中的匯流、碰撞與溝通,或者說,是東方命運與法語“所承載的偉大的分析性文學”的對話,而法語這一“外借”的語言和工具,在他身上便形成了一種堪稱“卓越”的眼光,“我因此得以表達各種痛苦和荒誕,各種將人類從毀滅中解救出來的個人或集體事件。它們被一一清晰剖析,從個案升華為普遍原理,并在升華中獲得意義。”他的詩歌創作,可以說是西方的俄耳甫斯和東方禪學的交流和匯通,他在自己的詩國中總是試圖將這兩種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其五部詩集集中表現的主題就是“與有生宇宙對話”,人與生命、與自然的對話。他的詩作既不乏中國詩特有的節奏,也擁有法文詩豐富的樂感,既嚴謹又充滿遐想,以致贏得西方讀者有口皆碑的贊譽:“您筆下的每個音節都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是您的母語在幫助您從詞與詞的撞擊中,將我們的語言展示得淋漓盡致,為我們解除了先前纏繞在它身上的各種過于散漫的拐彎抹角,之前我們曾經常因此而聽不到我們語言的真正聲音?!彼f,“風自四方來,我愿沐浴其中,尤其是來自法蘭西的文化之風。在這片接納我的大地上,我受到了許多影響,也產生了許多變化。俄耳甫斯和基督都在我身上產生了回響?!币环N無形的力量,在內心滋長,促使他成為一個“西方的朝圣者”、“生命的探求者”,不斷地跋涉、探索,溝通、對話。正是這“溝通對話”的宏大主題,揭開了他“緩緩前行的道路”,使之苦苦求索,不時的看到了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奇跡般地結合,相依相賴”,他也就無數次為之激奮,為之陶醉。他說,“這份相依相賴曾帶給我,并仍將帶給我無限多的東西,遠遠超過了我起航時的預想?!?/p>

這便是程抱一創造“奇跡”的故事和奧秘,當他入主法蘭西學院,莊重地重申:“我是大河的子孫,既被長江和黃河所塑造,血液中亦流動著法國的河流。”我們也就立刻明白了,這也就是程先生特有的魅力。我們深信,當讀者細心聽完抱一先生“奇跡般”的故事,掩卷沉思,不僅會得到這樣的共識:人世間的任何對話,原本是一顆心靈,兩種語言的會通與交流,而且也會深深地觸摸到這位年邁的跋涉者,對語言和溝通、對人類文明發展和交流的一顆繾綣之心。

二、詩畫語言著述中的中國思想:

借西學方式洞開中華文化奧秘

1965—1975年是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興盛的時代,正是程抱一經歷“語言的奇遇”,嘗試用法語著書立說的初期,他身逢其勝,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人文學科領域里這一新潮,是他與方興未艾的新批評派“結緣”的時期。程抱一對歐美結構主義語言學、符號學有過深入的研究與創獲,他以此為一種新方法、新眼光和理論依據,寫成了《張若虛詩歌之結構分析》(1970)、《中國詩語言研究》(1977)、《虛與實:中國畫語言研究》(1979)三部詩畫著作,借西人眼光來反觀中華文化奧秘。此三部詩畫著作正是結構主義、符號學蓬勃激奮時期應運而生的產物,是東方求索者程抱一迎風自植,靈根自植的果實。程抱一認為,作為興盛一時的新批評派的符號學、結構主義,“只是一種態度,一種眼光,一種方式。至少,我個人如此看待。它們不是哲學,卻又與哲學有關?!雹獬瘫б弧澳脕怼睘榧核?,只是借用這一新的“態度”、“眼光”、“方式”來重新解讀、研究中國古代經典詩畫,旨在來“重新看待我自己的文化”{11}。程抱一“拿來”為己所用,從中受到的啟迪和影響,顯而易見。他首先運用結構主義,將分析、研究對象中國古典詩畫,作為一個整體的結構來考察,并注意研究這個整體結構中各個組成因素中的關系。強調“系統”與“關系”,強調“分解”與“組合”。他經過長期探索和系統的總結梳理,將中國宇宙生成論以簡潔清晰的數字符號說明(三元論):即一氣(元氣),陰陽二氣,三是沖氣(沖虛)。他采用符號學的觀點,提出中國詩歌語言與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書法),都是由漢字符號體系生發出來的具體語言。這些具體語言之間是相互啟發、相互豐富的關系,共同點在于其本質都是大自然與人類社會構成因素的系統性的表征,這些系統共同構成一個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的符號世界。抱一先生借他山之石,洞開自家文化奧秘,獲得了法國和歐洲學界廣泛的贊許。如此,三部詩畫著作相繼出現,不僅奠定了作者在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地位,也標示著他個人思想的形成與日趨成熟。

《張若虛詩歌之結構分析》(1970)是程抱一首部詩學著作,原系作者的碩士論文,列入“海外世界歷史與現狀”系列書籍第十一部著作,是西方用結構主義解析中國古典文學的第一部法文著作,它一問世便引起了巴黎學界的注意。后來抱一先生在提及這部著作時這么說:“六十年代是我自己在思想上漸趨成熟的時期。當時既然身逢其勝,便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主要潮流。我開始撰寫一篇小型論文時,乃擇定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作為分析對象;盡力采用了一些結構分析的規則。那些規則大致是:面對分析對象時,分清層次,明確視角。在每一層次,辨認出具有表意價值的構成單位,尋覓出它們之間的對比牽連以及兼牽連的種種關系,然后穿過這些關系承托出表面意義背后的引申寓意(connotation)。引申寓意的最高層次乃是象征。上述規則在分析詩時達到最高度應用。因為在詩中,所有屬于形式的成分——這里所指的形式是廣義的,超過普通理解的‘詩式——都具有特殊含義,都成為‘內容的有機部分?!眥12}《張若虛詩歌之結構分析》全書共三章,第一章分析《春江花月夜》,第二章分析《代客答閨夢還》,第三章總結,對張若虛的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的意義和價值作出評價。第一、二章分析兩首詩的方法和步驟是相同的,先將詩以中法文對照的方式列出,然后在第一節,從文獻學的角度考察該詩的詩題及跟每句詩相關的出處,第二節考察詩的形式,包括詩的押韻、平仄、音樂效果、詩行的節奏等,第三節考察詩的內容,按詩節從句法和語義學兩個層面逐行進行分析,包括詞語的運用、句子的結構、對仗句、形象、主題等。結論部分,程抱一將張若虛的詩置于歷史的坐標上,分別從形式、類別和形象三方面論述張若虛這兩首詩的價值及其對中國詩歌發展作的貢獻。《張若虛詩歌之結構分析》重點是對《春江花月夜》這一千古絕唱的結構分析,其新穎獨特之處,就在于論者熟練地駕馭結構主義批評方法,將分析對象《春江花月夜》視為一個整齊結構,致力于考察這一整體結構中各組成因素之間的關系,強調分解與化合:分解就是將研究對象分成各個基本組成部分或單元;化合則是按一定規則、秩序重新對各組成部分、單元進行組合,從關系的總體中顯現對象的本質。程抱一對《春江花月夜》的分析充分體現了結構主義的這個基本特征。他首先將這首詩“分解”,既在內容上予以分解,也在形式上進行分解。內容上的分解體現在第一節將整首詩拆開來,逐句進行解析,以明白每一詩句的含義;其次還體現在第三節更專注地從詩歌的各項內容出發進行分析,并緊緊抓住了詩中的“月”和“江”兩個主要形象,分別予以分析。形式上的分解體現為第二節分別從韻腳、聲調的相對、對仗、用字的重復、音樂效果和節奏等出發,細致分析考察詩歌在各種形式上的特征,在形式上將這首詩“拆析”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內容和形式兩大層面上將《春江花月夜》“分解”并分析完成后,又以“化合”的手段,將通過在不同層面、不同方面的分析得出的各個小結論整合、統一起來,從綜合的角度,分別從詞匯、詩的形象、敘述的語氣以及詩句的特征等四個方面對這首詩進行整合分析,并將這個整體置于唐詩發展的歷程中加以審視,彰顯其特點,得出最后的結論??傊蝗缯撜弑救怂f,抱一先生在分析《春江花月夜》這一名作時,這些結構主義的基本規則和方法,“達到最高度應用”,他熟練地運用新批評派的方法,對《春江花月夜》內部規律進行了充分的揭示,從而洞開這首名詩的藝術奧秘,達到了更高境界的藝術賞析的審美效果。從方法上看,無疑是個重大突破。因為自古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歷來的詩評家對這首千古絕唱的評價和論述多著重于其風格、意義及哲學意蘊方面的評說,雖也有涉及對語言的運用和句子的結構,從來沒有如此系統性的分析和研究。endprint

1977年發表的《中國詩語言研究》{13}和1979年出版的《虛與實:中國畫語言研究》{14},是程抱一先生致力于中國古典詩畫研究的兩部標志性著作,它們的出現給他帶來了更大的聲譽。這兩部著作的特點和創新在于,作者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和文化精神出發,將中國詩歌和繪畫本身看作一種語言,從符號學的角度加以觀照,見前人所未見。抱一先生立足于自己所擁有的深厚的國學和西方“新學”根基,游刃有余地建立一個跨文化的學術場地,將中國詩、畫所蘊藏的文化意蘊,深刻有力地揭示了出來,令受眾耳目一新。

《中國詩語言研究》,如書名所示,是一部研究中國詩歌語言的著作,就其書中所涉及的內容而言,這部《中國詩語言研究》,主要是“唐詩語言研究”,更確切地說,是“唐代律詩語言研究”。作者之所以為這部著作起這個標題,是因為他將唐詩視為中國詩歌的代表,并認為律詩最能典型地體現漢語詩歌語言的結構特征。抱一先生的這部詩學著作相較于他的首部詩學著作《張若虛詩歌之結構分析》,應用西學理論和方法日趨純熟。如果說,對《春江花月夜》的分析,還只是運用結構主義批評方法探討一首唐詩的一種嘗試,那末,《中國詩語言研究》,則是抱一先生更系統地運用這種方法論對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是對唐詩進行全面藝術探討的一部精湛之作。為探討中國詩歌語言的特征,程抱一首先立足于構成該語言的文字工具漢字的探討,從探討漢字的獨特性出發,探討漢字與書法、繪畫、神話和音樂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他指出作為表意的文字漢字,不僅是上述傳統藝術的工具,更本質的關系在于漢字是構成這些傳統藝術體系的行為方式,漢字“形成了一張既復雜又統一的符號網絡,服從于象征意義及某些基本的對立法則”{15}。也就是說,書法、繪畫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是分別吸取漢字這個巨大的符號網絡的部分而構成其體系的;說得更通俗一些,即漢字是構成這些藝術形式的基本符號。程抱一認為,在整個由漢字構成的符號體系中,中國古代詩歌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古代詩歌的語言是由漢語言體系生發出來的一種具體語言(un langage spécifique),書法、繪畫、神話和音樂等藝術形式也都是不同的具體語言,它們都是從詩歌語言這個母體生發出來的,同時詩語言也受到這些語言的影響。程抱一通過分析以漢字為載體的詩歌與書法、繪畫、神話和音樂之間的關系來揭示漢字與這四種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他將詩歌語言視為從漢字符號體系中生發出來的最基本的語言,而書法、繪畫、神話和音樂都是源自詩語言的四種不同的語言結構。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母體與子體之間的關系,同時又相互生發、相互影響,不可分離。可以見出,《中國詩語言研究》由中國文字的起源和象形、表義的特點開始,論及中國詩歌作為一種成熟的語言,和文字、書法、繪畫、想象及音樂的內在關聯,探討中國詩歌語言作為典型的符號學層次和賦義形式的樣板,它所體現的中國思想的基本法則,即中國詩歌語言存在著中國宇宙論(或世界觀)的某些共同因素。論者獨具慧眼地運用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虛實”、“陰陽”和“天地人”三組重要思想觀念,來解讀中國詩歌語言結構,指出:中國詩歌語言探索符號世界奧妙時,總是在上述三種關系軸和等級軸營造自身。詞法和句法層次由“虛實”決定,形式與韻律由“陰陽”決定,象征層次即意象的組合則由“天地人”為根基{16},論著并輔之唐詩為佐證,精彩紛呈,被法國漢學界譽為“20世紀法國漢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譯成多種文字,在歐洲和美國、日本廣泛傳播,成為歐美和東亞漢學研究、講授中國古典文學的必讀的經典書目。

《虛與實:中國畫語言研究》由中國哲學觀念“虛”的溯源開始,論及它在繪畫藝術中的體現和作用,“繪畫一如宇宙,沒有‘虛,就沒有‘氣,‘陰陽就不能運行”,由此引入中國繪畫藝術的“氣”、“理”、“意”、“神”及運筆用墨術語的文化內涵的解析,輔之以畫家石濤畫論和創作介紹,從符號學的角度,洞開中國繪畫藝術的奧秘。論者認為,繪畫藝術與宇宙的生成化育是相關相通的,中國繪畫的目標在于創造一個完整的小宇宙。這要通過重建激蕩宇宙的元氣來實現,因此畫家尋求捕捉構成所有事物并使它們彼此連接與溝通的內在原則(理)。但這些有力的筆畫只能在虛的底色上體現,虛同時是起源的至高狀態、萬物所歸的神妙所在和萬物運轉不可或缺的中心成分,因此有必要在畫作上、繪畫元素之間和筆畫本身中實現虛。為此程抱一圍繞“虛”這一至高宇宙論的重要概念梳理出五個層次:筆墨、陰陽、山水、人天以及最高層的第五維度——它代表著繪畫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意境和神韻。以上諸層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沖虛之氣則從一個中心出發,遵循這一種螺旋形的運動,流布于一個又一個層次?!短撆c實:中國畫語言研究》發表后,被譯成英、德、西、意、羅馬尼亞文、日、韓、葡等文字,飲譽歐美學界和藝術界,是外國人了解和研究中國哲學和藝術的重要著作。它和《中國詩語言研究》一樣,后來還一版再版,出了袖珍本??梢院敛豢鋸埖卣f,程抱一的這兩部著作,在當時巴黎文化界幾乎是人手一冊,他們中的不少人、是通過他這兩部書來了解中國文化的奧秘,進而來接近中國、熱愛中國文化的。

三、我們處在同一星空下:

程抱一對中法文化的匯融

學者型作家程抱一在西方文化界成名后,曾與中外朋友晤談中多次提到,他之所以成為一名法語作家,“這近乎是個奇跡”。作為法國文界“兩棲作家”和勤勉的“艄公”,他的全部努力和嘗試,就是要將中法兩種文化最優秀的部分加以交融、結合。當人們問及這種結合是否可能的時候,抱一先生據自身多年的探索,作出肯定的回答:“中國從來就沒有一種單一的文化,它很好地吸收了來自印度的佛教。無論如何,在我的身上,就沒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我越是把西方在二元思維層面上所擁有的確實的東西據為己有(它也有其局限和危險,或有關那種結出權力和民主果實的哲學主題),我就越不能拋棄那些中國思想上提到的基本概念。”如天人合一的概念,代表一種開放、變化觀念的“道”等等,這些觀念與西方思想“一點也不矛盾”{17}。正是他數十載如一日,始終恪守開放、變通的母體文化體系,又擇優收納法國文化精髓,孜孜以求,開拓實踐,終于在近代中法文化關系史上創造了“奇跡”。他的學術探索和文學創作正體現著這兩種文化的完美結合。法國現代著名作家克羅德·羅阿讀過抱一先生的作品也致函稱:“吉仆林說過:東方與西方永遠也不能相遇,您用自己的行為活生生地駁倒了他的斷言?!眥18}endprint

程抱一在實施中法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最具開創性,最具示范性的方面在于,他善于發掘母體文化資源,善于吸取西方文化滋養,充盈自己的學術生命和文學生命,并善于在這種“發掘”和“汲取”中學會用中外雙重的目光來審視自家文化和異質文化,從而在精神探求中有新的突破和提升。這方面的鮮明例證,除上述的《中國詩語言研究》和《虛與實:中國畫語言研究》兩部膾炙人口之作外,我們還應該提到他的有關書法藝術、語言會通的專論、散文,以及他的詩歌和小說創作。

《氣變成符號》{19}是抱一先生探討中國書法的一部專論。書法是中國傳統而獨特的藝術,積淀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對異質文化有神秘的魅力。對程抱一來說,書法也是他除詩歌、小說之外的“一種個人創作的基本形式,一種人生成就”,他在動蕩探索的人生旅程中,常與紙、筆的清香相融合,與那些具體化了的形象朝夕相伴,用書法來“言說自我”。他在這部書法專論中,從中國哲學層面和西方符號學角度來觀照中國書法藝術,認為在中國被修煉的書法,并不是文人的一種簡單的娛樂,而是一種生存表述方式,“修煉它的人必須將其生命的各個方面都投入進去”:一是身體方面,在書寫的過程中,藝術家必須將其全身調動起來,“這關系到把全部的氣輸出來,而這種氣是在他體內活動著,同時也活躍于其寫的符號里。”二是美學方面。在表意文字是由線條組成的這個范圍內,書法藝術首先是線條的藝術,但線條不是一條簡單的線。通過其粗細筆畫,通過包含的無限曲線,“它既是體積又是色調,既是形式又是運動?!彼囆g家力求建構一種布局,一種建立于對比、立體感與帶有節奏的和諧等需求的結構,“讓人立刻達到本質”。三是智力或精神的方面。書法本文的內容,不管是富于哲理還是帶有詩意,從來都不是無關緊要的,“書法藝術家力求使之永恒的是那深深地包孕著本文符號所承載思想的精神”{20}。最后,程抱一立足于中國人的宇宙論和文化觀,反復強調,書法是中國人獨有的生命表述藝術。在中國人看來,紙是一個有生命的空間。藝術家所勾畫的是一組表意文字,它們在物質上表現了活生生宇宙的要素。如“休(息)”由“人”與“(樹)木”組成,而“好(意)”由“女”與“(孩)子”組成。書法的線條代表著中國宇宙論里“氣”的形象。書法家在描畫這些線條時,被說服讓宇宙充滿生命的氣復活。

《對話:對法語的一份激情論》{21}系中法文化系列對話《遠近叢書》之一種,討論的是漢法兩種語言的問題,原本要由中法兩位作者來對談,編者卻別出心裁,請出精通中法語言的程抱一來“獨語”,由他以雙重文化身份、雙重目光來審察中法語言會通問題,不能不是一個創舉。因為它恰好象征作者本身就是一座溝通中西的橋梁。他在這部激情四射、波瀾疊出的散文中,開門見山的寫道:“通常,我們總是把這兩門語言褒譽為‘偉大的語言。其實,這兩門復雜的語言,分別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與文化的沉淀。它們本質迥異,彼此間橫著常人所無法想象的差異?!笔敲\的安排,也是迎接挑戰的主觀意志所使然,使他從生命的某個航程開始,成為駕馭漢法兩門語言的艄公,他以獨特的方法駕馭它們,并深深的摯愛上了它們。正是這種對法語的激情使得他對生活的和諧以及物質上所呈現這些符號極其敏感。他發現法語中的許多符號變成了表意文字。這并不是由于它們的筆畫,而是由于其語音的性質。如“arbre(樹)”使人想起某種向上升(“ar”)的東西,而且在它獲得了平衡(“b”)后,從高處投下陰影(“re”)。“Echancrure(新月形)”是某種自我顯示(“echan”)的東西,同時又即刻重新關閉以免展露太過(“crure”)?!皏isage(臉龐)”是某種聚集在一起的東西,而且又情不自禁地無限開放(“age”)。等等{22}。這無疑是語言的奇遇。在這個奇遇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題便是對話與會通。程抱一在這部獨特的散文中這樣滿懷深情地寫道:正是“這一宏大的主題照亮了我緩緩前行的道路。我苦苦求索,每當看到兩門語言奇跡般地結合,且相依相賴時,我無數次為之激奮,為之陶醉。這份相依相賴曾帶給我,并仍將帶給我無限多的東西,遠遠超過了我起航時的預想?!眥23}

然而,促成這種有著根本差異的兩種不同文化的相遇、融合,經歷何等漫長的跋涉和苦苦求索的歷程!個中的艱辛與苦澀,奇遇和收獲,真是難以言說。程抱一在法蘭西文化沃土上漂泊、跋涉半個世紀之后,終于找到了一個詩語言的“噴發口”,他于2001年10月發表《誰來言說我們的夜晚》{24},用詩歌向星空、向宇宙言說一個東方求索者尋覓、探索的艱苦歷程,分明是詩人自身遭遇的真情抒發。該詩除序言外,共五個詩章,層層展示了一個孤獨的精神求索者,在異鄉魂系故國—無根漂泊—上下求索—沖破阻隔—交流會通的文化歷險的心路歷程,寫得大氣磅礴、意境深邈。詩篇開章,就以八行真純、凝重的詩句,向我們展現出一位歷經滄桑、兩鬢染霜的老人形象,這是一個獨慎善思的智者,顯然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然而,這位“老者”又是一個“新人”形象,是一個飽經文化歷險,由多種文化沐浴、養育出的新人。從東西方創世的文化源頭看,也可以說是由“上帝用塊黏土捏出來的人”和“云霧山水孕育出來的人”融合而成的新人。由這樣一個從文化深處過來的人,在皓月當空、滿天星斗的夜晚,來言說人類文明碰撞交融的種種艱辛和奇遇,是最恰當不過的言說方式,也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抒懷空間。

誰來言說我們的夜晚?——一位智者,本詩的抒情主角,即詩人自己。如此,我們看到,在繁星滿天,萬籟無聲的夜晚,這位智者——他曾經是飄流無居的游子,獨自一人在收養他的國度,作生命的沉思和叩問?!澳钐斓刂朴?,獨愴然而涕下”,面對明月當空的天宇,詩人悟出的第一個命題是:“氤氳初升前夕,天際的繁星是相近的”,人類原本同處一個星空下,世界文明本是互通交會的。詩篇由此開發出人類文化命運會通的主旋律。“寂然凝慮,思接千界;悄焉動容,視通萬里”{25},伴隨著詩人的靜思遐想和詩情噴涌,伴隨著詩歌旋律的奔騰躍動,我們于是看到了夢斷故鄉的游子在對靜夜低吟,傷痕累累的異鄉客在向繁星傾訴,孤獨的求索者在向明月發問,深思的智者在與宇宙、與“天道”(la Voie)對話……由這一個個鮮活的詩情和旋律凸現出一個充滿睿智的文化歷險者形象,那便是詩人自己,一個不畏文化阻隔,渴望交流會通的抒情主體。是這個抒情主人向夜晚、向天穹言說自身四方求索的切膚感懷:“一切完美皆由各種純凈東西的匯融,圓滿的結合都是精誠所至”。詩人刻意追求東西文化最優秀部分的完美結合,無疑是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跡,這個奇跡的產生,乃是詩人對人類文明進步抱有的信念與激情的結果。《誰來言說我們的夜晚》所抒發的,正是作者對人類文明所懷抱的信念和激情。在這首氣勢恢弘、意境深遠的感懷之作,在很多方面融合了中法詩歌傳統。就生命奧秘的叩問,它使人想到屈原的《天問》,就文化歷險的意蘊,它使人想到圣瓊·佩斯的《阿納巴斯》,就遠游者思鄉的情致而言,它可以和唐代詩人月夜思鄉之作媲美,從某種意義上看,堪稱21世紀的一首“靜夜思”。程抱一說:“在我的詩里,我總是嘗試把東西方詩歌傳統結合起來;一方帶著禪宗精神的烙印,另一方有俄耳甫斯情結。”{26}《誰來言說我們的夜晚》是東西方詩歌文化傳統相結合的果實。endprint

程抱一作為熱情的書法藝術家,喜歡用書法來“言說自我”,因為書法“可以讓你即刻達到本質”;作為心智詩人,他喜愛用詩歌來“抒發自我”,因為“詩歌是一種讓我們達到事物真諦的語言”;作為閱歷豐富的小說家,他也希望用小說來表達自己的切膚感受,因為小說“能探索生活經歷的無限豐富性、復雜性,予以澄清,并通過情節展開讓思想明了?!眥27}總之,程抱一的作品致力于思想的交融,講究精神的突破、提升,就創作的主體意識而言,都是一種“言說自我”的方式。

我們來看他的小說《天一言》。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仍然將思想的交匯和精神的提升置于首位,他以深沉的哲思和切膚之痛,借助20世紀人類集體劇變和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宏闊背景,描述了旅法華人藝術家天一一生的悲劇命運,對一代文化人(飄泊者)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思考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在天一身上顯然投進了作者自己的影子,在很多方面借天一來言說自己。作品采用主人公天一回憶的方式,以凄婉深沉的調子講述了視藝術、視美和愛為生命的藝術家進行藝術探索和生命跋涉的坎坷經歷。全書以天一青少年時代的苦難與追求,飄泊巴黎的孤獨與辛酸,重返故土后所經受的磨難和痛苦這三段人生經歷為緯,以天一、浩朗和玉梅三人之間的生死相依的友誼與愛情為經,結撰了天一這一代飄泊者文化歷險、生命歷險的故事。天一1925年生于揚子江邊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里,父親是知識分子,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幼年時代,飽受故土的人文自然環境的熏染和流離顛沛的戰爭苦難。滔滔長江水和巍巍廬山云,陶冶他的性靈,滋潤他的心田,從小培育了他對自然對藝術對人生對美的熱愛和追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河破碎,國難家難,把他推上了流離飄泊的人生旅途,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藝術對美的追求。正是在這不懈的追求中,他與浩朗和玉梅結成了生死不渝的友情與愛情,并且選擇了與他們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離開故土,遠涉重洋,踏上了更為遼遠更為艱險的藝術探索和生命探索的征程。1948年,天一來到了巴黎。西方文化藝術之都迎接東方探索者的,不僅有目不暇接的藝術奧秘,更有東方人難耐的寂寞、孤獨和歧視,天一在這里飽嘗了游子客居他鄉的苦澀、流亡者的辛酸,也在這里看到了西方藝術的魅力,親歷了東西方文化交匯所引起的種種沖擊,他的生命有了新的豐富和增添。但刻骨銘心的故國之戀和摯愛者玉梅的不斷召喚終使游子難以在異國久留,1957年,天一回到了久別的故土,進入了他生命的第三旅程,在人生浩劫中受煉、提升。他經歷了中國知識界反右派、反右傾主義和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一個又一個政治洪峰吞沒了他:不僅奪去了他摯愛的友人和情人的生命,而且奪走了他自身的自由,他被送到北大荒勞改農場勞動,生命之路推到了絕境。然而任何劫難都沒有使他失去生命的信念,“我就是這個20世紀的中國人,永遠顛沛不安,左右為難,永遠面對著挑釁,面對著來自東方和西方、面對著生命的挑釁?!碧煲蝗缡钦f。在人生的大慘痛中他的生命追求就這樣得到了新的提升。小說以作者、主人公、敘事者三者合一的手法如泣如訴地講述了藝術家天一的悲劇命運,堪稱一部開掘深刻的生命之書,藝術交匯之書,精神探索之書。

《天一言》是生命之愛的頌歌。小說從主人公孩提時代的一個夢開始,寓意性地寫出了天一對生命的尋覓,對藝術的追求,對精神的探索。天一在五歲的時候,被一個突如其來的刺耳的旋律迷惑住,那是一個女人的呼喚?;貞@一召喚,他整個的生命似乎一下變成了“一個寄住于某一軀體中的游魂”。順應女性的呼喚,天一踏上了個體小宇宙群體大宇宙上下求索的生命旅程。作為生命象征的女性召喚,一直伴隨著、指引著他整個的生命航程?!芭烁咏跓o限”,“女人身上有一種吸引男人的創造的神秘”,這與其說是抱一先生從象征大師波德萊爾的藝術中體悟到的,毋寧說是他接受了道家精神的啟迪。激情由女性來傳達,是這部小說的基調{28}。這是作者崇尚中國思想主體精神的結果,他這樣認為:“西方給予了‘陽以特權,‘陽即指男性、力量、對物質的控制。與西方不同,中國思想重視女性?!幈槐茸魃焦?,是一個接受、繁殖、變化的地方。香氣、亮光、回音、反射:就像在峽谷底、生長著的樹木與玫瑰和風同舞,就像小溪的水在蒸發,變成霧和云,又化作雨滋潤大地,重回源頭,女性成了永遠,藝術創作美的最高境界,其實是由女性這個部分體現的,她是永遠歌唱的音樂?!眥29}于是,他在描述天一的生命軌跡時引進了“女人”的主題和思考。從天一相依為命的母親到他年輕時所目睹的日寇南京大屠殺被凌辱的同胞婦女;從他童年時見到的羅浮宮畫片上的裸女,到寄居巴黎“將女性形象塑造在蛋糕里”的肌膚豐潤的法國面包店的老板娘;從豐姿嬌愛的少女玉梅到浪漫豐盈的法國女郎薇羅妮克,女人在小說中是一個很突出的主題,特別是他與玉梅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友情與愛情,幾乎構成天一生命本身,成為他進行生命攀登和藝術追求的一種動力。正是這種生命之源的力量,使他在生命漫長的跋涉中,經受種種磨難而永懷希望之光,在人生的大悲大痛中,讓生命得到升華,得到永生。這是小說《天一言》最能抓住讀者的地方。

《天一言》是藝術交匯的書,對普通讀者而言,它是對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啟蒙的書。天一自幼體弱多病,但酷愛藝術,對藝術和美富有極強的感受力和領悟力,從小接觸過中西方各種藝術,中國的書法、西方的繪畫,中學時代又讀到了紀德、羅蘭的小說和西方的詩,留法后又到荷蘭去看梵高、倫布蘭特和維爾彌爾的畫,為中外藝術所創造的美和傳達的生命魅力而深深吸引,并孜孜以求,終身不悔。他從長期的藝術探求中發現,藝術是人生宣泄和完美的器具:他之所以酷愛書法,在于書法的“象征之力”和“造型之美”,借助它可以“澆灌出”“外部世界在我內在生命中所激發的一切”,澆灌胸中的塊壘;他之所以鐘情于中國詩畫,是因為這種體現虛實結合、陰陽兩調的藝術,對生命有一種療治和補充的作用,能和“真正的生命和解”??梢?,天一是視藝術與生命為同體的,他執著于藝術追求如同執著于生命追求,九死而無悔,追求的不僅是生命永駐,還有藝術的升華和永生。endprint

《天一言》是一部致力于精神探索和探秘的書。程抱一先生認為,生命所包含的不應只是有形的肉身,還有無形與無限的精神。天一對生命的熱愛與尋覓,自然包含著他對精神臻于至善的追求和期盼,如同約翰克利斯朵夫對向上向善的靈魂的期盼和追求一樣。作者在這部小說里把主人公的命運,象征性地寫成廬山之巔的輕霧、浮云和寄寓他體的游魂,著意表現天一在飄泊、浮沉的生命之旅中對形而上的精神刻意追求。作者把天一置于多重的人生磨難中,錘煉他的精神信仰,提升他的精神向度。天一仿佛天外飄來的游客,他幾乎經歷了人世間一切苦難:幼年喪父之苦、戰爭年代顛沛流離之苦、青年時代異國飄零之苦、極左政治下精神桎梏之苦、以及政治洪峰中失去友人情人之苦。他就是在這樣的人生肆虐中始終執著于精神追求,恪守這種精神操守:“專橫暴戾的宇宙充滿著狂怒、恐懼和缺陷,人類得利用非人性所留下的些許缺口來發芽、生長。”{30}從而在慘烈的生命中,放射著人性之光。作者借助天一形象的創造,確實超越了通常的“生離死別”的格套,超越了“一切人為造成的邪惡與悲劇”,向生命的根底層次掘進,具有振奮人心的藝術力量。法國讀者通過天一的精神之旅,看到了這位文化歷險者身上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他們說:天一,“這個異鄉人,注定要和大地所提供的一切發生碰撞,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這兒理想與現實,話語和事實,精神和肉體,智慧和歷史難以吻合的一面”,盡管存在中西文化視角的差異,“《天一言》與其是中國特性的編造,不如說是當代社會令人震驚的普遍性的見證”{31},它對西方讀者的啟迪和教益,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小說《天一言》是中法文化相交匯的碩果。這部作品對人生對藝術的深刻哲思和真實描寫,直接導源于作者對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的深刻把握,深深扎根于小說家所擁有的中國文化底蘊,也浸透了西方文化滋養。小說中人物的命意和創造,更明顯地收納了法國文學的影響。寫天一的命運像天際飄忽的云,令人想到一代象征大師波德萊爾同名散文詩的意境;天一對美、對形而上的精神臻于至善的追求,讓人想到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顆“向上”“向善”的靈魂;小說對女性是生命之源、是創造之源的思考,及由此為天一玉梅編織的田園牧歌,以及玉梅棄世后仍能在原野上重現“靈光”,這不但讓人聯想到道家智慧,也讓人聯想到羅曼·羅蘭構思《約翰克利斯朵夫》時的情景。小說運用法文寫作,文字達到純凈的程度,更讓法國文學界有口皆碑。中法文化的豐富滋養,培育了《天一言》這個中法文學交融的碩果,使之在思想內容上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在表達方式上也趨于完美,直接躋身于法國主流文化之列。它之受到西方文界的贊譽是受之無愧的。

由此看來,程抱一確實是中法近代交流史上不凡的“艄公”,他為中法文學和文化交流會通作出了奇跡般的貢獻。他的出現確實是中法關系史上的“奇遇”,這個“奇遇”能在他身上出現,并由此而收獲驚人的碩果,全部的奧秘在于他堅守人類會通的信念和為此所作的毫無懈怠的實踐,就是說,發掘民族文化的智慧,廣納“他者”的精髓,說到底,就是堅守變通適會的文化史觀和文化行為。他在回答友人時,說得很明確:“我對道教的興趣,我重復一句,是因為它提倡一種對活生生宇宙的總體、統一、有機的看法。萬物均有聯系,遵循‘氣和基礎統一的思想,而且所有帶生命的實體均有聯系的宇宙。我們知道‘氣有三種形態:陰、陽、以及中間的空。這最后一個是道教的‘三,它生于‘二,從‘二汲取了精華,使‘二超越了自我并走上了變化的道路。就是這個看法讓我把來自不同文化的有價值的東西整合在一起,卻不會遭受重大的痛苦。”{32}

(本文系作者2016年8月27日南京大學文學院“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探討會上的發言稿,后經作者修訂發表于此。)

①③④{21}{23} F. Cheng, Le Dialogue: Une passion pour la langue fran?觭ais, Deslée de Brouwer, coll. Proches lointain. 2002.

②{11}{17}{20}{22}{26}{27}{29}{32} 《訪談程抱一(弗朗索瓦·程)》(卡特琳·阿剛文,秋葉譯),載2002年7月17日《中華讀書報》。

⑤⑥{18} 程抱一/錢林森:《中西方哲學命運的歷史遇合》,《跨文化對話》第3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⑦ 程紀賢:《張若虛詩歌之結構分析》(Cheng Chi-Hsien, Analyse formelle de Loeuvre poètique de Zhang Ruo-Xu, Monton & co-La Haye, 1970.)中文節譯見《牧女與蠶娘》(錢林森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⑧ 弗朗索瓦·程:《中國詩語言研究》(F.Cheng, Lécriture poétique chinoise, Seuil, 1977, réédition 1982、1996.)1977年初版,1982、1996年再版,《虛與實:中國畫語言研究》(F. Cheng, Vide et plein, La langage pictural chinois, Seuil ,1979, réédition 1991)1979年初版,1991年再版,被譯介多種文字在歐美和東亞廣泛傳播。中文版由涂衛群翻譯,合集為《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⑨ F. Cheng, Le Dialogue: Une passion pour la langue fran?觭ais, Deslée de Brouwer, coll. Proches lointain. 2002,如下的引文均據此,不再詳注。中文譯本參見張彤譯,高宣揚、程抱一《對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0-124頁。

⑩{12} 程抱一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中文版序。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第6頁。endprint

{13} F.Cheng, Lécriture poétique chinoise, Seuil, 1977, réédition 1996.

{14} F. Cheng, Vide et plein, La langage pictural chinois, Seuil ,1979, réédition 1991.

{15} 程抱一:《中國詩語言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頁。

{16} 詳見F.Cheng, Lécriture poétique chinoise, PP.11-122. Seuil, réédition 1996.

{19} 程抱一:《氣變成符號》,巴黎反傳統出版社2000年版。

{24} 《誰來言說我們的夜晚》,阿爾菲揚出版社,2001,巴黎。F.Cheng, Qui dira notre nuit, Arfuyen, 2001.

{25}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文心雕龍注》(范文讕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493頁。

{28} 其實,這也是他第二部小說《此情可待》的基調。

{30} Jean-Louis Roux, Le précis des bru,es, Loisirs-Livres, 27 novembre 1999.

{31} Isabelle Rabut, Le parcours dun intellectuel chinois, Quinwaine Littéraire, octobre 1998.

(責任編輯:莊園)

Flowers and Fruit, Scattered, Grow up by Themselves in the Wind: Fran?覶ois Chengs Creativity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Qian Linsen

Abstract: Fran ois Cheng, a member,.of Chinese origin, of Académie des Beaux-Arts, well-known scholar and poet, novelist and artist, is a banner-like personality in the world of French literature, who appeared as a product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exchang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that can be described as a strange flower in the French literature of Chinese orig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even a‘miracle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French cultur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spective on mutual knowledge and dialogue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based on Chengs career spanning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nd his achievements,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how this drifting and thinking explorer and creator sticks to the open and changing cultural system of mother China while absorbing other cultures, particularly taking the best of French culture, dedicating himself to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s, in an effort to fill out his academic and literary life, with the result that, his spiritual roots self-planted, he was able to achiev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best of both cultures in his spiritual search and artistic creation, producing spectacular new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rench relationship.

Keywords: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s, communications by dialogue, uplifted living, a strange literary flower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青涩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久久精品66|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日韩在线2020专区| 91美女在线|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中文纯内无码H|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三级在线|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正在播放| 91一级片|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91福利免费|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91高清在线视频|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 a网站在线观看| 夜夜爽免费视频|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高清免费毛片| 伊人蕉久影院|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视频影院|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h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毛片一级在线| 欧美亚洲香蕉| 亚洲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 91网址在线播放|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成人小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