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憲平


當前,我們正走進質量時代。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創新是質量的靈魂,工匠是質量的衛士,品牌是質量的翅膀,誠信是質量的基石,對做好質量工作,我提出以下五點看法。
一.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以提升質量為中心的新時代。
十八大以來,建設質量強國被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人人重視質量、創造質量、享受質量,成為“中國好聲音”,時代最強音。
近些年,全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逐年穩定增長,2016年達93.42%;出口產品質量也在穩步提升,出口貨物批次不合格率已降至1.35%。
當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落后產能、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不足,我國高科技含量的出口產品價值所占的比例只有55%,而日本是72.6%,韓國是66.5%。
另外,從海關數字可以看到,我國進口芯片及其核心零部件金額達2270億美金,折合人民幣1.5萬億,超過石油、糧食、鐵礦等大宗商品進口金額的總和。
我們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發展導向,全面提升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要把政府的決心、企業的行動、社會的共識融為一體,推動我國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邁進,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升質量的“定海神針”。
多年來,我們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依靠過度消耗資源、低成本、低性能競爭來實現發展目標,這種模式必然導致產品質量的低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要從供給端改善、生產率提升入手,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有效供給,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供給體系、供給結構、供給能力、供給質量、供給環境、供給基礎。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兩手抓,一手抓淘汰落后產能,處置僵尸企業,治理環境污染;一手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第三,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質量時代的兩面旗幟。
質量時代,需要創新精神、工匠精神,二者缺一不可。這也是企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們要以理念創新的思維、技術創新的能量、模式創新的智慧、制度創新的勇氣構建全新的創新生態,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為產品、服務質量注入創新的基因。要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低碳技術等前瞻性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創造新供給、新需求。
企業是提供產品、服務的主體,我們不僅需要創客,而且需要科技人才和工匠。目前,我國有9億多勞動力,如果在各自的崗位上都能成為能工巧匠,建設質量強國就大有希望。
第四,給中國質量插上中國品牌的翅膀。
品牌是質量的翅膀,是質量的引擎。沒有質量的品牌缺乏生命力,沒有品牌的質量缺乏競爭力。
2016年我國品牌價值評估結果顯示,全國的品牌數量達654個,品牌價值達4.8萬億,分別比上年增長30%和24%,知名品牌在增加,品牌效應在擴大。但是,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從2016年主要國家擁有的全球最佳品牌數量看,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佳品牌100強中只有2個,分別是排名第72位的華為和第99位的聯想,日本、德國、英國在100強中分別排第3、4、5位,我們的GDP是三國的總和,但三國擁有的最佳品牌是我國的10倍之多。
第五,讓質量誠信之風驅散“假冒偽劣”產品的烏云。
假冒偽劣產品敗壞了中國制造、中國質量的信譽。《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和剛印發的《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都強調要加快質量誠信體系建設。誠信是質量最好的保障。我國社會信用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要在這個大背景下,開展質量信用信息數據采集工作,實行質量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建立質量信息披露和誠信檔案制度,完善質量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讓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企業和個人,在陽光下無藏身之地,像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讓我們攜手走進質量時代,擁抱質量時代,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目標,貢獻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