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今天,政府立法越來越注重質量,更加強調過程的民主化、科學化,無論制定公共政策還是起草法律法規,像這樣的公開征求意見正在成為穩定的制度安排和必選動作。
唯奉法者強,唯明法者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法治領域改革集中發力。這五年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宏偉藍圖在全國磅礴展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引領下,全面依法治國理念正深入人心。法治中國,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全面依法治國目標確立
高度重視法治、大力推進法治,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無論是出席中央會議,還是赴國內外考察訪問,在各個場合,法治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及的高頻詞。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以法治為議題的中央全會。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通過決定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叭嬉婪ㄖ螄北涣腥搿八膫€全面”戰略布局,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一道,構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的戰略舉措。
這是一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向未來建設法治中國的任務書和路線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戰略部署全面而清晰地展現在了世人眼前?!爸袊厣鐣髁x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绷暯娇倳浀脑捳Z為中國的法治建設指明了方向。
《決定》指出,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并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須公開向憲法宣誓。2016年1月1日起,憲法宣誓制度正式實施?!拔倚模矣谥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誓詞雖只70字,但字字千鈞。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和神圣的國徽之下,這個重要的儀式,傳遞著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理念,激勵著宣誓者忠于憲法、厲行法治。
五年來,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從修改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到加強規范性文件違憲違法備案審查;從發布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到司法體制改革“猛藥去疴”;從依法懲治腐敗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到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五年來,“法治”二字成為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堅實保障和強大的推進器。
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2015年底,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確立了今后幾年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成為衡量法治政府建設水平的關鍵詞。
今年夏天,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放管服”改革專題督查組來到18個省區市,將政策和落實“對對賬”。像這樣一場“刀刃向內”的簡政放權自我革命,正是這些年落實《剛要》,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縮影。
據統計,國務院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提前完成本屆政府減少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相關法律,徹底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逐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同時,國務院分7批審議通過取消國務院部門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共434項,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極大地激發了市場和社會活力。
要將行政權力約束在制度籠子里,推進依法行政進入“快車道”,就必須推動全面依法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健全涵蓋行政決策、執行和監督在內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等等。
這些年來,政府權責清單管理已在全國全面實行,并穩步推進試行負面清單制度,31個省級政府公布了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政府職責一目了然。
2016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實施《關于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的意見》,省級政府普遍設立了政府法律顧問,國務院部門和市縣政府也在穩步推進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為政府依法決策提供智力支持,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雙隨機、一公開”全面推行,事中事后監管不斷加強;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明顯提升;法治政府建設考核評價制度正在建立,督促檢查力度顯著加強。
科學立法程序更嚴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立法在法治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圍繞著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科學立法”的要求,不斷完善黨領導立法的工作機制。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確立了以人大立法為主導的立法機制。
通過調整立法規則,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劃在原有68件的基礎上增加34件,共達102件。截至今年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反間諜法》《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等法律20件,通過修改《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決定39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備。修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黨內監督條例》等和出臺等近80部中央黨內法規,黨內法規體系建設也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自下而上推進法治建設,地方法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成為最活躍、最生動、最具體的地方實踐和推動力量。2015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決定對《立法法》作出修改,地方立法權除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外,由“較大的市”擴大至所有設區的市(自治州)。至此,全國所有設區的市(自治州)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三方面都被賦予立法權限。98.9%,是我國新賦予地方立法權的273個市州中獲準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比例。目前,新賦予地方立法權的273個市州中,已有269個經省、自治區確定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已經出臺300多件地方性法規。
去年7月,一場全社會關于“網約車”的立法引起廣泛關注,在立法過程中圍繞兩份出租車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見稿,一個月內共收到有效意見5008件,有關部門還多次召開規范網約車發展專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對爭議問題深入發表意見。今天,政府立法越來越注重質量,更加強調過程的民主化、科學化,無論制定公共政策還是起草法律法規,像這樣的公開征求意見正在成為穩定的制度安排和必選動作。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至2017年2月底,備案登記審查了法規規章5927部,通過個案監督程序督促地方和部門修改、廢止、清理法規規章500余部。通過備案監督制度機制,維護了國家法制統一。同時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務院文件進行全面清理,截至2016年底已累計對995件國務院文件宣布失效。
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程序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蹄疾步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17項司法改革任務,四中全會提出司法領域84項改革任務,對司法體制改革做出全面系統可行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通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方案,司法改革部署提高到了中央層級。
歷數中央深改小組成立以來的37次會議,專門論及“司法體制改革”“依法治國”的就有30次,審議通過的相關“方案”“規定”“意見”“請示”多達46份。如第七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試點方案》和《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方案》,司法改革開始觸及司法管理體制、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等深層次問題。
“作為司法人員,一定要牢記錯殺的沉痛教訓,始終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確保悲劇不再重演,法治不再蒙羞,正義不再遲到?!?016年12月2日,最高法改判聶樹斌無罪后,得出這樣的警示。懸疑21年,聶樹斌終于沉冤昭雪。
時間稍往前推,2016年2月1日,陳滿故意殺人、放火再審案,23年后浙江省高院再審改判無罪;2015年12月21日,云南巧家女孩錢仁風蒙冤投毒13年后,云南省高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再審改判無罪;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圖,沉冤18年后,內蒙古高院再審判決無罪……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法院糾正重大冤假錯案34件,涉及54名當事人。聶樹斌案、陳滿案均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
全國法院于2015年5月1日全面實行立案登記制,變審查立案為登記立案,對依法應當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基本解決立案難問題,為人民群眾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敞開大門。截至今年3月,全國法院登記立案數量超過3100萬件,同比上升33.92%,當場登記立案率超過95%。同時,司法責任制改革全面推開,12萬多名法官、9萬多名檢察官遴選入額,優質司法資源充實辦案一線。2016年,在立案數大幅增長的背景下,全國法院一審服判息訴率達89.2%,審判質量明顯提高。
2013年8月22日,一場史無前例的持續5天半的微博庭審直播成為新媒體時代司法公開的成功嘗試。5 天庭審, 發布150余條微博,近 16 萬字,薄熙來案的公開審理,讓法治成為一門公開課。
最高人民法院自2016年7月1日起決定將所有公開開庭的案件庭審活動都通過互聯網直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要求“嚴格執行公開審判制度,依法應當公開開庭的案件一律公開開庭審理?!比缃瘢徫⒉┲辈ヒ呀洺蔀楦骷壏ㄔ旱某R巹幼鳎捌婊⒃V騰訊壟斷上訴案”“加多寶訴王老吉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快播案”……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各級法院通過互聯網直播庭審43.9萬件,觀看量突破17億人次。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司法系統大力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健全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讓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執法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目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裁判文書超過3200萬份,訪問量近100億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司法裁判文書數據庫。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份的1600余家法院入駐網上司法拍賣平臺,共計網拍32萬余次,拍賣標的物15萬余件,拍賣金額1900多億元。
2016年6月,公安部出臺《公安機關現場執法視音頻記錄工作規定》,明確了公安民警6類執法現場應全程記錄音視頻,警察執法,必須開啟記錄儀,群眾拍攝,不得強行干涉。
法律服務供給促進全民守法
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
推進全民守法,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始終對憲法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該由自己行使的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實施《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明確了黨政主要負責人推進法治建設的主要職責。
國家機關不僅要執法、守法,還要肩負起全民普法的重任。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國家機關首次被明確為法治宣傳教育的責任主體。
要讓百姓守法,就要為百姓構筑便捷的法律服務路徑。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護塘村老黨員朱端芳的家,除了作為護塘村的“聚心堂”黨建服務點,還融入了法治元素,成為了就近村民的法律服務點。在這里,律師沈軍每個月都會定期駐村接受村民們的法律咨詢,同時他的手機號也在村法律服務點的公示欄中,遇到復雜情況時還會上門進行調解工作。據悉,目前漕涇鎮50個基層黨建服務點都可以提供法律服務功能,沈軍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分別指派了5名律師擔任漕涇鎮的村居法律顧問。同時法律顧問還會定期在各村居開展普法講座全民守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部署,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司法部印發了《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就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建立遍布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作出安排。把公共法律服務定位為公共產品,這是對法律服務在認識上的一次提升。消除無律師縣,建立集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人民調解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大廳;推廣一村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實行公證處巡回辦證、蹲點辦證;完善“12348”免費法律咨詢服務熱線……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足的短板正在逐漸補齊,普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獲得所需要的法律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