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晶
摘要:回族婚姻習慣法是阿拉伯伊斯蘭婚姻制度與中國傳統婚姻制度相互適應、借鑒、吸收和交融的產物。回族婚姻習慣法是伊斯蘭宗教法關于婚姻問題的規制積淀、深深的融合在穆斯林民眾的心里后在具體婚姻生活中的一種客觀體現。長期以來,回族婚姻習慣法早已被回族民眾所普遍接受并成為其婚姻方面的重要基礎和生活的準則的重要部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告訴發展的今天,如何了解和正確看待回族婚姻習慣法,如何保持和推動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如何利用和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對促進地區和國家整體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回族;婚姻習慣法;婚姻制度
一、回族習慣法概述
談到回族習慣法的概念,學術界對此有很多不盡相同的理解。多數學者認為,回族習慣法是伊斯蘭教法的一部分。在筆者看來,回族婚姻習慣法的存在,豐富和彌補了國家法的不足,成為一種除國家法之外長期有效的習慣法。回族習慣法以伊斯蘭文化為根本精神核心,其在歷史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接受了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并在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的情形下,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內控性的生活秩序和規范體系。它獨立于國家法之外,規范著回族群眾的行為,對回族穆斯林在社會各方面的關系也予以和協和調整。
二、回族婚姻習慣法的內容
(一)婚姻的締結
1.結婚年齡。關于婚姻年齡的問題,回族習慣法對結婚年齡并沒有明確規定,但《古蘭經》認為男性十二歲、女性九歲就已經發育成熟,可以婚配。但后來伊斯蘭教法認為凡智力健全、無疾病的成年穆斯林男女15歲即可結婚。因此,在回族群眾中早婚現象一直比較嚴重,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地區的早婚現象有所減少,但是部分農村地區,很多早婚現象依然嚴重。
2.宗教信仰。堅持信仰一致,是穆斯林結婚的首要標準,也是伊斯蘭婚配觀念的另一個特色。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族堅持婚姻關系雙方必須宗教信仰一致的基本原則。古蘭經中就規定了穆斯林寧可嫁(娶)家中的奴婢,也不能同異教者通婚,在現代社會發展看來,回族與外族通婚在城市里也并不是不常見,很多年輕人都會為了自己的愛情去打破這種傳統,顯而易見的是大多數青年男女結婚,非穆斯林那一方要自愿選擇“進教”成為穆斯林,當然也有極少數非穆斯林不選擇“進教”,而在有些農村地區,依舊保持著傳統的風俗。
3.婚姻自由。伊斯蘭教明確承認結婚雙方自愿承諾是婚姻成立的根本因素。伊斯蘭教法充分尊重人們的婚姻自主權,承認男女有擇偶權。這與當時社會傳統的婚姻習俗有很大的差別,不僅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買賣等傳統觀念和惡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家庭關系的和睦與穩定,從而也減少了離婚現象的發生,最不可忽視的是它也提高了婦女的地位,為婦女的婚姻生活提供了一份更好的保障。
4.婚姻的儀式。回族對婚禮及其重視,并且婚禮過程也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六禮”的影響,一般都按照“六禮”行事,但在某些程序的內容上卻又有回族自己的特色。
(二)婚姻的禁忌
1. 反對近親結婚
受到伊斯蘭婚姻禁忌的影響,回族在婚姻締結中也禁止血親、近親之間的結婚。先知穆罕默德也說:“你們不要與親近的子女結婚,因為生出來的孩子使瘦弱的。”從遺傳角度來說,近親結婚生育出的子女,出現弱智(顯性基因),體現缺陷的幾率明顯大于非近親結婚的人。
2.反對一妻多夫制
《古蘭經》規定“即使你們貪愛公平,你們也決不能公平的待遇眾妻”,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因此鼓勵一夫一妻制。現在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們,都是與我們當前的婚姻法相統一,一夫一妻制成了各民族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規。
3.“守期制”制度
回族婚姻習慣法不禁止結婚,但是反對輕率離異。夫妻之間若出現不和諧現象,雙方的親屬必須進行勸導使其重歸于好。回族習慣法規定,男女雙方都有離婚的權利。決定離婚的女子要遵守回族習慣法規定的“守期制”。所謂“守期制”,是指改嫁再婚前的待婚姻。回族習慣法規定:主張離婚的妻子應該期待四個月零十日,“待婚期滿后,可自行決定是否再婚”,且不會受到輿論的指責。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回族年輕人因為早婚,離婚率也不斷提高,有些回族青年甚至沒有領結婚證,在婚后不久因為各種原因就自作主張離婚了。
三回族婚姻法的社會功能
1.行為規范的作用。回族穆斯林把《古蘭經》以及“圣訓”作為回族的一個內在規范,嚴格遵守伊斯蘭教教義,這種伊斯蘭教法對回民的行為起著規范作用。《古蘭經》中很多經文對回族婚姻家庭具有普遍性規范的意義,其規定了回民婚姻的程序以及權力義務和懲罰手段。因此,回族婚姻習慣法對穆斯林的生活和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有著不可忽視的約束的作用。
2.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回族婚姻習慣法和回族習慣法一樣,不盡規范著穆斯林們的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回民的包括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在內的民族認同感。而這些民族認同感體現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在無形中無疑增加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使得回族在當今社會更好地發展和不斷壯大。
3.文化傳承的作用。回族婚姻習慣法是回族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伊斯蘭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回族婚姻習慣法本身是一種制度化、宗教化的回族文化,它以《古蘭經》以及圣訓為載體,傳承著回族的思想和行為規范,而在這其中,回族婚姻法一脈相承,永世延續,這不僅維系著整個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也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使得回族的文民族文化在歷史進程中保持著良好的穩定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回族婚姻習慣法既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例如主張婚姻神圣和自由、、男女平等;當然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早婚不登記等等。我們應該以正確公正合理的眼光去看待它。回族婚姻習慣法與我國的《婚姻法》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所以,想要回族婚姻法更好的生產和發展就應該互相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民族發展更穩定,社會更和諧。
參考文獻:
[1] 魏彥芳,論回族婚姻習慣法與《婚姻法》的沖突及調適——以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為例[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第5期
[2] 石春燕,淺析回族婚姻習慣法[J]. 法制與社會,2010年1月(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