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杰
彭杰(1983-),男,河南商丘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監(jiān)測與評價。
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Sport Schoo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553000, Guizhou, China.
重慶市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研究
彭 杰
本研究對重慶市中小學校青少年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重慶市青少年學生在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的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較低,“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是他們在課間與午休間隙的主流選擇;每年校園內部賽事舉辦情況一般,學生參與校內比賽的熱情不高;重慶市中小學生課間操的主要內容是廣播操,課間操內容選擇極為單一;放學回家后,高中學生比小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家庭作業(yè)完成后小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而中學生則更多地投身于課外輔導及相關閱讀中。
青少年;課間;課外鍛煉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個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而且,關系整個民族的健康素質,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因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近些年來,青少年身心健康情況不容樂觀。據(jù)查相關文獻,國外對中小學生體育活動的研究歷史較早,注重貼近實際情況,并取得一定成果。如英、美、日等國都非常重視他們的中小學生的體育運動情況,并依據(jù)其具體情況來制定相應的體育活動實施方案[1-4]。國內對中小學生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研究、多種視角研究、影響因素研究等三方面[5-10]。本文選取重慶市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具體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以期達到展現(xiàn)我國西部地區(qū)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真實面貌,為國家制定更有效的青少年健身、鍛煉方案做一定的支撐。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重慶市中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為著眼點,選取永川區(qū)及周邊縣、鎮(zhèn)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群體抽樣:小學組(3年級)、初中組(初中2年級)、高中組(高中3年級),男女比例盡可能接近。每個群體分兩類,分別為中心城區(qū)和郊區(qū)城鎮(zhèn)。為確保樣本的代表性及調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參研人員經(jīng)反復討論,在確保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滿足本研究方案的要求下,再按隨機抽樣方式確定問卷發(fā)放學校及樣本容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關于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研究現(xiàn)狀,為本研究進行現(xiàn)狀分析,探尋問題奠定理論基礎。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設計《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問卷》,經(jīng)專家會議論證后,以固定答題問卷法進行發(fā)放、回收,共發(fā)放問卷2700份,剔除無效問卷176份,有效回收率為93.5%(注:剔除標準指性別不詳、關鍵問題不答者,因此,本文分析中的各圖表數(shù)據(jù)樣本量略有出入)。
2.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6.0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關聯(lián)分析等方法對全部個案及指標變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所有統(tǒng)計量顯著性水平設置為a=0.05。
3.1 校內(體育課除外)體育鍛煉情況分析
3.1.1 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鍛煉內容選擇情況分析
檢驗: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年級學生課間10分鐘行為選擇一致性檢驗:pearson卡方值依次為X2=44.36、44.23、155.56,對應概率P依次為:0.000、0.000、0.000
說明:選擇1.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2.休息(喝水、上洗手間);3.與同學聊天、打鬧;4.參加體育活動;5.與同學討論問題;6.找老師問問題;7.買零食、飲料;8.看娛樂書籍、聽音樂;9.老師拖堂;10.其它。
表1顯示了重慶市青少年學生在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的行為方式選擇情況,從中可獲得的具體信息如下:
1)從匯總情況來看,重慶市青少年學生在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的行為方式選擇排序依次為:“休息(喝水、上洗手間)”、“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與同學聊天、打鬧”、“與同學討論問題”、“學生看娛樂書、聽音樂”、“老師拖堂”、“參加體育活動”、“找老師問問題”、“買零食”。從以上排序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在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學生的首選是喝水或上廁所;其次因為學業(yè)的壓力選擇繼續(xù)學習;排在第三位的是學生玩耍;最后是選擇參加體育活動。
2)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及年級的青少年學生在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的行為方式選擇排名前三位均是 “休息”、“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與同學聊天、打鬧”。“參加體育活動”行為方式選擇的排名均靠后,其中不同性別間女生(30.5%)高于男生(27.5%),不同學校位置間中心城區(qū)(29.8%)略高于郊區(qū)城鎮(zhèn)(28.1%),不同年級之間由高至低順序依次為:小學(37.8%)、初中(28.9%)、高中(21.6%)。
由以上可知,重慶市青少年學生在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的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較低。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參加體育運動,中心城區(qū)學校的學生比郊區(qū)城鎮(zhèn)學生更傾向于參加體育運動,低年級比高年級的同學更喜歡參加體育運動。
3.1.2 校內課間操內容選擇情況分析

表1 學校課間10分鐘及午休時間學生行為選擇統(tǒng)計表(多選題;有效樣本N=2582)

表2 課間操內容情況統(tǒng)計表(多選題;有效樣本N=2624)
檢驗: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學校位置學生課間操內容選擇一致性檢驗:pearson卡方值依次為X2=5.901、60.305、79.742,對應概率P依次為:0.316、0.000、0.000
說明:選擇1,全校統(tǒng)做廣播操;2,全校統(tǒng)跳集體舞;3,個人自由活動;4,全年級統(tǒng)一做廣播操;5,全年級統(tǒng)一跳集體舞;6,以班級為單位、內容輪換
表2顯示了重慶市中小學生課間操內容選擇情況,從中可獲得的具體信息如下:
1)從匯總情況來看,重慶市中小學生課間操的主要內容是廣播操,其中采用全校統(tǒng)一組織形式的占52.2%,以年級組織形式的占25.5%。而采用其他內容組織形式者極少。這一現(xiàn)象充分說明了重慶市中小學生課間操內容選擇極為單一。
2)不同性別學生課間操內容選擇無差異性(X2=5.901,P=0.316),而不同學校位置、年級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X2=60.305、79.742,P=0.000、0.000)。不同學校位置間,廣播操在中心城區(qū)與郊區(qū)城鎮(zhèn)的學校課間操組織形式中均占主導地位(50.1%+30.1%、55.2%+18.8%),而從分布比例看,中心城區(qū)較郊區(qū)城鎮(zhèn)更加靈活;不同年級間,初中生的課間操組織形式最為靈活,其中“全校統(tǒng)做廣播操”占48.5%、“全年級統(tǒng)一做廣播操”占25.7%、“個人自由活動”占13.6%、“全校統(tǒng)跳集體舞”占11.0%。而小學生與高中生課間操組織形式相對較為單一。
3.1.3 校內體育賽事舉辦及學生參與情況分析

表3 校內體育賽事舉辦及體育賽事參與情況統(tǒng)計表
檢驗: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年級的校內體育賽事舉辦情況一致性檢驗:pearson卡方值依次為X2=8.913、33.652、113.876,對應概率P依次為:0.063、0.000、0.000;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年級的學生在校參與體育賽事一致性檢驗:Pearson卡方值依次X2=11.671、9.899、122.166,對應概率P依次為0.009、0.019、0.000
表3顯示了重慶市中小校內賽事舉辦及學生參與校內賽事情況,從中可獲得的具體信息如下:
1)從匯總情況來看,重慶市中小學校每年校園內部賽事舉辦情況一般的45.8%;學生參與校內比賽的熱情不高,其中選擇“不參加”與“1次”選項學生的比例分別為22.6%、25.9%,這一調查數(shù)據(jù)與我國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率存有差距44。
2)校內賽事舉辦情況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X2=8.913,P=0.063),卻存在明顯的學校地理位置及年級差異(X2=60.305、79.742,P=0.000、0.000)。而不同學校位置、年級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X2=33.652、113.876,P=0.000、0.000),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中心城區(qū)學校明顯好于郊區(qū)城鎮(zhèn)學校,小學舉辦情況較初中、高中好。
3)校內比賽參與情況在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及年級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X2=11.671、9.899、122.166,P=0.009、0.019、0.000),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男生比女生喜歡參加,中心學校學生比郊區(qū)城鎮(zhèn)學生喜歡參加,不同年級之間參與情況小學生最好、初中生次之、高中生最不理想。
3.2 校外體育鍛煉情況分析
3.2.1 平時(周一至周五)在家活動方式選擇情況分析
3.2.1.1 放學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

表4 放學回家學生要做第一件事統(tǒng)計表(單選題;N=2624)
檢驗:不同性別、學校地理位置的學生放學回家的第一選擇一致性檢驗:Pearson卡方值依次X2=21.651、10.172、173.962,對應概率P依次為0.001、0.071、0.000
表4顯示了重慶市中小學生放學回家要做的第一件事統(tǒng)計情況,從中可獲得的具體信息如下:
1)從匯總情況來看,他們放學回家所做的第一件事排在首位的是“做作業(yè)”(49.4%),其次是“看電視”(14.2%),第三位是“上網(wǎng)、打游戲”(13.8%),第四位是“參加輔導班”(9.1%),而“參加體育鍛煉”排在了第五位。此調查數(shù)據(jù)說明重慶市中小學生學業(yè)壓力較大,超過一半的學生無法在學校完成課堂任務。
2)通過對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及年級的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位置學校學生選擇情況無顯著性差異(X2=10.172,P=0.000),而不同性別及年級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X2=21.651、173.962,P=0.001、0.000),其中男生、女生、小學、初中及高中對各選項排序與總體情況基本相同,而就“參加體育鍛煉”該項來看,男生比女生喜歡參加體育鍛煉,不同年級之間高中生排在首位,其次是初中生,小學生排在第三位。此數(shù)據(jù)說明中心城區(qū)與郊區(qū)城鎮(zhèn)學校的學生均存在學業(yè)壓力較大現(xiàn)象,男生比女生更喜歡參加體育運動,而在不同年級之間小學生排在第三位,初中生排第二位,高中生排在首位。
3.2.1.2 回家完成作業(yè)后活動方式選擇情況分析

表5 青少年完成家作后的活動方式選擇統(tǒng)計表(多選題;N=2344)
檢驗:不同性別、學校地理位置的學生家作完成后活動行為方式一致性檢驗:Pearson卡方值依次X2=63.660、88.294、78.25,對應概率P依次為0.000、0.000、0.000
表5顯示了重慶市中小學生完成作業(yè)之后活動方式選擇統(tǒng)計情況,從中可獲得的具體信息如下:
1)從匯總情況來看,青少年學生完成作業(yè)之后活動方式的選擇情況主要集中在“完成作業(yè)后睡覺(太晚)”(46.2%)、“看課外讀物”(45.5%)及“預習第二天功課”(39.8%)等三個方面。此調查數(shù)據(jù)再次說明了該地區(qū)學生的學業(yè)壓力較大的現(xiàn)象。
2)西南地區(qū)完成作業(yè)之后行為選擇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X2=63.660,P=0.000),其中選擇“完成作業(yè)后睡覺(太晚)”(女對男:46.5%對45.9%)、“看課外讀物”(女對男:48.6%對42.1%)及“預習第二天功課”(女對男:43.8%對34.7%)。此調查數(shù)據(jù)說明女生比男生學習更加認真,導致其學業(yè)壓力更加繁重.
3)西南地區(qū)青少年完成家作后的行為選擇存在明顯的學校位置差異(X2=88.294,P=0.000),其中選擇“完成作業(yè)后睡覺(太晚)”(中心對郊區(qū):47.3%對45.5%)、“看課外讀物”(46.6%對43.8%)及“預習第二天功課”(41.3%對36.8%),此項調查數(shù)據(jù)說明中心城區(qū)學校學生比郊區(qū)城鎮(zhèn)學生“更累”、學習“更刻苦”。
4)不同年級青少年完成家作后行為選擇明顯差異(X2=78.25,P=0.000),其中小學生選擇“預習第二天的功課“(46.7%)、“看課外讀物”(51.1%)及“鍛煉身體”(41.3%)比例顯著高于初中及高中,而選擇“完成作業(yè)已晚,只好睡覺”(25.9%)比例顯著低于中學生。以這些數(shù)據(jù)推知,小學生學習任務比中學生更重,但對體育鍛煉重視度比中學生更好。
3.2.2 周末及節(jié)假日活動方式選擇情況分析

表6 周末活動方式選擇統(tǒng)計表(多選題;有效樣本N=2450)
檢驗:不同性別、學校地理位置、年級的學生放學回家的第一選擇一致性檢驗:Pearson卡方值依次X2=29.907、7.512、103.23,對應概率P依次為0.018、0.251、0.00
表5顯示了重慶市中小學生周末活動方式選擇統(tǒng)計情況,從中可獲得的具體信息如下:
1)從匯總情況來看,目前西南地區(qū)青少年周末行為選擇排前四位的依次是:“做作業(yè)”(70.9%)、“看電視”(56.8%)、“上網(wǎng)或打游戲”(43.4%)、“參加輔導班”(36.6%),此調查數(shù)據(jù)進一步說明了西南地區(qū)青少年周末行為方式嚴重偏離了我國目前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總體目標。
2)西南地區(qū)青少年周末行為選擇不存在學校地緣差異(X2=7.512,P=0.251),卻存在性別差異顯著(X2=29.907,P=0.018),其中男生集中在“做作業(yè)”(68.5%)、“看電視”(55.4%)及“上網(wǎng)、打游戲”(45.2%);女生較集中在“做作業(yè)”(73.0%)、“看電視”(58.0%)及“上網(wǎng)、打游戲”(41.8%)。
3)不同年級青少年周末行為方式選擇差異明顯(X2=103.23,P=0.000),其中小學生集中于三方面:“參加體育鍛煉”(43.1%)、“做作業(yè)”(69.6%)及“看電視”(46.6%);初中生集于四方面:即“上網(wǎng)、打游戲”(52.1%)、“參加輔導班”(45.5%)、“做作業(yè)”(73.6%)及“看電視”(57.2%);高中集中于二方面:“做作業(yè)”(67.9%)及“看電視”(64.9%)。
4.1 重慶市青少年學生在課間10min及午休時間的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較低。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參加體育運動,中心城區(qū)學校的學生比郊區(qū)城鎮(zhèn)學生更傾向于參加體育運動,低年級比高年級的同學更喜歡參加體育運動。重慶市中小學生課間操的主要內容是廣播操,課間操內容選擇極為單一,不同性別學生課間操內容選擇無差異性,卻存在不同學校位置、年級間差異,中心城區(qū)較郊區(qū)城鎮(zhèn)更加靈活,初中生的課間操組織形式最為靈活。每年校園內部賽事舉辦情況一般,學生參與校內比賽的熱情不高,中心城區(qū)學校明顯好于郊區(qū)城鎮(zhèn)學校,小學舉辦情況較初中、高中好;男生比女生喜歡參加,中心學校學生比郊區(qū)城鎮(zhèn)學生喜歡參加,不同年級之間參與情況小學生最好、初中生次之、高中生最不理想。
4.2 高中學生放學回家的選擇范圍相對廣泛,而小學、初中學生則更多的集中;家庭作業(yè)完成后的余暇時間支配中,小學生選擇更為廣泛,中學生則更多地投身于課外輔導及查閱相關參考書目。
[1] 胡樂樂. 中小學體育在國外[J].《上海體育》, 2006(07):38-39.
[2] 楊宏建. 美國學校體育課的現(xiàn)狀.《學校體育》, 1986(03).
[3] 門麗等. 美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給我國學校體育帶來的啟示[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06,25(3):41-42.
[4] 邵惠德. 中、日、美課外體育活動比較研究[J]. 《四川體育科學》, 1996,75(2):18-20.
[5] 邵惠德. 中、日、美課外體育活動比較研究[J]. 《四川體育科學》, 1996,75(2):18-20.
[6] 劉海元,袁國英.關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7(8):10-14.
[7] 劉小俊.陽光體育內涵與發(fā)展探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1):25-27.
[8] 羅振宇.關于在學校中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理性思考[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1):44-45.
[9] 彭杰.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影響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4(05):39-41.
[10] 彭杰.“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在全面實施陽光體育運動中的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20-30.
InvestigationonYouthExtracurricularExerciseStatusinChongqingCity
Peng Ji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xtracurricular exercis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ongqing City.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are inactive in sport exercise during 10 min break between classes and noontime. The main stream during break times is “seize time to finish homework”. Campus sport games is held mediocre every year with less enthusiasm from students. Setting-up exercises to music is the only form of class-break exercises with no other choic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more choices after school; pupils have more choices after homework is done, whil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involved in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and reading.
youth, playtime break; extracurricular exercise
G812.45
A
1005-0256(2017)11-0110-5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