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萍
俞立中是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曾任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在大學管理崗位工作了20多年,俞立中也是第十三、十四屆市人大代表——他是一個被學生愛戴的大學校長,也是受選民信任的積極履職代表。
履職活動不缺勤 代表建議沒少提
俞立中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他的微信好友有許多學生。同學們畢業后,還經常與俞立中聊聊最近的工作。學生們喜歡俞校長,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思維活躍、能主動接受新事物,學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與他分享。俞立中為教育傾注了心血,也收獲了滿滿真情,他得到了學生的敬重,這是一份只有教育工作者才有的回贈禮物。
上海紐約大學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一顆明珠。除了中國學生,學校還有相當多的國際學生。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年輕人在這里進行思維碰撞和文化融合——互相了解各自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世界是他們的功課之一。來到上海紐約大學,第一印象是敞亮開闊,無論教室還是辦公室,都呈開放式風格,就像師生們的視野,放眼國際。上海紐約大學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一項嘗試,作為首屆校長,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面對一種新的培養模式,俞立中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同時承擔市人大代表的職責,絕對是挑戰。
俞立中用行動給出了挑戰的結果:他的代表履職活動幾乎全勤,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代表建議,他被評為市十四屆人大履職積極代表。
俞立中極為重視人大代表的履職。為做到盡職盡責,他提前將代表履職活動都寫到工作日程表上,由此,學校工作安排可以避開代表履職時間。兩者的時間穿插來自于俞立中的認真和細心。有時候為了協調好兩者的日程安排,他盡可能壓縮出訪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以便趕上人大的會議或考察活動。
任職人大代表期間,俞立中全程出席了每年的市人代會,多次參加了閉會期間召開的報告會、座談會、討論會等活動,多次列席了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參與了每年的市人大代表集中視察和由市人大僑民宗委、外事委、普陀代表團組織的檢查、調研和議事日活動以及人大代表參與信訪工作、人大代表聯系社區等活動。他作為市人大外事委員會新成立的外事代表小組成員,參加了“出境入境管理法執法檢查”在黃浦區、自貿區管委會、教育系統的調研以及多次討論會,在調研過程中他認真看、認真聽、認真思考,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
為了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職責,俞立中也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參加了“市人大代表參與常委會信訪工作專題學習班”“市人大代表履職學習班” “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報告會” “‘一辦法兩規定討論會”等學習班和研討活動,拓寬了視野,提高了履職水平。
只有整體進步了 個體才會受益
在履職過程中,俞立中很重視上海的總體發展規劃,他認為,只有上海整體進步了,才能有效保障民生,每位市民才能實實在在受益。因此在履職中,俞立中能從大局出發,將民生問題與城市發展結合,提出改善民生的高質量建議,期待惠及個體。
俞立中多年任職大學校長,養成了從宏觀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并從大局出發提出代表建議。例如,作為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促進會的理事長,在與促進會理事、區縣科技站輔導員的交流中,俞立中意識到本市社會教育資源尚有很大的挖掘潛力,于是提交了《關于在組織本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充分利用學會、協會資源的建議》,在建議中他提出要更重視教師素質培養,要采用更為活躍、多樣化的培訓形式,創新培訓機制,并充分利用學會、協會資源,對整個上海的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從總體上提高中小學的教師素質,這一建議得到了市教委的積極響應。又如,在長期擔任大學校長期間,俞立中意識到集聚創新創業人才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重要環節,于是他提出《關于促進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留學生就業政策建議》,建議為留學生留上海工作創造便利條件。這個建議不僅有利于拓寬創新人才的內涵和來源,實現人才結構的多樣化,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留學生,提高上海高校留學生的比例,搭建更牢固橋梁,與國際接軌。這一建議從國家的全球戰略考慮,具有長遠的效益和意義。目前,上海已經針對留學生留滬創業、就業問題推出了相關政策。
俞立中還就市民關心的霧霾問題,從上海的整體規劃考慮,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PM2.5污染研究和綜合治理規劃的建議》。為促進上海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他提出了《關于研究制定本市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規劃和學科布局規劃的建議》。為促進上海的整體生態文明建設,他提出了《關于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有效結合,統籌考慮、整體規劃、協調實施本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這些建議都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并有了改進措施。
不放過細節 善于思考和分析
俞立中善于思考和分析問題,能從某個細節聯想到代表履職的某項工作。有一次,上海紐約大學有個來自新西蘭的學生在做一個關于垃圾分類的課題,俞立中就問新西蘭學生,新西蘭怎么做垃圾分類工作的?這位新西蘭同學回答時,俞立中注意到她說的一個細節:新西蘭的孩子從小就被反復教育要怎樣進行垃圾分類,例如學校要教小朋友什么垃圾應投擲于哪個類別的垃圾桶。俞立中立即從這個細節聯想到上海的垃圾分類和教育問題:垃圾分類的習慣要從小培養,教育要從小孩子抓起。因此在代表座談會中,俞立中發表建議: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垃圾分類的宣傳要具體到分類細則,例如:哪些垃圾屬于干垃圾,哪些垃圾屬于濕垃圾,許多市民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政府應該有具體的準則,告訴市民哪些垃圾屬于哪個類別,這樣會提高市民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而教育理念關乎全民族的進步,應重視教育,尤其重視小孩子的素質教育。俞立中的發言,得到了與會者的肯定。
在參與基層活動時,俞立中注意到一個現象,現在的居委干部越來越年輕化了。對這個細節,俞立中并不放過,他認真思考:老的居委領導退休的越來越多,而接手的年輕社工會不會不“接地氣”?于是他在代表座談會上提出建議:1、對退休年齡不要一刀切,為新老干部交接留足時間。2、老的居委干部在帶年輕人時,應注意培養年輕干部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社區問題繁瑣復雜,面對具體情況應有相應的處理能力,要隨機應變,不能“照本宣科”。3、要關心年輕社工的工作和生活。4、居委干部人手有限,街道要給予相應的支持,形成街道和居委會上下一條心,共同創建文明社區。
俞立中在生活中也不放過任何細節,時刻將代表履職掛在心中,甚至路過一些道路,他也會細心觀察這條道路的路況,從而提出代表建議。例如,他根據觀察和調研,提出了《關于本市中山北路、金沙江路口交通安全治理的書面建議》,建議消除該區域的安全隱患。諸如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作為人大積極履職代表,俞立中卻很謙虛,總說自己很平凡,“沒什么可說的”。而實際上,他站在大局角度,為上海的未來和發展提出了某些行業高屋建瓴的代表建議,同時也從細微處觀察民生反映民情進而提出某方面具體的代表建議。他時時刻刻將代表履職記在心中,不忘初心,不忘人民群眾重托,盡職盡責當好人大代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