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昀希
前段時間,某知名化妝品牌以“剩女”為主題做廣告:一個女孩哭著說,“我是自私的,我對不起父母,也許應該找個合適的,可我還是想要愛情。”父母則在嘆氣中無奈道,“你結婚了,我們的心病就去了。”
現實生活中,兒女的婚事的確讓父母“操碎了心”。城市里的中心公園、市民廣場,一到周末、節假日就會舉辦滿是銀發叔叔、阿姨自發參與的“相親會”。父母拿著自家子女的資料和照片,或擺攤兒展示,或相互詢問,遇到合適的就留下對方的聯系方式。甚至,有的父母還會直接聯系“未來女婿/兒媳”,詳細了解對方的基本信息。
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婚姻大事時,出現頻率最高的有以下幾句:
“你先把婚結了,到時候離婚都可以。”——以此證明我家孩子是有人要的。
“跟誰結婚都一樣,孩子是自己的,將來你老了沒個孩子怎么行?孩子生下來我們幫你養。”——為了后繼有人。
“你不結婚太自私了,對我們太殘忍了。”——未婚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結婚。
也有比較特殊的情況:父母一方重病,去世前要求子女完成自己的心愿——結婚成家、生娃。
但是,不少年輕人并不會接受父母的好意,不愿意他們樂此不疲地拜托親戚、鄰居、老同事,甚至是看病時遇見的醫生,給自己介紹男/女朋友;也不愿意在政府、單位組織的相親大會上展示自己,因此和父母鬧得很不愉快。
事實上,“80后”“90后”在成長的過程中,從青春期開始,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是不允許學生戀愛的。男女同學稍有早戀的萌芽,就會被老師和家長“扼殺”。不加正確引導,而是將少男少女因生理成長、心理萌動而自然生發的美好情愫描述成洪水猛獸,只“堵”不“疏”,一味強調早戀會影響學習。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不少已經步入大學校園的男生,會非常靦腆,甚至四年中極少和同班女同學說話,單獨面對女生的時候就緊張得不行。
既然如此,作為家長,您怎么能指望孩子一畢業就領回家一位大方端莊的優秀女孩兒當未來媳婦呢?在孩子們飛速成長的階段,我們保證他們吃好,學習好,卻從不在情感交流、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導,給予適當的、安全的相處空間。大學畢業以后,父母就突然把婚戀這個重大的課題擺在孩子眼前,還要求保質保量完成,這對年輕人而言確實有些不公平。
繁衍后代是人類的本能,但談情說愛和看人、選人的技巧都需要后天的學習。基于這樣的現實狀況,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兩代人觀念上的沖突,化解“催婚”帶來的矛盾,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呢?
【寫給父母】
如果仔細分析父母和年輕一代晚婚族的生活環境,這種因婚姻形成的家庭矛盾,可以說是時代變遷的產物。擔心兒女婚事的父母的年齡從四十多歲橫跨至七八十歲。這一輩人大多經歷了我國社會從計劃經濟走向商品經濟的轉變。父母年輕時,各家的經濟條件普遍都不富裕,貧富差距也不大,結婚一般也不買房子。大多數人會和老人一起住,或者干脆擠在單位宿舍。男女雙方婚后往往要分擔較為繁重的家務勞動,男人負責修繕房屋、制作家具、換煤氣罐等重體力勞動,女人負責洗衣服、做飯、縫紉、帶孩子等。大家的工資都不高,把錢湊在一起才能滿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在父母這代人的觀念中,結婚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婚姻是生活的必需品。
而上世紀7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年輕人,所處的時代飛速發展,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物質極大豐富。年輕人,尤其是城市中的年輕人基本都不用“依靠”婚姻,就能有很好的生活質量。無論男女,只要肯努力,工資水平都不低,除了享受美食,繼續深造,還能定期國內游,偶爾國外游。包括女性在內,不少人早早就在父母首期款的支持下,用公積金買了屬于自己的房子。再加上,家政行業的發展,現代化智能家用電器性價比的日漸提高,使得家務勞動壓力大大減輕。有無“力量”,能不能搬得動重物,對于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
在這種大環境下,年輕人更加關注自我價值,對婚戀中不和諧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大多數被父母操心婚事的“剩男”“剩女”其實并不是因為“自身條件差”而被“剩下”,反而大多都有相對而言較好的物質基礎。兩個人如果感情好,甚至可以實現“拎包結婚”。大家更關注的是“愛的感覺”,以及雙方對婚姻的態度,對于家庭、工作、父母、子女相關事務的處理方式與排序,能否互相支持,是否有共同利益等諸多因素。大部分情況下,年輕人推遲結婚年齡不是“不肯承擔社會責任”或者“拒絕長大”,反而是思考成熟,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表現。
因此,“望子成婚”的父母們最好能拋開過去的觀念,鼓勵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除了在感情上多加關心,在交友空間上給予一定的自由,也應該支持孩子完善自我,比如進行學習或旅游。這不是“不務正業”,而是為了能遇見更美好的伴侶所進行的必要提升。
【寫給子女】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年輕人要理解父母關于自己婚事的憂慮,理解父母婚戀觀的形成背景,理解這是時代造成的差異。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不想被父母“催婚”,就要承擔起成年人應有的責任。如今,大城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都很高,子女買房需要父母的支持,工作以后不少人還在父母家蹭吃蹭喝,需要父母照顧,于是就形成了一邊“啃老”,一邊喊著要自由的怪現象。想要從心智、社會屬性成長為一名獨立的成年人,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要努力工作多賺錢,自己負擔自己的生活,做到經濟獨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獨立之后,人格和思想才能獨立得有底氣。
總之,父母對于兒女婚姻擔憂的實質,是想讓孩子生活得更好。如果子女有能力將生活過得精彩,兩代人之間再加強感情上的溝通,“兒女的婚事”也就不會成為父母的心結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