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程度不斷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逐漸擴大,極大便利了人們的日常出行,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物質基礎。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空間集聚軸,具有良好紐帶作用,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加快產業轉移,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同時,區域經濟發展也是交通基礎社會的資金保障,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相連的關系。就目前國民經濟發展狀況而言,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是制訂交通建設戰略目標的基礎。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形成復雜統一的系統,二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若合理控制潛在的障礙和失調因素,能夠促進二者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及勞動力,不僅促進區域內就業水平提高,也刺激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完善,使交通運輸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區域間資源、產品流動,勞動力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從而優化產業布局,科學規劃社會分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從宏觀角度而言,區域經濟發展對于交通運輸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更多資金,形成良性循環系統。
交通基礎設施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直接貢獻。主要包括客貨運輸以及交通建設中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此類增加值主要包括生產凈稅額、勞動者報酬等多方面,是經濟活動產生的最終成果,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據重要地位,可由直接效果系數反映出來。
其次是間接貢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需要其他相關部門支持,若交通運輸事業發展較快,將會向前推動相關部門及行業發展。此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建材,如瀝青、水泥、鋼材等,建材的消耗會形成相應數量增加值。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必須投入相應產品與服務,導致一、二、三產業的產出也隨之增加。
社會經濟活動的反向影響也是二者協同發展研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首先,交通基礎設施的改變受到經濟活動影響,若區域間資源、勞動力等聯系密切,交通基礎設施會更為完善。當區域中心區位出現轉移時,交通運輸路線也隨之改變。
其次,通常情況下,政府是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布局的主體,在建設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而維持區域交通運輸網絡通暢,合理規避擁堵問題是最終目標。因此,當區域內通達性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時,就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來改善這一狀況。單從理論角度而言,當二者處于協調統一狀態時,將會形成良性發展循環系統,雖然現階段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但仍舊存在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的問題,因此,必須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規劃與布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總之,交通基礎設施為經濟活動正常開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有效加強了區域間聯系,促進區域經濟水平提高。同時,區域經濟實力增強,也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