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彤
摘要:《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這本書從當今世界各國在文化產業方面有典型意義的城市出發,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產業對城市的作用及中國的發展模式,從多個方面分析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問題的各方面因素。有幸拜讀到張圣冰教授的《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一書后,我對文化對于一個城市和文化產業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作用有很大的興趣,適合當地的優秀文化必將引領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并且推動發展的進步速度。
關鍵詞:文化產業;城市發展;城市精神
一、文化產業的定義
文化產業的定義至今在全球沒有一個官方統一的定義,不同國家對于自己國家的文化產業都有自己的界定,這是和國家政策和歷史有關系的。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目前把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根據這一定義,范圍就很廣,比如廣播電視服務、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社團活動、文娛產品的生產銷售等等。我國統計局將它們分為三個層次:“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
二、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分析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雖然說文化產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并不完全同步,但總體要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所以一般經濟發達的地區更適合發展文化產業。在我國,東部沿海城市一帶,從基礎設施到經濟、人才等方面都由于西部地區,所以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就相對較快,我國一些重要的產業聚集區都在東部地區,而西部的文化產業相對依附于當地的資源優勢,大多發展資源性文化產業。總體來看。近幾年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很迅速的,比如廣州的報業集團出版的《南方周末》、《21世紀經濟報道》等已經成為我國主流媒體,;深圳市是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的城市,之所以文化產業也能發展如此迅速也印證了經濟建設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快速的發展也凸顯了許多問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多數在外圍層和相關層,內涵式發展明顯不足,許多地方過分依賴文化資源,這就會讓文化產業的發展存在結構的不平衡。由于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創意人才也比較短缺,所以我國文化產業總是滯留在相對低端的產業里,形成不了可以在世界里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外圍層和相關層比較容易短期內有利益,而核心層不僅門檻高而且見效慢,所以很多地區忽略了對核心層的開發。
三、文化產業對城市的作用
(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
當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一種新的經濟要素來推動發展,而這個新要素不同于過去的依靠資源、生產工具等來驅動城市發展,“新經濟”也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文化產業也被看做是其中的一種形式,過去文化只是一種精神世界的東西,但是現在文化不僅有教化作用,還被應用到社會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等領域,去創造價值。文化產業就是用文化獨有的方式去創造財富,是社會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由文化資本變為了經濟資本。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就要發揮經濟作用,特別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就變的越來越重要。這個產業無污染、低能耗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文化具有一個很長的產業鏈,還有生產再生產的功能,所以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文化產業的興起是一個必然結果,傳統城市主要依賴勞動力和資源,然而隨著近幾年經濟不穩定,無論是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都不明顯,就算發展中國家有增長也大多依靠低成本和低勞動力,這種增長也是不持久也是沒有長遠意義的,文化產業可以將一個地區的歷史、人文、社會活動等結合起來加以開發,成為經濟增長的有效資源,還可以與有形的資本相結合,還可以與市場相結合,迎合市場實現文化的無擴大。人們愿意在文化方面消費必然會實現資本的不斷增值,所以文化產業是現在推動城市發展最有利的力量,也是經濟發達的城市的必然選擇。
(二)影響城市精神及形象的作用
城市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一個迷人的城市肯定有它獨特的味道,而這種味道就是一種文化氣息。現代城市的城市精神除了文化傳統外,也與經濟、政治等息息相關。城市與農村相比,更注重空間感,目的就是營造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并且有更好的體驗,所以除了提供良好的物質空間,還要有良好的精神空間。城市精神是靠文化所形成的,而文化產業就是把抽象變為具體的方式和載體。
文化產業與城市規劃、建設相融合,可以保護文物遺產,使傳統與現代結合,讓城市更具魅力和文化底蘊。比如巴黎的浪漫就是它的城市特征,這一特征不是政府提出的口號,而是在城市發展中形成的;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著名的啤酒節,使得人們在提到這個城市的時候就自然想到了啤酒,也塑造了當地人豪放和激情的性格;愛丁堡被人們稱作文學情調包裹的城市,充滿濃郁的文學藝術精神,因為這里每年都會舉行許多文學盛會,比如詩歌節、藝術節等等,這些活動每年可以帶來220萬英鎊的收入。我國這些年也注重城市精神的塑造,成都給人們一種安逸的感覺并且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美食之都;鼓浪嶼因為有歷史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所以給這個城市了音樂氣質。綜上,文化給了一個城市獨有的特點,文化產業講它們展示出來,一個有城市精神的城市在當今社會才可以更快更久的進步發展。
(三)人口素質的提高
由于文化產業的特殊性,物質要素的投入產出比相對高,因此從事相關產業的人員,特別是創意產業的人員都容易有較高的收入,這就會吸引許多人為之努力。文化產業要求營造一種開放、創新、包容的環境,所以有利于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和競爭,在這個過程中一起進步,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
文化產業注重創新型人才,所以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伴隨著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創意型人才的培養,這些人才將在未來知識經濟社會發展決定性作用。正是因為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政府和高校都會加強這方面的培養,間接的使人才更多更適合這個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薔,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布局及發展對策[ j].2013,地理科學進展,32(8)
[2] 鐘雅琴,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意象再造[ j].2011,暨南學報,(4)
[3] 汪明峰,文化產業政策與城市發展:歐洲的經驗與騎士[j].2001,城市與文化,(4)
[4] 孟昭元,雙重價值取向:文化產業運行的機制創新[ j].2006,桂海論叢,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