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振響++屈李純++李小平?
摘 要:科技期刊編校合一模式下,責任編輯任務重,二校樣中出現錯誤在所難免,實行二校樣交叉審讀有助于將錯誤消滅在付印前,提高出版物質量。本文對多年來二校樣審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和實例分析,探討編校加工的原則、重點和應注意的問題,可為提升編輯業務能力和期刊出版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責任編輯;審讀編輯;編校制度;二校樣審讀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040-03
“三審制”和“責任校對制度” “三校一讀制度”是國家對各類出版物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保證我國出版物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各行業出版物必須遵循的基本制度。相對于圖書出版中編校分離的工作實情,很多期刊出版單位由于人員配置較少,因此多采取編校合一形式[1][2],由責任編輯同時完成編校工作,但由于每期稿件量大,加之出版時限性強[3],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出現問題在所難免。針對此工作實際,很多期刊制定了一些新式校對或內部審讀制度,如胡慧俐等提出了三人交叉循環完成文稿編校工作的制度,并對其效果進行了簡要總結[4];張文光提出期刊付印前編輯部內部實行交叉審讀,并指出內部審讀的優勢和應注意的問題[5];楊懷玫則對175種高校期刊的內部審讀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了內部審讀的形式、執行情況及存在問題[6];付中靜等在調查統計河南省105種期刊編校質量差錯率基礎上,對主要錯誤進行歸類,強調了建立印前內部交叉審讀制度的必要性[7]。
筆者任職期刊在嚴格執行國家基本審稿、編校制度基礎上,多年堅持開展二校樣審讀工作。二校樣審讀是指責任編輯做完二校之后,將校樣分配給其他編輯進行交叉審讀。由于責任編輯對同一篇稿件在加工時均進行了詳細編校,因此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導致一些錯誤從眼皮下溜走[8];審讀編輯則不同,分配到手中的稿件都是第一次處理,因此會以全新的態度進行詳細審讀;經過責任編輯二校、審讀編輯通讀和主編通觀全局審讀,將稿件中的錯誤消滅在付印前,降低了印后期刊審讀的差錯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期刊的出版質量[5]。本文對多年來二校樣審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深入思考提高編校能力與審讀水平的原則和方法,為編輯編校能力和期刊整體編校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一、二校樣審讀中發現的常規問題
在二校樣審讀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主要有錯別字、圖表問題、同一項目全文不一致和參考文獻著錄問題等幾種。
(一)錯別字
二校樣中的錯別字一般有3種:1.一種是作者原稿錯誤,如“黑尾鳳蝶”錄成了“黑尾鳳碟”“放入”錄成了“放人”,“閾值”錄成了“閥值”,“自己”錄成了“自已”等,這些字對由于外形接近,責任編輯稍不留心就會放過。2.另一種是排版人員在修改一校樣時錄入錯誤,排版人員多使用五筆打字法,因此會出現別字甚至字典中都沒有的“自造”字,如“株”打成“樹”,“比”打成“此”,“裸”打成“禗”等,這些錯別字沒有規律性,需要責任編輯在二校時認真比對一校樣才能發現。3.還有一種是形近詞組使用不合語意,導致出現錯別字,如“耦合”與“偶合”、“必須”與“必需”、“截至”與“截止”、“反應”與“反映”等,這些錯誤的發現需要審讀編輯自身語言知識過硬,否則若是自己都搞不明白兩個詞組的區別,就有可能將對的改錯。
(二)圖表問題
這類問題在二校樣審讀中也比較常見,而且形式多樣。如圖表題目不具自明性、表格中出現異常數據、圖表中數據計量單位有誤、圖中標目錯誤、圖例與線條或圖柱所示圖例不一致、標值與其對應標值線脫離等[9]。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作者原圖有問題,比如原稿上計量單位有誤,前期編校過程中若僅是比對原稿,就很難發現,在二校樣審讀時,由于審讀編輯脫離原稿,且分配稿件少,因此可以對此進行仔細斟酌,從而發現錯誤;其次是排版人員錄入錯誤,比較常見的是相同處理涉及不同指標的圖,排版人員若是按復制粘貼處理,就會出現標目、圖例、單位等方面的錯誤。
圖表設計不規范、不美觀也是二校樣審讀中比較常見的問題,這類問題往往為經驗豐富、職務較高、資歷更深的編輯才能發現,如圖未居中、圖高與圖寬比例欠佳、表中項目安排不當等[10]。圖表編校水平是編輯通過長期工作積累才能達到的一種熟能生巧的高級技能,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編輯的業務能力。
(三)同一項目全文不一致問題
這類問題在諸個編校加工階段中都比較常見,二校樣雖然經過責任編輯幾次精讀編校,一般而言,同一篇稿件中此類問題不多,但對于某一整期稿件而言并不少見。二校樣審讀中發現的前后文不一致問題存在于很多內容中,如同一儀器型號、試劑來源公司名稱、基因寫法或正斜體、同一組數據、計量單位、拉丁名寫法、中英文摘要不一致及文字敘述與圖表不一致等,可以說同一項目全文不一致是二校樣審讀過程中最常見的一類問題[11]。
與責任編輯注重單篇稿件校對不同,審讀編輯通讀二校樣時通過比較不同稿件的內容也能發現問題,如來自同一單位的兩篇稿件,單位名稱或郵編卻不同,或者通信作者相同的兩篇稿件其通信作者年齡、職稱不同,或者同一課題組的系列稿件中試驗方法明顯不同等,這些問題需要審讀編輯對稿件進行橫向比對才能發現,并準確指出疑點。如在本刊某期的兩篇二校樣中,其通信作者是同一人,但其中一篇標注的通信作者出生年是1956年,另一篇則是1965年;由于該通信作者是校內知名專家,經聯系核查確定應是1956年。
(四)參考文獻著錄問題
參考文獻有國家標準為依據,每位責任編輯編校時,會根據標準核查每條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引文標注等內容,但由于任務繁重,依然不可避免會出現問題。二校樣審讀中存在的引文標注及引用問題較少,但與其他編校階段一樣,二校樣中的參考文獻著錄問題卻不少見,主要有:姓名拼寫錯誤、卷期不全或者同一期刊不同年份卷期異常、文獻題目有錯別字、來源期刊中英文名稱有誤、文獻類型不準確[12],甚至發現有同一條文獻重復著錄的問題。endprint
如一篇二校文稿中有兩條文獻(為了與本文所列參考文獻區分,舉例文獻用圈表示)為:①丁照華,王志武,徐立華,等.玉米單倍體誘導率與玉米遺傳背景相關研究[J].玉米科學,2013,22(2):18-21.②陳婧,楊引福,郭強.利用SSR標記分析40個糯玉米自交系遺傳多樣性[J].玉米科學,2009,17(4): 32-35.根據中文期刊多是一年一卷的規律,可以初步判斷這兩條文獻中應有一條文獻的期刊卷號有誤,經核查原文獻發現,第②條文獻年卷期信息準確,第①條文獻發表于2014年,卷號、期號無誤,但原期刊腳注信息卻誤為2013,導致引用時出錯,屬于典型的源文獻錯誤[13],對此問題,筆者認為應加以修正,避免以訛傳訛。
二、二校樣審讀中發現的少見問題
在二校樣審讀過程中,除錯別字、圖表數據及設計、同一項目全文不一致和參考文獻著錄等常見問題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問題,如標點符號使用不當、語句不通以及違背常識、邏輯數據等較為少見的問題。其中標點符號和語句問題不僅與每個編輯的語言水平有關(但對于工作多年的成年人而言,語言水平基本定型,提高空間不大,只能通過單個問題的解決逐漸積累),還與每個編輯的理解不同有關,尤其是二校樣審讀編輯,對同一篇文章無論是從內容理解還是完整性把握上,都遠遠不及責任編輯,因此審讀編輯提出的有些問題是值得商榷的。對于違背邏輯常識、生活常識等的數據錯誤,雖然在二校樣審讀中較為少見,但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下面簡要列舉幾例說明。
(一)生產常識錯誤
如一篇二校樣中有“杉木、馬尾松營林生產成本第1年分別為30和28元/ hm2,第2年均為8元/hm2,第3年均為8元/hm2,第4年起均為0.67元/hm2”,第一眼看到這組數據時,筆者疑惑“1hm2的營林生產成本才30元?1hm2的樹苗成本應該都不止30元吧。”似乎不太符合生產實際,究其錯誤原因,懷疑作者原稿是以畝為單位,后期修改換算為hm2時未重新計算數據所致。但查閱作者原稿發現,原稿上即是如此。因此將此問題提交給責任編輯,責任編輯與作者聯系后,將此內容改為“杉木、馬尾松營林生產成本第1年分別為6750和6300元/hm2,第2和3年均為1800元/hm2,第4年起均為150元/hm2”。
(二)專業常識錯誤
如筆者在處理某期審讀后的二校樣時,看到審讀編輯針對一篇文稿中“氣孔導度”縮寫符號“GH2O”提出了疑問,并指出其他文稿“氣孔導度”都是用“Gs”代替,經此提醒,筆者也認為確實有疑點。由于屬于專業知識,筆者聯系作者說明此問題,作者反饋信息為,其他研究測該指標時多采用美國產Li-6400便攜式光合作用儀,而其研究是采用德國產GFS-3000便攜式光合作用儀,因此稍有偏差。據此筆者認為,該符號沒有問題,不應改動。
(三)邏輯常識錯誤
如在一篇關于昆蟲觸角感器的二校樣中,有內容為“鐘形感器共2種類型,ScaI型由表皮深陷而形成,表面光滑,中心向表皮下凹陷,位于梗節外側面和前面觀的1/3處,僅有1個,(圖2)”。
從字面來看,沒有問題。由于審讀編輯對昆蟲觸角感器知識僅是淺顯了解,無法根據專業常識做出判斷;同時稿件前文中未出現相關內容,也無法通過前后文比對或者查閱作者原稿發現問題。但在閱讀圖2題目“優雅粗端葉蟬成蟲觸角柄節及其感器的掃描電鏡觀察”后就會發現,圖2是針對“柄節”,而非“梗節”,出現了文字敘述和圖不一致的問題,因此提交給責任編輯處理。責任編輯與作者聯系核實后,將文字敘述改為了“位于柄節外側面和前面觀的1/3處”。
(四)生活常識錯誤
如一篇稿件二校樣中,有內容為“乾安縣全縣總面積3616.6 km2,總人口306402萬”,雖然對此縣具體信息并不知曉,但是通過仔細斟酌就知道,一個縣城的人口不可能有這么多,經與作者聯系,得知是其筆誤多了“萬”字。雖僅是一個字,但這種數據若是在二校審讀中未被發現,就極有可能出現在刊印的期刊上,鬧出大笑話。
由此可見,這些問題并不能因為其少見,就不重視,尤其是一些異常數據,恰恰更需要責任編輯和審讀編輯多加關注,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些錯誤一旦付印、傳播,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
三、對二校樣審讀工作的思考
科技期刊多采取編校合一的模式,短時間內要編校加工多篇文稿,執行“三校一讀”流程,因此責任編輯不可避免會遺漏一些問題;而在審讀二校樣時,審讀編輯從發現的問題中也能吸取經驗教訓,對后期自己的責任編輯工作提供借鑒。
(一)熟讀出版行業各種標準規范,掌握基本業務知識
編輯人員對于科技書刊常用的國家標準要熟讀,如關于量和單位、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數字用法規定、標點符號用法等,并及時了解最新的國家標準變化。
(二)熟練掌握基本的編校原則,夯實語言功底,提高編校質量和效率
在科技論文的編輯加工過程中,掌握基本的編校原則,如“改必有據,忌無知妄改;依據規范,忌濫施刀斧”,尊重作者的語言風格,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進行大刀闊斧地改動,導致作者原稿面目全非,甚至出現改錯的情況。
(三)功夫在“詩”外,重點做好二校前的編校工作
所謂功夫在“詩”外,意指在日常工作、生活、外出培訓、內部交流過程中,養成勤學多問、勤查多想的習慣,多積累相關專業、行業知識和生活常識,這樣在處理稿件時就會更游刃有余。具體到一篇稿件的編校工作,由于各階段工作重點不同,如二校時主要是與一校樣進行比對,在“校異同”基礎上,確保圖表體例統一、數據不跨行,對內容一般不再做詳細推敲,因此就要在二校前的編校工作中細之又細、慎之又慎。由于數據是科技論文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編輯在編校過程中要保持對數據的敏感性[14],避免出現明顯的數據錯誤。二校樣中出現的問題無論是作者原稿錯誤還是排版錯誤,在責任編輯角度上,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校對錯誤,因此,提高校對能力對于責任編輯而言也非常必要。endprint
(四)尊重審讀編輯勞動,慎重對待審讀編輯提出的問題[15]
審讀編輯一般是編輯部同人,都是本著提高期刊出版質量的初衷和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審讀的,因此責任編輯首先要尊重審讀編輯的勞動,認真閱讀審讀編輯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對于無法理解的可以與審讀編輯進行溝通,對于審讀指出的錯誤必須修改;其次,由于審讀編輯沒有原稿比對,同時也只看一遍稿件,不可避免有時會出現理解偏差,甚至有對改錯的情況,此時就需要責任編輯仔細閱讀上下文,根據前期編校過程中的記憶,做出準確判斷。
參考文獻:
[1] 張欣.編輯責任的善始善終——談清樣通讀對于保證圖書質量的重要性[J].科技與出版,2007(1):30.
[2] 薛培敏.通讀在校對質量保障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出版, 1997
(3):55-56.
[3] 陸宜新.科技期刊編輯校對“5忌”[J].編輯學報, 2006, 18(6): 431-432.
[4] 胡慧俐,常春喜,敬昱.三人交叉循環進行文字編輯、校對、質檢的方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702-703.
[5] 張文光.實行印前內部交叉審讀是提高科技期刊編校質量的有效方法[J].編輯學報,2003,15(5):375-376.
[6] 楊懷玫.高校學術期刊內部審讀調查分析與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48-51.
[7] 付中靜,劉雪立,張新等.河南省105中科技期刊編校質量審讀差錯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24-727.
[8] 米戎.從心理學角度看編校者對差錯的敏感性[J].出版科學,
2017,25(1):63-65.
[9] 劉曉涵.藥學論文中圖表編排的常見問題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2,33(2):86.
[10] 曹長香.學術出版中的圖表數據問題及其編輯加工[J].出版科學,2015,
23(4):39.
[11] 霍振響,屈李純.科技論文中值得推敲的數據[J].編輯學報, 2016,
28(5):439-442.
[12] 林燕英,金曉明,張艷艷等.科技論文參考文獻引用著錄常見問
題分析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13(18):166-167.
[13] 霍振響,屈李純.科技論文參考文獻中源文獻錯誤的發現及處理[J].新媒體研究,2016,2(13):132-133.
[14] 武建虎,李小萍,郭青等.科技期刊編輯應培養對錯誤數據的敏感性[J].編輯學報,2012,24(3)302-304.
[15] 馬秋明,竇春蕊,李小平等.科技期刊責任編輯應慎重對待通讀編輯的修改和疑問[J].編輯學報,2015,27(4):351-353.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